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一元钱”温暖众人心,广州增城把幸福送进村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南方+ 记者

一元钱能做什么?

在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道廖村卫生站,患有多年高血压的廖寿球进门后在诊室坐下,在测温、测血压、开处方、取药流程过后,他从裤兜里摸出一元钱递给了医生:“每三天要来开一些降压药,以前是十多元,现在就一元,很暖心很实惠!”

得益于增城区今年全面实施的村卫生站“一元钱”看病新政,行政村户籍居民在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站看病,其一般诊疗费和药费经医保报销后,个人只需支付一元钱,剩下部分由政府财政兜底。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缓解村民看病就医难问题,实施“一元钱”看病被纳入增城区今年十件民生实事之列。到今年6月底,全区262间卫生站实施“一元钱”看病的有246间,占村卫生站总数的93.9%。

看病的费用负担少了,乡村医生的质量也提高了,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今年实施“一元钱”看病以来,增城区已有13000多名像廖寿球这样的基层村民受惠。健康有保障,小病不出村,乡村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网越扎越牢、越扎越紧。

家门口看病只花一元钱

“药费多少钱?”

“一元钱。”

“什么?没搞错吧?”

棠厦村卫生站医生李杰翰回忆,年初时候政策刚落地,面对前来看病的村民,他连续说了几遍,总算把突如其来的幸福解释清楚了。

棠厦村位于荔城街道与小楼镇交界,常住人口约4000人,年轻人多是出外务工,留在村里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对家门口医疗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

“以前,我们一般去区人民医院看病,要起个大早赶公交车,到医院后又得排队,下午才能到家,费时费事又费钱。”增城区棠厦村村民潘蓉蓉的腰痛又犯了,连忙赶来卫生站找李医生理疗,筋骨轻松一些的她竖起了大拇指:“这里方便便宜又有效!”

“一元看病”消除了老百姓“看病贵”的担忧。以前,村民在村卫生站看病,医保报销之后个人还要承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实施“一元看病”之后,村民就诊的一般诊疗费和药费经医保报销后,个人只需支付一元钱,这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需要药物维持的慢性病患者,减负作用特别明显。在廖村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不在少数,乡村医生周巧玲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名糖尿病患者去外面治疗,原来每月要几百元药费,而今每月只需要十几块,一年下来能省下一两千块钱。”

从棠厦村到增城区人民医院,坐公交需用时1.5小时,而且还需要步行一段路。潘蓉蓉在卫生站附近开了个小卖部,经常来拉家常。“这两年卫生站质量提高了。不仅引来了好医生,还降了药费,现在我们家老人小孩的小毛病都是‘听’李医生的。”

既然是惠民的好事,为什么不是免费?增城区卫健局医政科科长赖际益解释,收取“一元钱”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一元钱不多,但有付出就提醒人们要有节约意识,真正有就诊需要的才到村卫生站享受“一元钱”看病的福利,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一元钱如何看好病

费用负担少了,看病质量如何?“群众对基层卫生健康的关切不仅要少花钱,更要看好病。”赖际益说。

提高乡村医生的服务水平,增城推动优质资源进一步下沉。在辖区(街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下,乡村医生通过规范化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承担起辖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任务,为辖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

廖村村卫生站医生周巧玲考取执业医生证后,在2018年参加了增城区卫健局组织的统一考试,经过一个月的脱产培训后,成为乡村医生中的一员。而今,她每个月都会抽出两天时间去广州中医药大学参加全科医生技能提升的培训。据统计,近年该区共新招聘38名具有执业助理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乡村医生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5岁降至47岁,执业助理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180人,由25%升至56.4.%、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53人。

在药品上有了更安全可靠的指引。由增城区卫健局牵头,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在基本药物和医保药物目录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元钱”看病药品目录,各村卫生站根据各自用药情况,在目录中选取所需的药品,统一由辖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送,实行零差价销售,解决村卫生站药品不齐全、价格不统一等问题。

