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村刘氏宗祠整修后焕然一新。
龙门县“两规三联一法”基层治理模式现场会在山下村召开。
桂山山脉在山下村北部蜿蜒,当地人类活动的历史,可推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真正形成聚落的历史,却是清康熙年间。据传说,山下原高屋场的池塘涌出“生虾”,又因村庄靠山,后人引用同音字“山下”,从二十世纪初沿用至今。
山下四角楼始建于清代,是较为典型的客家围屋,保存完整度在龙门较为罕见。另外,晚清至民国期间的山下人刘大兴家族在平陵圩经营有道、商铺众多、富甲一方,使得平陵圩主要的贸易街道冠以“大兴街”一名。这样的商贸传奇,亦是少闻。
山下村令人称道的事情,还有很多。让周边村民交口赞誉的是,在新时代文明建设的指引下,在村规民约、家规族训的熏陶下,山下人团结和睦、敬祖尊师,蔚然成风。2018年3月,龙门县推行的“两规三联一法”基层治理模式现场会就在山下村召开,由此可见山下村基层治理取得的丰硕成果。
红色基因写进村规民约
近年来,龙门县在“四民主工作法”和民主、法制、诚信“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模式的基础上,于2018年3月创新性地提出“两规三联一法”基层治理模式,即以“村规民约、家规族训”倡导“德治”新风,以“党员联系困难户、乡贤联系创业户、律师联系法律需求户”践行“法治”制度,以“四民主工作法”推动民主“自治”,奏响乡村治理和谐发展主旋律。
以村规民约、家规族训倡导“德治”新风,山下村一直探索和实践着。近年来,山下村发挥村规民约引领作用,推动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该村党总支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结合该村实际起草村规民约,由村法制副主任审核把关,并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建议修改完善,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该村还把红色基因总体规划写进村规民约,结合山下村的红色基因,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白芒坑的红色指引作用,引导村民积极将山下村打造为红色村居,努力打造为龙门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宜居宜旅红色生态村。
值得注意的是,山下村将奖学助学的标准、范围在村规民约中明确下来,并通过将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宗祠公示、召开表彰大会等形式,进行表彰,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村民勤学、好学、善学,在村中营造出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
家规族训教育凝聚族人
利用家规族训以及祠堂文化建设方面,山下村亦颇有经验。
山下村共有10个姓氏的村民,其中刘姓占了大多数。刘姓村民与其他姓氏村民相处融洽,这得益于刘氏子孙遵循袓辈的教诲,用“广传公家训”教育族人。
这个家训来自刘广传。刘广传又名弁,号清淑,为客家刘氏开基二世祖,南宋嘉定元年生于福建宁化,进士出身,官授江西瑞金知县,因筑城建学、平洞寇有功,擢迁为秩奉议郎。几百年来,刘广传后人遍布全国各地,广传公家训流传至今,警示和教育着刘氏一族的后人。
“敦孝弟,和乡邻,睦宗族,端士品,务本业,戒淫恶,戒争讼,戒赌博”的广传公家训,在山下刘氏族人中代代相传,发挥凝聚宗亲、教育后人的作用。
据山下村刘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该村刘氏一世祖刘映珖从兴宁迁紫金,又迁至博罗公庄,再迁入龙门平陵山下开基创业,已有300多年历史。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刘映珖兴建一座客家围龙屋,刘氏宗祠位居其中央,系山下村刘氏总祠。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是刘映珖的生辰,山下村刘氏族人将其当作一个节日来庆祝。当日,山下村白屋、谷兴、中心、楼角、王田、上楼、下楼、路上、路下、真合、利合、田心等村民小组刘姓族人齐聚一堂,用传统欢乐的方式纪念开基祖,在祠堂祭祀、缅怀先祖,各围村民还会在家摆宴招待亲朋好友。这项活动能联系族众感情,强化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除了将广传公家训刻碑在祠堂展示,山下村刘氏还尊师重教。早在清代,为了解决子弟的教育问题,山下村人便在刘氏宗祠旁边建了一间私塾,名曰“识诗堂”,培育下一代,于是,山下村刘氏科举、经商人才辈出。
