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时间来到1986年,这一年的第一个季度里,汕头经济特区建设的“内联外引”尤为突出:1月24日,汕头召开内联工作会议,总结讨论内联企业发展之路;2月11日起,汕头经济特区香港顾问组用了半个月时间聚首汕头,献策第七个五年计划;3月10日,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公布《汕头经济特区内联企(事)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一年之计在于春。汕头加快“内联外引”工作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此时的汕头,已经开始走出一条利用特区“窗口”,外引内联组织专业公司,联合农民办出口生产基地,发展创汇农业的路子,以“瞄准市场、选择项目、外引内联、组织公司、兴办基地、加工增值、出口创汇”为路径,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企业集团,不仅成就了一些代表企业日后的辉煌,也直接带动了本地“三高”农业的发展,为特区经济的腾飞插上翅膀。
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开创发展现代化出口创汇农业的先河,成为汕头当时必须闯出来的又一条新路。
依托三大基地大力发展出口创汇
1986年3月,“七五”计划通过并提出“走以内涵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把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立足于现有企业基础,将建设重点转移到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从实际出发,力求投资少、速度快、效益高,加速经济现代化发展。
“七五”计划强调,“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在保持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和自然条件种植各类经济作物,加快林牧副业的发展,鼓励农民根据自愿互利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经营。
汕头是全国农业高产区和重点侨乡之一,享受开放城市待遇,发展创汇农业具备一定基础,按照“抓开放、促开发”的战略思想和“引进来、打出去”的战略方针,汕头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水果蔬菜、水产和加工工业三大基地为中心,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外引内联办基地,发展外向型农业,使创汇农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
经过几年的实践,截至1986年底,汕头全市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外贸收购总值已达7.5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5.2%;出口创汇1.1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总值的28.8%,比1983年的6081万美元增长了94%。同时,引进外资4849万美元,主要用于引进农业技术设备和开发农业资源。
在当时,农业出口创汇已成为汕头本地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支柱,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出口生产基地“企业群体”和拳头产品,直接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选准出口项目兴办龙头企业
时任汕头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松年,在《中国农村经济》发表的文章《外引内联办基地发展外向型农业》中提出,走好外引内联办基地的路子,其关键首先在于选准出口生产项目,几年来汕头根据国际市场需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大力发展潮州柑、对虾、鳗鱼、贝类、名茶、芦笋、蘑菇、蔬菜、禽蛋和瘦肉猪等十大拳头产品,收效良好。
杜松年指出,“汕头全市930万人,人均才0.34亩耕地,吃饭是一件大事。既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选准农业出口创汇项目,又要正确处理好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从几年时间的实践来看,相关部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择优种植,粮经比例调控适度,可保持年产粮食200万吨以上。同时,自产、外购“两手抓”,在保持一定粮田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推广良种,提高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等办法,努力提高单产;并大力开拓粮食购销渠道。
在当时,纵观全国,汕头已具备较大商贸优势,如何利用特区的优惠政策,以兴办专业公司为龙头,认真搞好社会化服务,是推动“三高”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做法。截至1988年,汕头已拥有农副产品进出口经营权、直接服务农业生产的专业公司59家。这些公司围绕着发展有前景的农产品,牵头联合农民办产品生产基地,在生产过程中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把产品收购起来,进行加工出口,从而把生产、加工、科研、销售连接起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技”一体化的集团企业。“这种公司加基地的形式,将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联结起来,使农业生产取得更好的规模效益。”杜松年认为。
鳗农的“靠山”——鳗联集团公司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应运而生。据汕头市农委的文献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1985年,起家时仅有9人9万元。经过奋斗,公司规模逐渐壮大,到1994年已经在揭阳、惠东、饶平设立3家分公司,兴建养鳗场34家、烤鳗厂3座,配套饲料、纸箱包装厂,设立了全国唯一的鳗鱼养殖研究所,并拥有贸易、实业等12家工贸结合型实体企业。
工作人员捕捞鳗鱼准备出口。杨立轩 翻拍
