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第52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在伊斯坦布尔落下帷幕,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下称“华附”)的古云天以中国队第一、世界第三的成绩豪取金牌。这是华附校史上的第16枚国际奥赛金牌。
从高一没拿到省奖的“小萌新”,到高二入选省队,高三轻取全国第一名,再夺国际奥赛金牌,古云天一步步“打怪升级”,成长为国家的骄傲。他的“成长密码”是什么?我们和古云天的母亲、教练、班主任以及他本人聊了聊。
古云天
“题目太简单了,就是比细心”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Chemisty Olympiad,简称IChO),是考验全球高中生化学水平的最高赛事。
今年,因受到疫情影响,原定于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52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改为了网络远程考试,于北京时间7月15日至7月30日在超过80个国家里举行,共300多位高中学生参与了本次比赛。
对于本次竞赛题目的难度,古云天直言:“难度确实太小了。”7月25日,古云天参加第52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但他觉得,赛前准备的题目都比竞赛的题目难很多,“所以导致我长时间准备的也没啥用,最后国际竞赛的时候,题目确实太简单了。”
化学竞赛组教练、化学科组长徐文忠说,受疫情影响学校延迟开学,古云天觉得在学校才有学习氛围,开学后每天早上6点多就到实验室开始自学,直到晚上10点半才回宿舍休息。“三个月间只回家一次,其他时间他都以超强的勤奋和自律,一直努力备战。”
自律二字,是古云天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小学的时候我比较懒散。到初中以后,每周只回家一次,在学校没有手机,‘被迫无奈’只能好好学习,然后就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忆起这段日子,古云天露出笑容,“睡前不玩手机,躺在床上5分钟就能睡着了,第二天精力自然充沛。”
华附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而古云天非常懂得平衡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他作为4X100选手在校运会上为班出力,还积极参与合唱比赛和义卖活动。但这些活动只会占用他学习之余的时间,该用功的时候,同学们总能看到他抱着竞赛书从早学到晚,不管是周末还是假期。
自律使他赢得了出众的成绩,也赢得了家长、老师的充分信任。“参加什么培训班,买什么参考书都是他自己决定的,我们只负责付款。”古妈妈笑着说。
古云天(中)
“考华附奥校失败,老师让他三年后再来”
令人惊讶的是,在古妈妈眼中,古云天小时候的成绩“并不好”,而且“调皮好动,不爱学习”。
“我们家当时在深圳,他就在小区旁的学校上学,一二年级就能自己上下学,自主性很强。到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让他自己选一些培训班,但到小升初的时候还是失利了。”古妈妈说,当时古云天给深圳几所知名初中都递了简历,但没有回音;也到了华附参加奥校考试,最终没有被录取。“华附老师让他再接再厉,三年后再来华附吧。”
后来,古云天一家迁往中山,古云天就到了中山一所民办学校就读。同一年级分成四类班,一类最好、四类最差,古云天被分到了三类班,也就是普通班。
不过,古云天的学习潜能和天赋在初中开始逐渐迸发,“初一稳住,初二开始发力,初三稳稳前列”,最终在中考中成为分数被屏蔽的高分考生,如愿以偿进入华附。
进入高一级的古云天再次感受到了压力:“高中前我没有专门学过竞赛课程,进入奥班以后发现同学们‘什么都会’,只有我处处不懂。”第一次期中考试,他考了年级163名,学习的压力让他一个月内体重从120斤直接掉到110斤,更让古妈妈担心不已。
所幸的是古云天的调整能力极强,而且非常自律,定下目标后就不断发起冲锋。 期中考试后,他给自己定下了目标,然后“自带发动机”一般迷上了学习,硬把落下的差距追回来。
“高一的时候就看到他每天很早起来学习,拼命追赶其他同学。尽管身在竞赛组,但他的常规课程也没有落下。”班主任陈向丽对古云天的努力很有印象。到了高二,古云天的综合成绩已经排到年级第7名,竞赛也渐渐出成绩了。
“你们的使命是为国争光”
进入国家集训队,就意味着清北保送资格到手。冬令营结束后,很多选手因为保送松懈了下来。古云天也有过一丝犹豫,他想过不再参加比赛了,要到外面的培训机构去当老师。
“我把孩子叫来一问,才知道他是觉得父母为他付出了很多,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补贴家用。他是个很孝顺的孩子。”华附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说,他当即给孩子做思想工作,鼓励他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往前走, “能进入集训队,意味着你是全国前50,能进入国家队,那就是全国四强,如果在世赛上拿金牌,那你就是世界前20。山脚下的人太多了,应该去山顶上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你这个年纪为国争光的,这是你的使命。”
多年来,华附培养的学生一共获得18面国际五大学科的奥赛奖牌,其中有16面是金牌,可以说 代表着广东基础教育领域在学科竞赛方面的最高水平。
身为校长,姚训琪对古云天和其他优秀的奥赛获奖者说出自己的寄语:“要把兴趣和职业与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连接起来,不仅在求学阶段能为国争光,未来走上岗位后更要为国争光。这才是华附要培养的人才。”
【记者】钟哲
【摄影】张冠军
【通讯员】李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