保障医师质量和村卫生站用药安全,改变了村卫生站以前“缺医少药”的情况,基层村民看病更信任也更放心。“我们下班时间不定的,有时村民多了,有的还预约下班来看。”李杰翰说。

软件提升了,硬件也有了保障。增城区投入资金,按照外观统一、布局统一、标识统一、设施统一的要求,对年久失修和需要改造的村卫生站,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区村卫生站业务用房维修和升级改造,改善了村卫生站医疗环境。

“我们街道17条村卫生站完成升级,保证了有8个工作间,部分还设置艾灸、理疗等服务,很受群众欢迎。”荔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婉如说。

乡村医生发挥纽带作用

在“一元钱”看病实施的过程中,乡村医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成为村民健康的守护者,也成为政府和群众紧密联系的情感纽带。

医生李杰翰住在隔壁村,一个守护4000多村民健康的卫生站,只有他和另一名医生两个人轮班,所以有着“8小时在岗,24小时待岗”的工作节奏,他的电话就写在门口,哪怕周末或者晚上,村民有呼声,他必然有回应。

相比于大型医院的高效率作业,乡村在给村民们看病的过程中,多了几分人情味。排队的人不多时,他们就多检查仔细,碰到相熟的村民,还打打招呼开开玩笑,关心关切尽在言语中。

乡村医生勤恳和热情,自然被村民看在眼里,小小的卫生站也成为村民们的“活动中心”,尤其是子女常年外出务工的老人们,喜欢到这里坐坐,拉拉家常。有次,增城区组织专家下乡公益会诊,有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因消息闭塞,对抽血不理解很不配合,场景僵持不下。最终在医生李杰翰的耐心劝导下,老人们才完成了检查。“他也是家庭医生,对村里老人小孩的身体情况都了如指掌,感冒咳嗽有时候也不用开药,多喝水几天就好。我们对他很是依靠。”潘蓉蓉说。

为了用好和留住乡村医生,增城区在借鉴花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在保障乡村医生待遇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留住人才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更好地推动“一元钱”看病落地生根。

“比如,凡纳入镇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站,乡村医生各项财政补助总金额按不低于当年区直机关事业单位聘员(专业技术类)工资福利待遇标准执行,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低于事业单位聘员工资福利待遇的,不足部分纳入财政预算,下一年度补齐。”赖际益介绍。

通过“一元钱”看病,村民的健康意识提高了,小病及时就诊,降低了大病的发生几率,减少群众看病的花费。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伴随着“一元钱”看病在增城开展,覆盖了作为“网底”和“末梢”的基层农村,全域卫生健康服务网络将越织越密、越扎越牢。

记者观察

补上农村卫生健康服务短板

解决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

“一元钱”看病是不是新鲜事?

早在2008年,广州花都区发布关于开展农村卫生站免费为农民治病工作实施方案,率先提出村卫生站免费为农民治病,每次只收一元钱挂号费。

但无可否认的是,农村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确是老百姓心中的揪心事、烦心事。在花都的经验上,增城区今年推出的农村“一元钱”看病新政覆盖辖区200多条农村,对医生质量、用药安全、卫生站硬件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少花钱看好病,“一元钱”看病自然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事实上,越是偏远的乡村对卫生健康服务越是迫切,“一元钱”看病发挥的效果最为明显,卫生站也成了村民保障健康的依靠。

全面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要看“三农”工作成效。数据显示,广州虽然城镇化率已达86.5%,但还有78%的国土面积是农村,农村还有300多万名户籍人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公共卫生等方面仍有短板,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让农业农村得到长足发展是这座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面向未来的重要担当。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与乡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三农”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元钱虽不起眼,却是暖心之举、惠民之策。展望未来,我们希望“一元钱”看病等惠民措施不断深化、不断出新,让优质的资源持续往下沉,更让看病难看病贵、基层缺医少药的情况不再成为农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拦路虎”。

【采写】朱伟良 郑四方


编辑 万映雪
校对 李冠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