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警方
昨日零时3分许通报:
紧急寻找装蘑菇的自封袋,
2包有剧毒!
为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发生
请广大群众
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等菌类
充分认识毒蘑菇的危害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
总之……
广大市民朋友最好做到“三不”
不采摘、不食用、不买卖!
若食用蘑菇后出现上述症状
要高度怀疑毒蘑菇中毒
须立即前往医院救治,千万不能拖延
否则容易引起昏迷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自我急救指南
1、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2、要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3、孕妇慎用催吐。
4、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5、加盖毛毯保温。
6、凡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均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7、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为了避免悲剧发生
特意送上一组
辨别毒蘑菇的tips
大家看仔细啦
广东常见的毒蘑菇有这些!
毒蘑菇又叫毒蕈,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已知具较明显毒性的毒蘑菇种类多达400多种,我国约有200多种,广东则有100多种。我国含剧毒能对人致死的有10多种,常见毒性强的有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致命鹅膏)、鳞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菌等。
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
灰花纹鹅膏
灰花纹鹅膏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
簇生黄韧伞
关于毒蘑菇的N种错误说法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上文提及的白毒伞是纯白色的,朴实无华,却是广东地区毒蘑菇中毒的第一杀手。毒蝇伞很漂亮,鲜红色菌盖点缀着白色鳞片的形象构成了“我有毒,别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
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种类是美貌与安全并重的,同样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鸡蛋菌” 的别称,是夏天游历川藏地区不可不尝的美味。
错误说法2: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错误说法3: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古法提炼的砒霜纯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银器有可能验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有实验人员曾经用致命白毒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大蒜颗颗雪白,兼之鲜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
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甚,人们可能对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无法判断的蘑菇,从而增加了中毒风险。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以白毒伞为例,其毒性成分毒伞肽,包括至少8种结构类似、骨架为8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肽。毒伞肽的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毒素,人体也不能将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强的α-毒伞肽口服半致死剂量(LD50)是每千克体重0.1毫克,意味着吃下一两朵白毒伞就足以夺去一个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没有任何解药。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无能为力。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提及鳞片、粘液、菌托和菌环等形态特征术语,是毒蘑菇错误说法“与时俱进”的表现,错误说法甚至因此具备了一点可靠性。同时生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往往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而鹅膏属是伞菌中有毒种类最为集中的类群。也就是说,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一大波毒蘑菇。
但是,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躺着也中枪。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还是那句话
不采摘、不食用、不买卖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作为广州化学中毒救援中心、广州市化学中毒事故应急医疗救援基地、广州市核与放射事故应急医疗救援基地,近年来收治多起误食毒蘑菇导致食物中毒的病例。如果误食毒蘑菇或有其他疑问,除了上述紧急操作,也可直接拨打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职业病科咨询电话:020-38665886。
专家介绍:
李小强
主任医师
擅长各科危重病、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重症中毒抢救。
蒋文中
主任医师
擅长尘肺肺灌洗治疗、百草枯中毒、甲醇中毒、各种农药中毒、杀鼠药中毒的诊治。
杨志前
副主任医师
擅长职业病、职业中毒诊治,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有机溶剂中毒、各类气体中毒、中毒性呼吸、神经、血液系统疾病及中毒疑难病的诊治,尘肺病及内科临床诊治。
张伊莉
副主任医师
掌握各种常见职业病、生活中毒的诊治,有机磷农药中毒,百草枯中毒,灭鼠药中毒,铅、汞、锰等重金属中毒,噪声聋,尘肺病等。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广东发布、广东市场监管
编辑:宣传办
投稿邮箱:tougao12h@sina.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