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服务广东乡村振兴,108支“仲恺军”在行动(三)

南方+ 记者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总要求,积极响应“暑期大下乡”的倡议,秉承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校训,为打造新时代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广东模式贡献“仲恺力量”,7月10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派出了48支由教授与博士组成的“农村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服务团队”和60支“三下乡”大学生乡村振兴服务团队出征乡镇一线,精准服务广东省乡村振兴工作。

“仲恺军”的这次出征,想必过程一定很有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各服务团队有哪些新的故事吧!

柑橘产业服务团队师生深入田间地头调查新会柑产业状况

7月19-20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涂攀峰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了解江门市新会柑产业现状,并对新会柑的栽培管理进行技术调研和指导。

两日共走访了6家种植基地,涵盖了四类种植群体,分别是:产销一体的品牌基地、精品种植的散户基地、高产种植大户基地以及新种植户基地。通过对四类不同层次种植基地的走访调研,详细的调查各个层次种植基地存在的问题和产业发展瓶颈。带调研期间,针对种植户提出的各种共性问题,涂攀峰在三江镇九子沙村委为当地种植户讲解一些新会柑的种植技术,并指导农户如何规避产业中的风险。

1

在新会黄金种区的精品种植基地,调研组发现基地的种植密度太大,病虫害较多,产量和品质无法持续提升,农户对柑橘树的修剪上还存在技术上的盲区,导致树体阴蔽,枝条无序生长,互相遮挡。

在走访三江镇九子沙村的种植大户基地时发现,为了追求产量,农户基本不选择圈枝苗,以嫁接苗为主,用产量来弥补品种上的差异。相较于精品种植基地来说,这片果园的管理就比较粗放,出现少量的落果、太阳果和虫害问题。

然而,新加入到种植新会柑的散户果园,无论是种植经验还是种植技术都很缺乏,从苗期的管理就跟不上,修剪也很不及时。涂攀峰就这些果园的问题,给果农提出了建议,并且在这些问题较大的果园里直接为几位学生和农户开启了线下实践课,以问题植株为例,教导学生如何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引导同学们从实践中快速吸收所学知识。切实践行“注重实践 扶助农工”的校训。

1

虽然目前有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到新会柑的种植中,每年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但由于技术和人才的缺乏,产量和品质一直无法持续提升,导致新会柑的经济效益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

在最后走访“陈皮人家”种植基地时,“陈皮人家”的总经理谢富瑞先生与涂攀峰进行了深入探讨。“陈皮人家”的新会柑种植基地共2600亩,其中圈枝苗2000亩,嫁接苗600亩,同时拥有陈皮加工工厂和自有品牌。谢富瑞强调,新会柑的种植技术难以标准化和技术型管理人才的缺乏是限制新会柑发展的重要原因,希望以后能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长期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同培养人才,解决产业问题。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师生将一直秉承校训,加强校企合作,将技术撒播在广阔的农村,为振兴乡村贡献力量。

农产品冷链加工服务团队助推洊水村农产品品牌建设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乡村振兴科技计划》的号召,坚决落实省、市和学校服务“三农”的总体工作部署,作为108支农业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服务的“仲恺军”之一,农产品冷链加工服务团队与“三下乡”大学生乡村振兴服务队一行7人,在农业与生物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陈大清教授的带领下,于2020年7月20日上午在怀集县粱村镇洊水村村委会汇合,开启了以现代农业为导向、产业扶贫助推洊水村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工作。

1

团队出发前,学校纪委常务副书记,团队成员之一刘兵教授细致联系落实对接具体工作事宜,与团队成员讨论拟定工作内容与方向;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熊哲清(学校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结合基地建设,联系落实了相关企业和部门负责人做了工作协调与安排,形成了“文化科技支撑,振兴多彩稻香古村”活动主题。

1

梁村镇党委书记黄国初、洊水村支部书记兼村长梁育清及洊水村富硒米基地负责人对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团队介绍了相关情况,与团队就开展技术支持洊水村“一村一品”富硒米和富硒谭脉西瓜的品牌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表示将以此为契机,依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技术支持,开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局面。团队针对具体问题和目标,初步提出了发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学科群及相关技术优势与特色,全力服务基地品牌和富硒功能农产品产业发展的目标计划:一是以生态优质米为基础,打造附加值高的功能营养+洊水稻香米,形成全程生产标准化与溯源;二是围绕荣获国家地理标志称号的谭脉西瓜的地理生态要素为核心,实现种子、基因、生态资源的整合,构建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数字农业的新格局;三是以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底蕴,素有“书香门第”、“文武世家”之称的何屋古村为依托,为现代农业品牌的打造添加文化元素。

当天下午,团队迅即在洊水村富硒米基地展开了实地考察,为接下来的技术协作采集相关素材。

南药产业服务团队到德庆开展科技下乡工作

为加强乡村振兴服务团队建设,推进精准服务德庆南药产业乡村振兴工作,2020年7月21日,南药乡村振兴团队一行6人在团队负责人张伟丽教授的带领下从广州出发到德庆县就南药产业进行调研交流。到达德庆后在农业局领导的陪同下,首先到达德庆仲恺研究院的会议室就德庆南药的产业情况及调研内容开始座谈。专家们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发表观点,一致认为从南药的种质资源、南药的遗传育种、种苗繁育、南药的栽培、采后生理、南药废弃资源资再利用等方面开展调研并作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切入点。

随后团队一行人在县相关部门及农业局领导陪同先后到达官圩镇金林村德庆仲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南药试验基地、香雪试验基地、高良镇德庆县超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凤村镇德庆县正源药材有限公司、播植镇播植村委会肇实种植基地、莫村镇德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佛手基地、高良镇同民何首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

1

此次调研过程中,既进入莫村的深山考察已生长几十年未受黄龙病侵染的广佛手原种,也在种植户基地观察了生长多年的具有新品种特征的巴戟天品种。当看到巴戟天生药修剪过程中拔芯丢弃的废弃物,专家马上收集一袋带回广州准备检测成分。此外,专家们也考察了高良镇同民何首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采用间作模式促进何首乌生长的情况,在播植镇的100亩肇实基地看到了肇实总体生长良好的景象,也发现部分植株病害的发生并给出防治建议。

德庆种植南药历史悠久,在德庆县投资南药产业具有南药资源、品质品牌、土壤气候及地域位置等优势。团队研究人员此次活动主要围绕药材巴戟天、何首乌、广佛手、郁金及肇实等开展科研调研,了解农户企业的种植规模、栽培技术、技术瓶颈及需求,生长机械化采收、副产物综合治理情况等关键信息,以理论联系实际,以服务“南药”为宗旨,探寻最佳服务切口及服务方式。

1

在广东打造中药强省、我国在抗新冠疫情初期中医药发挥的巨大作用的大背景下,南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地药材产区急需南药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南药产业服务团队通过此次下乡调研活动,了解南药产业的现状,找到了科研深入的抓手,锻炼了团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让团队成员切身感受到服务振兴南药的迫切性。南药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勇于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不断开拓创新,形成成熟的南药产业链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是团队今后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记者】郑玉婷

【统筹】喻淑琴(18898606366)

【通讯员】曾献尼 龚慧枫

【来源】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编辑 郑玉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