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城新基榕树下体验广场有个小舞台,台上演员们表演风趣幽默,台下观众时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笑声萦绕在古朴的大榕树上空,“榕树下说段子、听故事”已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是东莞榕树下相声艺术团的演出现场。该团队成立于2015年7月,是东莞首个公益性相声团队。成立五年来,团队已经开展73场免费专场演出,参加演出的曲艺演员近300人,观众达数万人次,成为东莞公益性文化品牌活动之一。
搭建舞台
榕树下孵化东莞首个公益相声团队
榕树下相声艺术团诞生于新基榕树下广场,雏形是居住在东莞几个热爱相声、曲艺艺术的年轻人自发聚在一起排演、切磋相声曲艺。南城文化部门关注到这群年轻人的潜力,积极为他们搭建舞台,推荐他们到南城新基“榕树下剧场”进行公开演出,榕树下相声艺术团应运而生。
南城街道将“榕树下剧场”定位为以相声、小品、喜剧艺术为主的特色文化剧场,并作为重点扶持的公益文化项目之一。此后,艺术团定期每月两次在榕树下广场演出,受到新基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也吸引了周边镇街的市民群众前来观看,演出现场经常人山人海、气氛热络,榕树下剧场“相声周末”逐渐成为东莞公益性文化品牌活动之一。
多方支持
相声曲艺克服“水土不服”
相声曲艺属于北方艺术门类,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南北差异,在东莞这座南方城市里知晓度和受众面都比较低。这也是榕树下相声艺术团成立之初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市文化部门和南城街道的支持下,榕树下相声艺术团得到进一步发展。2017年起,艺术团进驻市文化馆实验剧场,参加“一见你就笑”优秀戏剧团队公益展演,让团队演员和作品得到了新的历练和提升;2017、2018年,艺术团连续两年入选“东莞城市艺术空间”业余艺术团展演扶持,深入各镇街开展了10多场的演出,进一步夯实了群众基础。
随着演出覆盖面的不断拓展,相声曲艺在南城乃至在东莞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喜爱相声曲艺的人也越来越多。不管是“榕树下剧场”的“相声周末”,还是文化馆实验剧场的“一见你就笑”,只要有演出,台下都是人头攒动、笑声不断。
艺术团成员安冬表示,现在“榕树下剧场”的“粉丝”们不仅爱看相声,还专门带着小孩来学相声,甚至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从虎门、石龙等镇街远道而来拜师学艺。
开班带徒
打造人才队伍孵化基地
为进一步普及相声曲艺艺术,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榕树下相声艺术团开班带徒,着力打造曲艺“梯队”和艺术人才“孵化”基地。例如,举办语言艺术公益讲座,并送课到镇街、校园;开设公益培训班,普及语言艺术知识;广泛吸纳社会上热爱相声曲艺的年轻一代;培养小演员,孵化出了榕树下少儿语言(相声)艺术团等。
代伟原本是新基社区某企业的普通员工,是“榕树下剧场”的一名观众。在“榕树下剧场”的熏陶下,他加入了榕树下相声艺术团,如今已经成长为团队骨干口技演员。
目前,榕树下相声艺术团有主要演员约15人,后备演出力量20-30人。这些人中,既有社区居民,也有慕名而来的学徒;既有小孩子,也有大学生。其中,更催生了东莞本土笑星安冬、邵权等知名演员。
鼓励原创
东莞曲艺走上“群星奖”舞台
2018年,以榕树下相声艺术团为班底的“东莞(南城)相声小品创作基地”入选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扶持名单,并获得10万元的扶持资金。这进一步鼓励了艺术团的创作激情和动力。艺术团成立5年多来,推出了相声、快板、评书、故事、双簧、小品、曲艺说唱等节目200多个,其中原创作品超过50部。
快板《羊续悬鱼》剧照
大量的原创作品,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快乐,也为艺术团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推动其走出东莞、迈向全国。这些年来,由团队骨干创作表演的作品《不认倒霉》《羊续悬鱼》《月光宝盆》《传承》等先后四度冲刺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其中,相声演员安冬创作的快板《羊续悬鱼》更斩获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群星奖”。
素材来源:南方+、文化莞家
本文来源:东莞南城发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