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视觉中国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作为一年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会议,特别在今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其意义不言而喻。
会议上提到,疫情加剧了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央高层明确当前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重点如下:
01
这是持久战,加快形成“双循环”新格局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何谓“双循环”新格局?7月2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这个座谈会上,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明确的阐述。
习近平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冯煦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不是要走向封闭经济,而是要一体两面地看,一方面要壮大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另一方面要继续推动经济高水平开放,更主动和高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壮大国内经济循环,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简单的扩大内需。”冯煦明表示。
02
综合融资成本要明显下降
图/图虫
会议指出,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年中宏观政策定位,相较4月中旬定调来看,货币政策总量强调“合理”增长,融资成本则要“明显”下降。
这与市场预期比较一致,疫情初期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持续,随着经济的持续恢复,货币政策需要相应调整,比如4月末以来,货币政策边际有所收紧,已经在向总量适度进行切换,体现出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的原则。
03
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政策协调:
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疫情防控:
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强化医疗卫生物资储备,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扩大消费:
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
扩大投资:
要着眼长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
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
农业发展:
要全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对外开放:
要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继续扩大开放。
资本市场:
要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市场: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民生保障:
要做好民生保障,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疫情对青年人就业影响,强化外出农民工就业服务,引导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
脱贫攻坚:
要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污染防治:
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实施一批长江、黄河生态保护重大工程,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
安全生产:
要抓好应急管理,强化安全生产。
要有力组织防汛救灾,统筹抓好南北方江河安全度汛,精心谋划实施灾后恢复重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04
机构:政治局会议彰显的“底气”
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表示,政治局会议彰显的“底气”,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中国经济网络实现了“物联、数联、智联”,万物联通就是数据的海洋,场景的世界。就如特斯拉就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股价从不到200美元做到1700亿美元的“奇迹”,万物联通的力量可见一斑。
二是中心城市群、核心都市圈、卫星城。去年12.16《求是》文章中讲“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长三角、大湾区、中部的长沙-武汉,西部的成渝,是今天中国最有潜力的资本密度提升的区域经济极,新基建”在这些区域发力将强化中国经济韧性。智能供应链和智能物流将像水电煤一样,成为现代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
此外,刘煜辉认为要转换到内循环为主体的“水大鱼大”,转换的枢纽就是强大的资本巿场,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五大要素市场的枢纽。今天中国股票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早已经不是2015年那个股灾频发的市场了,经过两年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改革,长足的进步,事实上的注册制践行,使得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实现资本化的成本显著地降低。甚至带动着全社会的财富观的悄然转变,全社会资源配置开始从金融地产向新型资本形成(技术资本、智力资本、知识资本)转移。资本市场的改革功莫大焉。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因此,今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不仅为下半年经济政策定调,更着眼“十四五”勾勒了经济的长远布局。
对于当前形势,会议认为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为应对这一场持久战,会议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第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两新一重”将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抓手。
第二,以结构调整为战略方向。通过“补短板和锻长板”,实现“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同时,优化融资结构,提升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第三,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近期“防风险”的力度已经出现上升。为防范风险,会议重申“房住不炒”,强调投资项目的质量。
中信证券宏观研究认为,关于长期的发展方向问题,会在今年10月即将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明确,届时中央将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在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和下半年政策取向上,中央对二季度经济情况评价较为积极,认为“复工复产逐月好转,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但仍强调了“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下半年大的政策方向仍然是聚焦在“六稳”、“六保”,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此外,预计政策会更加具体和细化,财政政策的节奏会进一步加快,货币政策继续聚焦“宽信用”,并且会更加精准发力。在政策持续发力的作用下,经济也会乘势而上,延续恢复向好的势头。
05
“内循环”会成为主题概念吗?
在政策面“内外循环”被提到如此高度,引来部分资本市场参与者猜测,“内循环”会不会成为下一波小牛行情的热点主题。
广发证券策略团队认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政策指引,也将成为资本市场映射的产业趋势。每一轮牛市都有其主线或者“成长故事”,在新冠疫情进一步催化全球政经环境变化之后,慢牛的主线更为清晰:泛化的自主可控“内循环”——涵盖科技、消费医药、高端制造。
具体而言,包括:
(1)业绩修复弹性大、估值相对较低的制造内循环(汽车、机械);
(2)构建完善内需体系的消费投资内循环(免税休闲服务、建材、重卡);
(3)自主可控的科技内循环(新能源)。
不过,中信建投则认为,内循环机会可能聚焦在金融、地产和周期板块。
中信建投称,从当前时间点来看,由于外部环境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内循环才是中国经济复苏的稳定依靠。金融、地产和周期相对而言海外敞口较小,属于内循环品种,同时低估值还具备攻守兼备的特性,建议投资者关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联播
本期编辑:冯展鹏
因微信平台推送规则改变,大家如果想经常看到21金融圈的文章,就赶紧星标我们吧。在每次阅读之后点个“在看”,我们的推送就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订阅列表内。21金融圈已入驻微信号,头条号、企鹅号、新浪看点、微博、抖音、B站各分发平台,欢迎关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