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慈善观

南方+

文 | 穆亦

古希腊有一个悲剧神话故事,说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从天神宙斯处盗取火种,给予人类生存的希望,结果被恼怒的宙斯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让恶鹰啄食他的身体。普罗米修斯的这种行为被神话中另一个人物赫菲斯托斯称为philanthropia, 意为 “爱人类”,这就是慈善的英文名“philanthropy”的由来。

今天,慈善已被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所接受和践行。在香港,我有幸参加了很多大大小小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公益慈善活动,见证了作为世界十大慈善地区之一——香港的慈善精神和慈善魅力,其中四年前的一场慈善活动印象格外深刻。

那是夏日的一个上午,空气凉爽,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粼粼光斑。     

地处黃大仙区的佛教孔仙洲纪念中学内人头攒动,大会场内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办新来港人士服务基金会的一个颁奖礼。

新来港人士是一批什么样的人?这个词的解释比较复杂,在香港,因家庭团聚持单程证来港和因优才计划、专才计划、投资移民来港,以及香港八大院校毕业留港工作的外地人士,他們们来港时间不长,都被称为新来港人士。这是香港一个新的群体。其中每年平均4万多名内地居民因照顾父母或继承遗产等原因持单程证来港定居。这些人士到香港后,往往需要面对如何适应香港生活、融入香港社会等一系列问题。

有问题就有慈善组织出现。基金会会长邓清河先生告诉我,新来港人士服务基金会是一个非牟利慈善机构,致力于为基层新来港人士及家庭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通过升学、就业、家庭及学童课余辅导等服务,协助新来港人士适应香港文化、教育制度及生活方式,拓宽其生活圈子,增强自助互助能力,从而一起更好地服务香港、建设香港。基金会自2009年成立以来,吸纳会员超过2万多人,连续多年组织了3000多个家庭参与各种大型活动。为协助新来港贫寒学生融入校园生活,基金会连续4年举办“新来港学生升读大学奖学金计划”,获得35家热心企业家及赞助人的积极响应,提供共110个资助名额,为这批优秀学生资助总额达1500万港元的奖学金。

我见到邓清河夫妇及他们的一对儿女,在会场里奔前跑后、忙碌张罗。邓家四口全部参与了基金会的工作,义务服务于新来港人士。

我也接触到一些获得奖学金资助的新来港学生。

身材娇小的丘卢梦是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学生,来港5年了。她激动地表示:“尤为感谢慷慨解囊的好心人,让家境清贫的我们无需再为学费奔波担忧,而是全心投入大学生活”。

香港大学医学院学生王思淇高一来到香港读书,他告诉我:“初来港时,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幸好遇到一批友好的老师和同学,考入大学又得到新来港人士基金服务的资助,我真是幸运。”

快言快语的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学生吴晓仪说:“这个奖学金并非给予金钱,更可贵的是陪伴我们一起成长。”

当天的颁奖礼共为20名大学生颁发了200万元的奖学金资助。获奖者之一的侯佳华是个形象靓丽的女生,她正就读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一年级,4年前从天津来到香港。她上台用流利的粤语发言说:“来到香港我面临了一系列的难关,曾多次想打退堂鼓返回天津,但在大家的鼓励帮助下,我先是攻克了粤语关,后又拿下英语关,这次考上中大又得到基金会的帮助,让我克服了学费难关。我衷心感谢帮助我的每一个热心人。”

听着一句句感激的话语,看到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我不禁感慨:爱心改变贫寒、慈善转变命运啊!

