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跨国污染,看东南亚各国如何应对进口“洋垃圾”

长城看台
+ 订阅

面对跨国污染,看东南亚各国如何应对进口“洋垃圾”

摘要:长期的废弃品进口贸易背后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随着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东南亚国家拒绝成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想要解决“洋垃圾”问题,既需要依靠东南亚国家自身严格的管控,也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国际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一、日趋严峻的东南亚国家进口“洋垃圾”后果

根据世界银行(2018)的统计,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6%,却制造了全球34%的垃圾。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将固体垃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处理、回收、再利用,将其自身社会发展背后巨大的环境成本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随着2017年《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中国在近几年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对此,西方发达国家将洋垃圾出口的目标对准了印度和东南亚各国。根据《金融时报》的分析数据表明,2018年前六个月,印度尼西亚的塑料废物进口同比增长56%,而越南增长一倍,泰国则激增了1,370%。同期,马来西亚超过了中国,一跃成为西方国家废旧运输袋和一次性包装的最大进口国。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会选择进口“洋垃圾”,是因为尽管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废弃品依然具有一定的可利用价值。一方面,东南亚国家希望能通过处理废弃品这一项目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进口“洋垃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部分行业原材料的短缺问题。以塑料为例,一吨废塑料的进口价格只有塑料原料价格的三分之一,算上重新清理加工的成本也只有使用塑料原料价格的一半。因此,部分东南亚国家大量收购西方国家出口的垃圾,使用废弃品作为原材料投入生产。而当地加工厂之所以会对跨国废品产生青睐,是因为本国生产的塑料制品很多已经经历过了“降级回收”,根据绿色和平组织所给出的解释,“降级回收”意味着旧的塑料容器没有被重新制成新的容器,它们经过重新处理之后变成了质量更差、价值更低、无法重新回收的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塑料制品不同,这些产品一旦沦为垃圾便不再存在任何经济价值。

图片来源:NationalGeographic 摄影师:MOHD SAMSUL MOHD SAID

然而,这种所谓的“变废为宝”经济发展模式势必要让东南亚各国付出巨大的代价,首当其冲的就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将会导致公民健康受到威胁。在泰国,随着垃圾进口的不断增长,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正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英国媒体Business Destinations的报道称,在曼谷东部的北柳府,随着垃圾处理场的不断扩建与污染物的长期排放,该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已经不再满足人类饮用的条件。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附近的仁嘉隆小镇,相似的问题也同样发生。根据美国有线电视网CNN的报道,该地区的塑料废品处理工厂像毒蘑菇一样遍地“发芽”,而这里的垃圾主要来自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塑料废品回收与焚烧过程中所排放的化学气体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了这一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垃圾处理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对当地旅游业带来冲击。景区海面上遍布的白色垃圾使得菲律宾旅游部于2018年被迫关停长滩岛的旅游项目,用为期6个月的时间清理海滩,希望从而恢复景区对游客吸引力。

随着2017年中国“洋垃圾”禁令的实施,发达国家开始转移目光,将数以千吨的废品不断运至东南亚各地的港口,导致该地区各个国家的垃圾处理能力很快就达到饱和状态。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间,东南亚地区的塑料废品数量增长至先前的171%,其进口总量高达200万吨。加之受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医院医疗废物倾倒量比以往高出很多,这导致东南亚本土制造的废品数量也在不断攀升。截止2019年,全球前五大的塑料污染国中,有四国来自东盟地区。面对日益严峻的垃圾危机,东南亚国家开始纷纷反思调整废品进口政策。

数据来源:绿色和平组织东亚分部

二、东南亚国家相应限制措施的出台

为了限制不负责任的废品倾销,187个国家于2019年5月10日决定将废塑料纳入《巴塞尔公约》的管控范围,该修订要求“出口国在运输受污染、混合或不可回收的塑料废物之前须获得接收国的同意”,东南亚十国均是该公约的签署国。与此同时,许多东南亚国家开始在国内采取相应的政策以限制发达国家废品的进口。据BBC报道,2013年至2014年间,加拿大一家企业向菲律宾发来了103个集装箱共计2450吨塑料废品,这些集装箱已经导致马尼拉港口拥挤,且箱中垃圾逐渐腐烂已经危害公众健康。2014年,菲律宾政府首次向加拿大政府提出了这一问题,然而在此后的五年来两国未能达成共识。2019年,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通过极其强硬的表态,不惜以两国外交关系为代价,要求加方收回六年前出口到菲律宾的69个装有1,500吨废物的集装箱。如此坚决的态度背后,是东南亚国家对于进口废品的集体抵制。2018年7月,越南决定严格控制废料进口,停止对于废品回收商发放许可证。同年,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也着手制定防止外国废品进入其港口的法规。随着东南亚各国陆续针对废弃品进口下达一系列禁令,该地区的垃圾回收量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有所下降。马来西亚环境部长杨美盈称,2019年以来,马来西亚对境内的“洋垃圾”走私和非法塑料加工厂进行了全面检查,在2019年已经成功退还150箱塑料垃圾的基础上,2020年还将再退还110箱。

尽管如此,拒收部分进口废品的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的“垃圾危机”。由于缺乏先进的垃圾降解技术,东南亚许多地区长期以来堆积的废弃品只能通过焚烧和填埋方式被处理。然而,即便是如此粗暴的处理方式,依然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一座座由百万吨废品组成的“垃圾山”。庞大的数量与简陋的处理导致东南亚地区的环境问题无法得以真正改善。以水体污染为例,不可降解的废弃品不经任何处理就被倾倒进该地区的河流里,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塑料瓶和橡胶拖鞋等对环境构成极大危害的不可回收物品。垃圾被河水裹挟,最终或进入公海,或被冲到沿海国家的沙滩上。这些废品所造成的污染严重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水体。

图片来源:ASEAN POST

想要彻底解决废弃品带来问题,需要全社会遵循长期有针对性的方法。为此,近年来,一些东南亚国家采取新的思路改善常年进口废品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从2008年开始,印度尼西亚在国内许多城市和地区设立了“垃圾银行”,这些“银行”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垃圾的回收、再生和分类处理制定一整套完善而清洁的处理机制,以实现环境、资源成本最小化地减少垃圾处理过程中造成的污染问题。根据印尼国家环境与林业部网站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共有2800多家大小不一的“垃圾银行”分布在印尼全国129个城市,这些银行总计拥有17.5万名“储户”,它们每月收集垃圾约5500吨。该国希望通过“收垃圾,返现金”的方式解决印度尼西亚国家内部垃圾随意倾倒的问题。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还选择与海洋清理环保组织合作,通过使用设备创新来解决废品倾倒所带来的问题。两国通过使用Ocean Cleanup所开发的太阳能驱动的全自动河流塑料垃圾截留趸船,在废品进入公海之前进行拦截以减少对于海洋造成的污染。

近些年来,由于东南亚不断加强地区内部的立法与执法,加之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西方国家又开始重蹈覆辙,将废弃品处理的产业链转移到部分非洲国家。这一举措或许可以使得东南亚国家的生态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恢复,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跨国污染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上解决。想要从根源解决跨国污染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应当承担起自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还应当呼吁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意识,通过在生产资料,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产品利用率,从源头遏制不合理的废弃品贸易,从而实现跨国洋垃圾污染的全球治理。

海国图智研究院

(王思冲,海国图智研究院研究助理,中文出版物《东南亚观察》编辑,研究兴趣:国际组织,一带一路,全球治理)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