多年来,山下村刘氏宗祠理事会还定期组织村民搞好各种传统、庆祝活动,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如按照山下刘氏的传统,每年的正月十一新丁都要到刘氏宗祠上灯,请族中60岁以上的长辈吃饭,新丁父母听长辈教诲,听长辈说家规学广传公家训。
刘氏宗祠入选龙门“最美宗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下村刘氏宗祠历经两次修葺。由于年久,建筑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且资金困难,只能修修补补。2011年秋,在刘三才等人的倡导下,并在宗祠理事会和本族宗亲、刘氏企业宗亲的共同努力下,山下村集资150余万元对刘氏宗祠重建。
2012年9月,山下村刘氏宗祠落成,宗祠气势恢宏。祠堂旁则是一派岭南水乡的婉约。古桥下溪水潺潺,溪水边古树森森。这些古树大多是刘氏先祖栽种的,树龄都超过150年,已被列为国家三级古树。这些古树中,有秋枫树、细叶榕和重阳木,其中还有一棵当地人称为“子母树”的特殊的树——秋枫树干上长出一棵细叶榕,两棵树互相缠绕。村民还在古树下用砖块围起一个平台,逢年过节都前去祭拜、祈福。
2019年,山下村刘氏宗祠入选龙门县十大“最美宗祠”,大家称赞这是一间“内外俱美”的宗祠。刘氏宗祠重新投入使用后,再次成为村民学习村规民约、弘扬尊师重教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重要场所。结合“两规”,山下村逐渐将宗祠建设成为基层文化宣传阵地,成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场所,最终实现乡村的明德善治。
山下村还组织外出乡贤成立了乡贤理事会,与村中创业农民“结对子”,有效促进资源整合、政策共享和创业互帮,促进村民走上富裕之路。
山下村民俗精彩纷呈
传承深厚的客家文化,山下村流传的民间节日众多,有上灯,清明、重阳祭祖,春节等传统节日,亦有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八月十八日等特有节日,可谓精彩纷呈,古风犹存。
上灯节
延续家族的血脉
按照山下村的传统,每年的正月十一新丁都要到祠堂上灯,请族中60岁以上的长辈吃饭,新丁父母听长辈教诲。生了儿子(即丁)的人家在来年的正月十一这天集中到祠堂上灯,上年度生有男丁的人家,每年正月十一日下午,先请出一大四小的灯笼,大灯笼挂祠堂,小灯笼写上:百子千孙,长命富贵,忠贯日月,国泰民安等,其中“忠贯日月”是南宋徽宗皇帝赐予洪氏40世祖洪皓公的(见洪氏源流志)。小灯笼分别挂井头伯公、公王爷、天地会起义、田头伯公处,新丁夫妇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列祖列宗参拜,听长辈说家规学家训,其他族人敲锣打鼓,持香烛在祠堂点燃,完毕后请长辈开怀就餐。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宗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十二日贺灯,生有男丁的人家大摆宴席庆贺,亲戚、朋友、围中人都前来贺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村民思想的进步,广大客家妇女均也可参加上灯活动。
山下村民心灵手巧,上灯节时所用的灯笼都是本地村民制作而成。制作灯笼的场景,每年在山下上演。
示景节
纪念先人的恩情
在山下村,农历二月二十七日是村民给开基祖过生日的节日,而流传至今的“示景节”,也是跟纪念有关。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这一天,为纪念六位开山祖师,村民举办集会,其隆重程度仅次于过春节。