随着时代的发展,香港的传统慈善意识已经逐渐向现代慈善转变,理念、功能、范围都发生了变化。我先后与香港一些企业家和公益慈善组织负责人交流,听他们谈起慈善的新思维、新观念,让我耳目一新。他们提到的新慈善观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种:

财富是一种慈善责任。拥有财富越多,慈善责任越大。这是香港富豪们普遍接受和推崇的观念。许多企业家意识到,拥有足够的财富并不代表成功,社会奉献和社会责任感是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为此,不少富豪把慈善当作毕生的事业来追求,用在慈善事业上的精力比用在企业上还多,推动了香港慈善业的发展。已故的邵逸夫先生是香港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尽管他在中国内地没有任何生意业务,但长期向内地捐助巨额慈善资金,以“邵逸夫”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几乎遍及内地各地。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的已故香港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累计在中国内地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捐建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医院29所、桥梁及道路近130座,以及其他文娱民生项目200多宗。

慈善是心灵力量的传递。这是香港慈善精神的真谛。与政府财税转移支付的帮扶济困不同,公益慈善组织扶贫济困,是每一个捐助者和受助者都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慈善行为传递给别人的,不仅仅是物质利益,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心灵的力量,是内心向善的力量、助人为乐的力量、改变命运的力量。获得新来港人士服务基金会奖学金的香港大学文学院学生张颖茵感恩于基金会的帮助,激动地表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传递玫瑰的人”。

慈善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慈善公益鼓励人们走出自我、走出家庭,关注社区、关注社会,与政府一起解决问题。它不同于传统的“创可贴”式的生存帮扶,而是积极研究和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做社会政策的倡导者、慈善文化的引领者、社会创新的探索者,从而推动时代成长与进步。热心新来港人士服务计划的企业家们不但捐钱,更针对少数新来港学生的心理问题,付出宝贵时间参与“师友计划”:赞助者或他们的代表定期与受资助的学生见面,给他们鼓励打气,令他们接触到香港大都会各行各业卓有成就的翘楚人物,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感悟企业家的成功故事,从而开阔眼界,提升境界,获得正能量。

慈善是大众的事业。这种理念在香港影响最广。市民们大多认为,参与人越多,参与面越广,越能发挥慈善的作用,弘扬慈善的精神,传播正能量。那种认为慈善是“小众”的事、有钱人的事、政府的事的观念已大大落后于时代。我注意到,一种“微慈善”的理念正在香港流行起来,慈善不在乎你捐赠多少、捐赠什么,而在乎你的参与。在香港,20%的人贡献了数字巨大的捐款,而另外80%的人的参与却令整个慈善生态更健康、更持续。香港每年有超过六成市民作过慈善捐款,从街头捐款到定期助学、助老、助环保、助医疗等等,港人亲近慈善的形式多种多样。每到周六是香港的“卖旗日”,也就是各类慈善组织街头筹款的日子。义工在不同区域向路人筹款,捐款的人就会获得一枚圆形的“旗子”贴纸。“卖旗日”的义工,中小学生是主力,甚至还有父母陪伴的幼儿园小朋友。慈善的种子就在这样的活动中播撒开来。

慈善是一种生活方式。在香港生活一段时间,你就会感到,慈善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内地有的人错误认为捐钱捐物才是慈善,许多慈善机构也狭隘地把捐赠与钱、物等同起来。而在香港,市民们把捐赠时间、捐赠服务看成了重要的慈善方式,形成了“当义工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香港登记义工人数达120万。近几年香港还出现了“慈善休闲”等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便于实行的慈善公益方式。慈善开始真正地融入市民生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香港一位慈善家告诉我,现在香港慈善界普遍公认的“慈善”定义是通过志愿行为给予三“T”:金钱( treasure)、时间(time)、智力(talent),来实现两个目的:一是减轻他人痛苦,包括提供食物、处所、治病等;二是改善社区的群体生活质量,包括促进社区的文化、教育和娱乐等。慈善一词,覆盖了好事、善行、利他主义、人道主义等意义。

香港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香港的慈善理念既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更受到中华传统文化陶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慈”是“爱”的意思。孔颖达疏《左传》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国语·吴》云:“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而“善”指的是和善与友好。“慈善”就是慈爱、善良、仁慈、富有同情心。

当日慈善活动的举办地在九龙黄大仙区的钻石山,香港的慈善精神正如钻石一样坚韧牢固、  熠熠生辉。


编辑 刘奕伶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