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跳楼终离婚”拷问法院“第一次不判离”惯例

叮咚快评
+ 订阅

文|舒圣祥

河南商丘柘城县遭丈夫家暴跳楼女子离婚一案有了新进展。

柘城县人民法院7月28日判决刘女士与窦某某离婚,婚生儿子由刘女士抚养。2019年8月,被窦某某拖拽头发暴打后,刘女士从二楼跳下,全身9处骨折,双下肢截瘫。

“我不是自杀,我是逃生。”刘女士从楼上跳下的视频,看傻了很多人。事情发生在去年,距今已经很长时间了,因为最近的杭州杀妻案,再次引起外界关注。

跟人们预想的一样,法院很快作出了准予离婚的判决。判决离婚当然没有问题,因为婚姻法明确写着,实施家庭暴力,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只不过,刘女士遭遇家暴并非一天两天,去年6月,刘女士就向当地法院提起了离婚诉讼,法院在调解后判决不准离婚。随后,刘女士遭遇了变本加厉的家庭暴力,并最终因为跳楼逃生而双下肢截瘫。刘女士是第二次起诉离婚,加之跳楼视频造成的舆论影响,法院很快判离。很多网友因此戏称:“微博办案”效率就是高。

司法应当保持独立,舆论不能干预司法,这是常识。问题在于,实施家庭暴力本身就是应当准予离婚的法定情形,法院为什么非得让受害者起诉两次才判呢?

其实不因为别的,就因为司法实践中形成了类似惯例:当事人第一次起诉离婚,法院通常不会判离,6个月后再次提起诉讼,法院才会判离。

大概出于“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的传统思想,“第一次不判离”已成法院通行做法。事实上,民法典设置“离婚冷静期”,大概也是基于类似思想,虽然只适用于协议离婚,不适用于诉讼离婚,却有公开鼓励当事人不守契约之嫌。离错婚,重办结婚手续,并非难事,冷静期内可以单方随意反悔,反而会逼着一些人选择离婚诉讼。

“第一次不判离”惯例,增加了当事人讼累,提高了诉讼成本,也浪费了司法资源。关键是还可能制造悲剧,明明早已没有感情的两个人,哪怕已是刑法层面的犯罪人与受害者关系,法律意义上却仍是夫妻,不止荒谬,更是加害。

法院应当准许离婚的法定情形,法律规定明明白白,其中并没有必须第二次起诉才判离的程序性规定。面对“鬼知道离婚有多难”的拷问,面对“跳楼离婚”的悲剧,面对“微博办案”的质疑,“第一次不判离”的司法惯例早该改改了!

编辑 李珩丹
校对 张昕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