鳗联集团公司明确服务全汕头市的养鳗生产,有偿为基地提供种苗、技术、饲料、资金,实行保价收购,帮助基层扩大养鳗生产规模,鳗农满意地称赞其为真正的“龙头”和“靠山”。1994年,其年产值已超3亿元,出口创汇超3000万美元,上交国家税收1500万元,企业利润1400万元,公司的“金龙牌烤鳗”还在全国博展会上获得金奖。
深加工打造“名、优、特”产品
在杜松年看来,重视科技开发,处理好生产与加工的关系,才能把农业推向国际市场,出口创汇,引进资金技术,归根到底是为了增强经济实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因此,只有把生产、科研和加工结合起来,通过改良品种,提高种养技术,改进加工工艺,发展深度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才能增强创汇农业的活力和产品竞争能力。
汕头沿海一带盛产梭子蟹,原来只能作为鲜蟹在当地消费,物多价贱,又不易保鲜。1985年引进国外的配方和生产线后,加工成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高级食品罐头,填补国内该类产品的空白,畅销欧美和日本等7个国家,产品供不应求。梭子蟹加工成罐头,可增值5倍以上。由于供需关系改变,鲜蟹的收购价,也从原来每公斤0.6元提高到2.4元,同时大大缓解了罐头厂任务不饱和的矛盾,直接带动农村地区设立13个加工点搞初级加工。
【1986年光影】 隆溪养鳗场。张伟炜 翻拍
杜松年认为,加工工业在发展创汇农业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贸工农”,就是从贸易到加工到农产品,都要围绕发展农产品出口来办加工工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就不可发展创汇农业。在他眼中,1986年,汕头在出口产品方面已开始出现四个可喜的转变,即由大路货向名、优、特产品转变,由资源性产品向加工制品转变,由初级低档产品向深加工最终成品转变,由粗、笨、大包装,向精、美、小包装转变,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档次、价格和竞争能力。
联结千家万户 “松散”变“集约”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后期,由于汕头发展创汇农业,走外引内联办基地的路子符合实际,初步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要发展创汇农业,就必须面对千家万户的家庭经营。农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在内因驱动下想发展商品生产以增加收入,但又担忧产品销售不出去。汕头市委、市政府在提出“专业公司办基地”模式后,比较顺利地把农民千家万户连结起来,变分散的家庭经营为集约经营,不仅有利于发展出口商品生产,也有利于建立比较稳定的岀口商品货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是顺应当时农村深入改革,发展商品经济的形势,应运而生的产物,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在文献中这样记载:以养鳗、虾为例,发展创汇农业,为大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找到了出路,但同时开发农业资源需要大量的投资。举个例子,建1亩鳗鱼池需要2万元,饲养1亩鳗鱼的各种成本花费又要耗费5万多元。建一亩养虾池,要1000元左右。这样数额的投资,单靠农民自己拿不出来,靠政府投资也不实际,单纯依赖贷款也解决不了,有了专业公司牵头,有利于引进外资,多方筹集资金,克服开发资金的困难。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司开拓销路,能提升农民发展创汇农业、开发农业资源的积极性。
比如养鳗,过去农户不懂得人工饲养技术,一直把鳗苗资源卖掉,在1970年引进日本养鳗技术之后,到1982年也只发展到80亩。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1984年汕头市成立了养鳗公司,专门发展养鳗。人们看到,1亩鳗鱼在精心培育下,每年可产成鳗3吨,纯收入可达6万到7万元,相当于种100亩水稻,于是,农户养鳗的积极性大大增高。1986年,全市鳗鱼出口创汇达230万美元。
再如养对虾,为了发挥汕头滩涂多,利于养虾的优势,1984年成立了养虾公司,组织赴日本、美国考察,请外商进来洽谈签订产销合同,并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制冷设备,按客商要求进行生产,使汕头对虾成为美国和日本的热销货。英国、法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前来订货,供不应求。截至1986年底,在发展创汇农业的带动下,全市开山种果85万亩,占种植水果总面积的56.7%;开发利用沿海滩涂水面11.62万亩,占可供开发面积的59%;利用内陆水面发展水产养殖22.33万亩,占可供利用面积的81.7%。
1986年大事记
●1月24日至25日
汕头经济特区召开内联工作会议,总结特区办内联企业的成绩、经验,讨论今后内联企业的发展方向。
●3月3日至27日
汕头经济特区北京顾问组15名顾问来汕考察,并参加了汕头特区经济技术发展规划论证会,就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总体规划、侨务工作、人才、管理、精神文明和外引内联等工作提出建议。
●3月10日
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公布《汕头经济特区内联企(事)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3月13日至14日
汕头经济特区召开龙湖片珠池区开发研讨会。
●5月15日至16日
由国家冶金工业部主持召开的技术鉴定会议在汕头经济特区举行。会议通过了汕头经济特区开明电子开发有限公司研制的3项科研成果。
●5月20日
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颁发布告,对妈屿岛及其周围海域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7月1日
汕头经济特区管理大楼竣工。特区党委会、管委会及各部、委、办、局陆续迁入大楼办公。
●9月25日
汕头经济特区水产养鳗联合发展公司从日本引进的我国第一条自动烤鳗生产线正式投产。
●9月30日
汕头市人民政府颁发《汕头经济特区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方法》(试行)。
●11月26日
经航天部批准,航天部空间技术研究院在汕头经济特区独资组建汕头电子技术研究设计所。
●12月4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公布了《汕头经济特区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补充规定》。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可
采写:宋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