市博物馆组织博物小课堂读书活动

文化潮州
+ 订阅

● 活动背景

2020年8月2日恰逢“南国书香节”,潮州市博物馆社会教育部第九期博物馆小课堂如约而至,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来感受现场气氛吧。

潮州有两句俗谚:“灵过府楼猴”,以及“府楼猴——无变走”,说的是府楼上的木雕猴子。潮州的府楼,就是明清时期潮州府衙的办公楼正门。据说潮州的府楼上曾经有108只形态各异的木雕猴子,为何现在只剩下两只,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潮州博物馆与潮州市民生志愿者协会“故事妈妈”公益项目携手开展“博物小课堂”,带领孩子们走进潮州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府楼猴”背后的传说故事。

今天的故事和猴子有关,同学们有哪些关于猴子的故事一起来分享呢?

先从《猴子捞月亮》故事说起…

在潮州市民生志愿者协会故事妈妈公益项目课堂的管慧瑜老师的生动讲述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猴子捞月亮》有奖问答环节

其实,在潮州市博物馆的木雕展厅当中,也有一只猴子,名为“府楼猴”。它是明代潮州知府府楼上108只猴子当中的一只。

咦?府衙不应该是执法办案的严肃之处吗?又不是花果山,为何要用猴子来装饰?

讲解员来为同学们道出原因。

原来古时的州府长官,也就是地方上的官员,俗称“郡侯”,“猴”音同“侯”,象征郡侯的身份。

听了府楼猴的故事,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和府楼猴见上一面,一探它的真实面貌。

见上府楼猴一面,同学们也是意犹未尽。别急,我们还为同学们准备了府楼猴拼图卡,那就来一场DIY猴子面具绘画的友谊比赛吧。

现场合影留念


来源:市博物馆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