相传在远古时代,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一天,杨氏六兄弟来到此地打猎,发现这里重峦叠嶂、丛林密茂、土地肥沃、溪水清澈、鸟语花香,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于是,杨氏六兄弟就在这里开荒种地,安居繁衍。大哥在大岭布掌土,老二老三在高屋石下掌木,老四在吊旗王掌金,老五在杨虎观掌火,老六在六潭坡掌水。他们勤劳耕作,丰衣足食,打出一片天地,并吸引了很多从北方往南方迁移的人群来到这里定居。后人为了纪念这六位开山祖师,分别在他们掌管的地方建立庙堂,称为六大王爷庙(现已不存在),并将每年八月十八日定为示景节。
除了本村的村民参加外,临近几条村的村民也举着火把过来观看,人数过干,热闹非凡。庙会前半个月成立理事会,选出德高望重的理事长,筹集资金,安排戏班,搭好戏台。当天上午,由理事长带领会员及家长们,挑着猪牛鸡等祭品来到祭拜之地进行拜祭,祈求六位祖师爷保佑当地百姓平安和风调雨顺。中午,各家各户备好最丰盛的酒菜招待客人,客人则备好月饼回敬,表示亲朋好友团团圆圆。晚上,有木偶戏、山歌对唱、猜字谜等内容丰富的文艺表演,村民们还可以品尝到来自夜市的各种小食,同时,也是当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机。
美食美酒山下有
双蒸鱼,为平陵山下村特色美食,精选成年万绿湖草鱼,刮鳞去内脏洗净斩块晾干,然后用盐(可放辣椒)腌一晚,经过两蒸两晒,最后至金黄色即可收起。双蒸鱼易于储存,要吃的时候,取出,简单蒸一蒸,浓浓的鱼香味,鱼肉口感不干不湿,鱼骨酥软,既有鱼干的特色,又可保持一定的水分和鱼的鲜味。
客家红焖肉,则为平陵山下村传统客家制作。选好上等五花肉,配以生姜、桂皮、酱油、冰糖等配料,猪肉洗净切成小块,保证每块都有皮和肥瘦肉,用猛火烧红锅,倒入肉块用中火煎炸,肉中的油脂会逐渐渗出,不停翻炒至金黄色,放入配料加水焖,调小火将肉焖烂、汤汁收浓即可。秘制红焖肉,色泽红润,口味浓郁,酱香四溢,肥而不腻,百吃不腻,老少皆宜。
双蒸鱼、客家红焖肉都是山下村民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的必备菜。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很多农村人几乎都是吃不上肉的,只能偶尔开开荤,逢年过节,提前准备好易于保存的双蒸鱼、红焖肉,招待客人。所以当年但凡能吃上这样的菜也算是很有口福的。现在生活好了,吃不上肉的日子过去了,但山下村民依然保留着这个习俗,逢年过节,用双蒸鱼、红焖肉招待客人,以表热情。
有美食,当然还有美酒。作为客家地区,山下村也产黄酒。黄酒,山下村民也叫月子酒、糯米黄酒,取当年糯米,浸泡1天,捞出,洗净,然后送入木桶蒸,用大火加热蒸煮约3小时蒸至米粒外硬内软,无生心,盛出自然冷却至约30℃,加酒饼、适量温开水混均匀,入缸密封发酵3天,然后开封自然发酵,约一周可食用。
糯米经过酿制营养成分更易于人体吸收,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补气养血。在山下村,产妇坐月子必备糯米黄酒,月子酒含有产后女性身体所需的小分子蛋白质氨基酸和酵素,对产后身体恢复有帮助。
当然,朋友亲戚聚会,开窗话桑麻,小酌几杯黄酒,配上米饼、糖环、艾糍等客家小吃,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心灵手巧山下人
树根、竹子、黄泥、旧报纸,都是毫不起眼的东西,但在经过山下村民巧手后就会摇身一变成各种造型木雕、舞狮的狮头、沙仙,各种精美灯笼。
木雕——挑选合适木料、树根,初步构思后粗加工,重新构思,经精雕细琢、打磨、绘制成品,木雕根据木料的特点可制作成茶座、椅、动物等造型,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狮头——竹子做出狮头雏形,用纸精细贴后待干脱模,经打浮线、上色、绘制成品。
沙仙——选合适黄泥,搅拌成糊做头型模具,用纸黏贴在模具上等纸干后脱模,经打浮线、上色、绘制,成品。狮头、沙仙是传统客家人逢年过节、庆祝喜事舞狮时所用,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灯笼(客家灯笼,伯公灯)——备竹枝、纸、颜料,竹枝扎好灯笼模型,纸画好图案后剪裁合适后粘贴成品。客家人生下个男孩叫添新丁,每年的正月十一,凡是添新丁的人家都到祠堂参加“上灯”活动,上灯节时所用的灯笼都是山下村民自己制作而成。
来源:惠州日报
统筹:梁丽通 陈云辉
撰写:曹杰文字工作室
图片来源:中共龙门县委宣传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