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特区40年| 卌载再回眸,草木皆情深

南方+ 记者

躬身苗圃挥洒汗水,手握鲜亮本科毕业证的她,虽曾想离去,却选择相信未来,最终留下;无论身处法国香榭丽舍大道上的米其林餐厅,还是站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眺望风景,他发现,令人动心的永远是特区独特的“家乡味”;回忆往日时光,尽管苦辣辛酸,但他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帧帧画面,最终都化为并肩奋斗的喜悦……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承办的“我与特区40年”全媒体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活动聚焦展示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征集一批反映个人、企事业单位等与经济特区共成长的文章、图片、短视频等,吸引了各界人士踊跃参与。

为响应广大用户的实际需求,经研究,活动征稿时间延长至8月15日24时结束,敬请留意。

↓点击下方图片参加活动↓

特区40年海报

我们的特区回忆也许相似,但总有一个特别的画面深藏在心。一起走过的40年,无论几多风雨,最终都将成为我们会心一笑的共同记忆。

以下是摘登的作品精选内容:

摘登1

草木里的深情

作者 梁冬霓

拿起电话,我拨通好友的号码。白天,在单位的苗圃里,身形瘦弱的我汗水顺着头发流下来,湿透的不仅是衣服,还有身体里裹藏的年轻跳跃的心。鲜亮的大学本科文凭在体力劳动面前显得多么黯淡无光。

“我真想离开。”说到最后,我竟泣不成声。“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吧!珠海未来的发展指日可待。”好友在电话里鼓励我,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

斗门,被称为珠海经济特区的后花园,在广州深圳辗转一段时间后,我来到了斗门的一个园林部门。在我的想象中,这里应该有气势恢宏的高楼,马路宽敞笔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流光溢彩……然而踏入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兴奋的心情就像一个饱满的皮球突然被扎了一枚钉子。低矮的旧房,狭窄的街道,参差不齐的树木,街上还跑着拖拉机。“突突突”一阵声音过后,我眼前卷起一片灰尘。

苗圃工作的艰辛自然不在话下,但本地人的淳朴,让我难以忘怀。在苗圃里,我与花草树木成了朋友,与一线工人一起实践各种技术,也懂得了淋水、施肥、喷药、修剪等不起眼的基层工作,对于一座城市的绿化建设是多么重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我们单位积极向周边城市学习,坚持不懈地改变现状。

弹指一挥间,十年过去了,我一步一脚印,青春的热血与汗水不但挥洒在苗圃里,还挥洒在城区各片绿地里,凝成亮眼的绿、嫣然的红。2013年1月,珠海市斗门区委区政府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大绿化行动现在正式开启”的高昂声音中,开启了绿色生态建设的高潮。

又一个十年过去。树不遮阴、草不覆土,这些景观单调的记忆已渐行渐远,城区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到处树影婆娑、花团锦簇。城市绿道、林阴道、健康步道等道路与交通干道组合成一条千里绿廊,像一张绿网全方位、多层次地覆盖了整个斗门区。

2016年,珠海被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我们忍不住欢欣高歌,因为一草一木,都饱含着我们的汗水与心血。毕业至今,快20年了,对于一座城市建设的进程,不过一瞬间,但在我的人生中,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摘登2

卌载相伴话鮀城

作者 罗玉欢

弹指一挥间,汕头经济特区走过四十载。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我,感恩与特区共成长的每个瞬间,深深浅浅,都成美好而丰盈的记忆。

1980年,我五岁,汕头的南澳岛上,童年记忆在这里开始。尘土飞扬的公路、拖拉机的轰隆声、时明时暗的昏黄电灯,生活物资相对缺乏是我和儿时伙伴的共同记忆。

1991年,我踏上求学之路。汕头市区是我求学路上的必经中转站,这时候的我才算真正走进特区,一睹她的芳华。

1994年,求学归来,我分配回汕头,这是我的选择。我带着特区建设参与者的自豪感走近鮀城,这座气质温婉、意气风发的城市。

2015年,身为南澳人,这是我难以忘记的幸福年,因为,南澳大桥开通了。南澳大桥是特区发展赐予南澳岛人最大的福祉,海岛与内陆握手,弥补了咫尺天涯的遗憾。

我会利用假期到国内国外到处走走,无论怎么比较,我还是最爱汕头这座城市。我在法国香榭丽舍大道的米其林餐厅想着汕头的牛肉丸粿条汤;望着故宫的黄瓦红墙,我想着此时若来段潮剧,该有多么悠长缠绵;站立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我想着汕头海湾的碧海蓝天间,偶尔出现的海豚。是不是每个走出特区的人都会这样想?纵使走遍世界各个角落,她独特的人文气息、温度情怀才是灵魂得以安放的地方。

汕头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都是受惠者。她一直以海滨邹鲁、百年商埠的气质与风韵,在思考中稳步向前,风雨兼程中,我们总能感受到红头船勇立潮头的拼搏进取,工夫茶精致从容的沉稳气度。

40年,在时光流淌的音符里,细数着自己与特区这些事儿,深知卌载相伴,我身上已深深烙上鮀城的气息。我将勤奋勇敢,开拓进取,为鮀城添翠色。

摘登3

深圳共青团:奋斗二十载、感悟一生伴

作者 伦文青

人生没有多少个20年,作为一名曾经长期工作在共青团岗位,与深圳经济特区共同成长,为青少年服务的团干部,我倍感自豪和幸福。

如今我回忆起往事,有着数不清、道不尽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

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举办的外来工卡拉OK大赛。

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举办的外来工卡拉OK大赛。

共青团有其得天独厚的组织优势,就好比人体的细胞和血管一样,触角延伸至社会每个角落,无私地奉献在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服务上。

在这里,共青团组织像一个大家庭,总能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群策群力办好事,漂漂亮亮搞活动。

在这里,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俊才通过共青团这个“大前台”千锤百炼、锻炼成才,一步一步走上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实现自我的“大舞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建设美好家园、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中坚力量。

当我离开共青团的岗位,向各位共青团战友发送离别信息:“我已从共青团岗位转岗,衷心感谢您过去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关心!友情在,常联系!” 手机断断续续地收到朋友们的回信和祝福:青春万岁,友谊常在;青年同心圆,共圆中国梦;健康快乐幸福每一天……

旧时大鹏青少年教育基地。

旧时大鹏青少年教育基地。

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共青团组织青少年挥洒汗水,为特区的建设贡献了宝贵的青年力量。

离开共青团岗位后,我时常回想,共青团培养了我、锻炼了我,实现了我大部分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每当我翻开“省优秀团干部”称号荣誉证书的时候,一份实实在在的喜悦涌上心头,这份喜悦叫做共青团的喜悦。

【记者】陈理 胡良光 实习生 李耿毓

编辑 陈茜
校对 吴荆子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