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明日之子》和《乐队的夏天》两档乐团综艺上线,摇滚青年和其他音乐爱好者的这个夏天显得不那么难熬。
7月11日,《明日之子第四季》开播,与以往的几季不同,第四季是“乐团季”,在“热血高校”的背景设定下,于40位新生代音乐才子中选出5人组建一支有风格、有态度的乐团。7月25日,《乐队的夏天第二季》首播,次日便登上综艺热度榜的首位。
如果说《明日之子》的热血少年们给观众带来了音乐的性感和热血的一面,那么《乐队的夏天第二季》则是勾起了大家夏日里的摇滚情怀。这两档都以“乐团”为核心的音乐综艺,让观众走进大型“赛博蹦迪”现场,不在家跟着摇摆,都对不起乐手的激情澎湃。
01 “有一群伙伴,比啥都浪漫”
“有一群伙伴,比啥都浪漫”是《明日之子第四季》(以下简称《明4》的slogan,而节目也确实体现了“伙伴”的力量。在“明日高校”的背景下,选手都是学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多为在校大学生,有着新生一代的朝气蓬勃,也有着初生牛犊那种对音乐的信念和执着。这群青年男孩带来了五花八门的音乐演奏,吉他、钢琴、架子鼓、大提琴、唢呐……他们展露自己的野心,都想当F man(类似C位),却不仅仅只有battle和竞争。毕竟,在乐团里,“伙伴”是灵魂,音乐与灵魂的碰撞,比什么都重要。
迄今为止,《明4》播出四期,豆瓣上已经有“《明4》cp完全图鉴”帖子,B站上甚至有up主调侃《明4》是大型音乐“相亲节目”。调侃归调侃,也说明了节目中的“伙伴感”有多强烈。
而一次次舞台上的精彩合作,更是让观众体会到乐团表演的无限生命力。呼声相当高的杨英格和李睿洋这组“美男模特组”,两人一拍即合,没有复杂的花式炫技,在一片慵懒的蓝色灯光中便给观众带来最温柔的《夏夜晚风》。
强强联手的王江元和苏文浩组合带来中西乐器融合的《权御天下》,戏腔更是让人欲罢不能,惊艳四座。
节目里,成员找到与自己最适合的音乐伙伴,或是互补,或是碰撞,他们的组合都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听享受,这正是“有一群伙伴,比啥都浪漫”。学员大多数都是素人,有着对音乐纯粹的向往与激情,这正是网友对《明4》的评价大多会提到“真诚”与“感动”这两个词的原因。
《明4》在导师的挑选上也别出心裁,既有欧阳娜娜和周震南这样年轻的“见习老师”,邓紫棋和郎朗这样专攻不同方向的导师,还有梁龙与朴树两位“摇滚老炮”。不少人是冲着朴树看的节目,最后沉溺在这些男孩带来的音乐震撼力。常常在综艺节目里中途“逃走”的朴树老师也难得续了全季合约,正式成为“特聘老师”,恰好证明了这群少年对他的吸引力。节目里,导师和成员没有明显的等级对立,他们更像是互相欣赏、平等对话,共同打造一场音乐盛典,让人可以随着音乐摇摆。
02 无摇滚,不夏天
如果说《明4》里的男孩们是“后浪”,那么《乐队的夏天第二季》(以下简称《乐夏2》)里的摇滚怪叔叔怪姐姐便是“前浪”。《明4》中,新生代男孩带来了音乐的新活力,而《乐夏2》里,摇滚老炮们延续了许多大龄文青和摇滾圈的情怀与感动。
去年,《乐队的夏天》绝对是暑期综艺的爆点,痛仰、面孔、新裤子、盘尼西林……节目组把一众与主流“格格不入”的乐队找来,并且让他们PK,本来就是一件轰动摇滚圈的大事。上季节目成功把乐队带到大众眼前,让摇滚的风吹了整个夏天。
今年,卷土重来的《乐夏2》在第一季的赛制上做出改动,33支乐队首轮比拼分三组进行,每组排名前六的乐队才能晋级。33支乐队里既有木马、水木年华、重塑雕像的权利这类老牌乐队,也有不少年轻乐队。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打造一个独特的线上live house,给摇滚青年和其他音乐爱好者辟出了一块小小的“赛博蹦迪”空间。
在已播出的两期节目里,“多元”和“个性”成为节目关键词。马赛克乐队带来梦幻disco风格的《霓虹甜心》,让人在夏夜时分梦回80年代;超级斩乐队女主唱的嗓音劲爆而震撼,带来最强电音;三胞胎组成的福禄寿乐队,用音乐表达了对外婆的想念,获得了第一期的最高票数;引爆全场的五条人将南方的潮湿与温热娓娓唱来,甚至吹来了海风……
第一期里,五条人承包了整个节目的笑点,“被五条人笑死”成了那几天互联网通用梗。临时换歌、故意“找死”、口出“狂言”、人字拖上舞台……五条人乐队实际一般只有两个人,来自南方的靓仔阿茂与仁科,随意而动的五条人将最直率、最真诚的音乐袒露在观众面前,即便被淘汰了也显得如此动人。
在导师的选择上,节目组也花了不少心思,除了有大张伟、张亚东、马东这样上一季都在的超级乐迷,还请来了演技派周迅,灵动随性的“热心市民周女士”与乐队一拍即合。
03 音综到底怎么做才好看
迄今为止,《明日之子第四季》在豆瓣上获得8.7分,《乐队的夏天第二季》获得8.6分,除了妥妥的高分,热度更是高居不下,好评如潮。这也引起了不少思考:音乐综艺到底怎么做才好看?
传统的大型音乐综艺,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新说唱》等,本质还是选秀节目,不断的选人、PK,几轮下来便容易令人审美疲劳;《歌手》《跨界歌王》《蒙面歌王》等节目,打着“跨界”“蒙面”的噱头,实际上多是翻唱观众耳熟能详的老歌,达到竞技目的。短时间内观众可以沉醉于歌手的优美唱腔和演绎,发掘一些乐坛遗珠,却无法为他们的音乐生涯注入更多的新生命力。另外,无论是选秀还是竞技类音综,只要涉及排名、比分,都会引起“黑幕”争议,导致很多节目后来的讨论走向已经逐渐偏离音乐本身。被套路“深深伤害”的观众在这类音综中不再能找到共鸣,自然也不会持续追下去。
少点套路,多些真诚,一定是观众希望看到的。无论是《明4》还是《乐夏2》,它们的共通点是赛制非常相对透明,没有累赘的各种套路、打投等等。在节目的制作和包装上,也没有故意突出导师,让导师反客为主、成为节目的亮点,而是真实地展现了节目中的选手/学员,将主场还给他们,在保留音乐的本质和纯粹的基础上打造综艺感,才不容易受到观众反感。
对风格与个性的尊重,也是节目成功的原因。乐队作为小众文化,本来就有着自己的特点与风格,以“乐团”为核心的两个节目组都保留了每个成员或者乐队本身的风格和个性,比如五条人这样的“奇葩”能够唱出方言特色的《道山靓仔》,让这些相对小众的音乐得以呈现,本身就是对乐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尊重。
在唤起观众对音乐的共鸣同时,保留个性和差异,应该是音乐综艺的终极目标,也是赢得观众好感的方式。
【撰文】南方+记者 张思毅 实习生 谭海燕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