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臻:当“红领巾”遇见古老非遗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2019年以来,珠海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涌现出了一大批新时代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少年榜样。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珠海市优秀少先队员” 李妮臻的别样青春故事。


7月23日,期末考完的斗门区白蕉镇灯笼中心小学少先队员李妮臻,在家等待即将到来的毕业典礼。谈及初中规划,李妮臻说,“除了好好学习,还想好好唱歌。”

想要“好好唱歌”的李妮臻,不仅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是学校“沙田民歌队”的队员,她唱的歌也不是流行歌曲,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

从小造就坚强、独立的性格

李妮臻的父母都在坦洲工作,不能每天回家;姐姐外出求学后,也只能在周末见个面;留在家中的奶奶也在塑料花厂做工。

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李妮臻坚强、独立的性格。除在校学习外,她还会为奶奶做晚饭,让奶奶回家就有饭吃。

“早饭奶奶出门做工前都会做好,下午我回家早,所以晚饭都是我来做。”李妮臻说,奶奶工作一天也很辛苦,所以平时很多像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也会主动去做,不让奶奶过度劳累。

不仅如此,李妮臻在校还担任着“少先队长”的职务,每天早上、中午巡校,检查卫生、纪律,下午巡查课间操情况。

“从5年级开始担任这个职务,基本上每天协助老师巡校三次,有特殊情况就两次。”李妮臻介绍,自己没有午休的习惯,也不感觉累,临近毕业就越发觉得珍惜,想在学校多转转、多看看。

难能可贵的是,繁重的家务、繁忙的校务并没有影响到李妮臻的学习。每个学期,她都能在班中获得“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表彰。

立志做非遗传承者

李妮臻不仅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是学校“沙田民歌队”的队员,是一名小小的非遗传承者。

沙田民歌是斗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斗门水上婚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近年来,斗门区积极开展“寻找沙田民歌传承人”、“沙田民歌”培训班、“沙田民歌”擂台赛等多项活动,支持白蕉镇灯笼中心小学发展沙田民歌特色教育项目和传承保护基地,鼓励创作适应时代发展的沙田民歌作品,使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得益于这一政策,喜欢唱歌李妮臻加入了学校的“沙田民歌队”,并且很快得到了登台表演的机会。不仅在2018年斗门区白蕉镇第四届沙田民歌擂台赛上,获得青少年组一等奖,还拿下了2018年珠海市金秋咸水歌大赛金奖、2018年斗门区咸水歌大赛银奖……

“喜欢唱歌是受奶奶的影响。”李妮臻介绍,家人都是侗族,而唱歌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有年长者教歌的传统。在家中,奶奶经常会编一些歌来唱,自己也跟着学了不少民歌,练就了唱歌的本领。

在李妮臻看来,“沙田民歌”的歌词都很贴近生活,而且十分有趣,有些歌曲还十分励志。李妮臻收集了两本歌词本,平时在家也会一个人唱上一段。

畅想初中生活,李妮臻说,“将会继续练习‘沙田民歌’,和同学们一起促进这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采写】王韶江

【图片】受访者供图

学习寄语精神,展现青春担当!更多精彩故事请戳

编辑 文秋仪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