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棵傲然挺立的灵魂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武宇航
松树,是棵有文脉的树。它挺立于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诗句中、画作中。那一撇一捺,一蘸一抹,勾勒出它那激励无数人的风骨和傲然挺立的灵魂。陶铸先生的这篇《松树的风格》更赋予了松树新时代的新内涵,这个古老的树种再一次容光焕发地成为指引青少年成长的航灯。
松树的风格,是它自信的风格。“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白的这句诗正是它自信的写照。它生在高峰,长在高峰,粗壮有力的身躯,错杂的根系是它自信的基底,昂扬的针叶则是它伸向蓝天的利剑。陶铸先生如是写道“你看它无论在严霜寒雪中和盛夏烈日中,总是精神奕奕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作忧郁和畏惧。”这般的乐观自信,曾使多少人豁然开朗啊!
松树的风格,是它蔑视一切艰难险阻的风格。“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在刘桢的诗中,松树与大风展开了一场拉锯战。风声尖利地穿过松林,而松林也回之以悦耳的沙沙声。风力试图让松树弯下它倔强的腰杆,而松树又岂能是“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辈呢?一番你来我往,自然是风声渐歇,但巨松仍立。
松树的风格,是它甘于奉献的风格。犹记得我第一次漫步在松林中的情景。细密的树叶交织着,在山风的吹动下沙沙作响。行走在厚厚松针铺就的地毯上,我发觉自己浸泡在那松树特有的清香中。“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于步入松林的我而言,它给了我野趣、静谧和清香。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给了中华儿女广厦万间,给了中华儿女制作纸张的宝贵原料,给了中华儿女数不清的救济众生的良药!松树的一颗甘于奉献的心,就默默地藏在它那冷峻的外表之下。
这是一篇作于那个一穷二白,但建设激情澎湃时期的文章。它的语言文字里既有深刻亲切的话语,又有喷涌着火花的激情。它唤醒广大青年的奉献热情,让“松树风格”成为青年人发展的标杆。同时,松树风格也是作者本身的真实写照。作者生于动乱之际,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心为民,“文革”时期凭借自己的周旋为人民群众挽回许多损失,更是为广东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铸先生,还有那一位位推动历史车轮滚动的革命志士,就像一棵棵苍松,他们所铺就的林海,阻挡了发展道路上的风沙,成为后人通向美好生活道路上的葱茏绿荫。
而现在,“松树风格”又该何去何从?现在的生活早已没有建设的号角,早已没有动荡和波澜。“松树风格”,这一红绿色彩交织的人格标杆也逐渐淡化了。迷茫、困惑成为许多人的常态,在物质资源丰富的今天,有时人的信仰与理想如小草般易折。现代又何尝不需要这种风格呢?我想,二十一世纪的松树风格应在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上增加更多的智慧,更多的理性,与更非凡的创造力。只有这样的风格,才会成为我们活力的源泉,才能适应这个世界的风云变幻。
松树的精神,实则早已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中,我们人人都可以唤醒一颗傲然挺立的灵魂,不畏难,爱自由,爱梦想,为未来播种一片更苍翠的松林。
(指导老师:万红梅)
松 · 骨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许顺青
“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唯松,竹,梅花,岁寒三友。”按我个人的见解,梅花是岁寒,竹是君子,而松树则是铮铮的风骨。要比起这三者的观赏度,梅花当是第一,君子则是第二,青松第三。可要按生命力与骨格,那竹与梅恐怕要逊色于松了。在这严寒中,我唯听见铮铮松声。雪愈厚,松愈仰。
中国的国粹水墨丹青画中尤偏爱青松。焦,浓,重,淡,轻的墨痕,千年而不褪色的浓郁丹青,除了松树,竟再也找不到他物可以凝聚这样的姿态与技艺。可以说,世界再无这样一种植物的骨头,拥有着如此震慑人心的魄力与灵魂了。
付出后做隐姓埋名人,这是松树,也是共产主义人。松树怎么与共产主义人联系起来?
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讲中的“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应该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阐述的就是松树崇高的风格与为社会、为人类贡献的精神。
我对熊培云先生的一个观点十分赞同:20世纪流血,21世纪流汗。在鲁迅的世纪,松树硬而饱赋能量的树皮被剥削下来,松脂在熊熊烈火中燃烧着自己,无悔地点亮着这个艰难的时代。鲁迅先生是评价松树的人,他自己也同样是一棵青松。这棵青松给予的松脂至今还在燃烧,不曾熄灭光芒,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福气,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福气。而胡适的21世纪,松树不必以毁灭自己为条件而奉献于社会。这时的松树用自己挺拔的枝叶遮下炎炎烈日,留给人一片清凉,一片安逸。不管是我们热爱的鲁迅,还是我们钦佩的胡适,都同样以松树的人格示众,在精神与灵魂深处激励与提携着一代一代的年轻共产主义青年,逢险则攀,遇高即登,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献出火热的心。
松树何知过百年?松树犹挺常恒立。它朝我喊道:“请你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于是,一种念头油然而生——我想像松树一样,结实地拥抱这个时代。哪怕清晨诞生,夕阳死去。
尼采说他热爱这样的人:他创造了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并因此而毁灭。这样的人,索取的极少,奉献的却极多。这让我想起了电影《无问西东》 中为国牺牲的青年飞行员沈光耀,为我国核弹事业做出伟大贡献,奔赴西北的学生陈鹏和经过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启迪后找回本真,教书育人的老师吴岭澜。这一个个虚构的人物似乎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了原形——大到我国近代飞行事业的重要奠基者顾诵芬与程不时,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林鸣,小到每一个高压电工,环卫工人……有这么多的人,秉承了松树的人格与风骨,成为中国的担当者,中国未来的筑梦者!他们常立于此地,只为等待一个梦想,等待一个更幸福的社会主义中国。
我看着小小的松果落入眼中,化成一个小点,溅出了无悔的汗水,燃烧着它的松骨。
(指导老师:万红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