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广东中考试卷有哪些新特点?考查重点内容是什么?对明后年参加中考的学生们有哪些指导作用?对此,南方+珠海大课堂特别开设“名师点评中考卷”栏目,考试科目结束后,邀请名师对当堂科目试卷进行点评。
今年是中考改革的第一年。与数学、英语、化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考试时长有所压缩不同的是,历史学科考试时长大幅延长,由原来的50分钟延长至80分钟,作为中考压轴登场。
“果不其然,考生们依旧大呼不容易。”珠海市三灶中学教务处主任、初中历史一级教师张影介绍,试题难度有所提升,在新题型、新分值、新时长的情况下,以文字、图片、地图、表格等生动的形式有效导思,考出新思路,彰显了初中历史学科发挥自身的教学特色和育人功能。
分析:英语学科跨界“出演”,难度有提升
张影表示,今年考题难度有所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提高。纵观整套试卷,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命题立意渗透核心素养,关注历史事件之间内在关联。全卷体现了“无材料不成题”的特点,立足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落实。选择题基本上都体现了史料实证,适度考查学生必备的历史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学科素养,如第3题历史地图考查。选材注重规范表达,题干材料元素包含了历史学习的基本要素:背景、时间、地点、过程、影响等,如“唐太宗时期”“1964年”“京师同文馆”等不同形式的时间词和“泉州”“长春第一制造厂”“意大利”等地点词,凸显历史学科的时空特征,充分体现历史常识要素的多样性。综合题第33题“(3)根据材料三所述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你对语言文化交流的认识”倡导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体现了家国情怀。近年来,历史考查不仅仅限于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纵观2020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在紧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2题的第1问概括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第3题第2问分析英国英语“地理平台语言霸权地位”确立的主要原因,设定具体的时间背景,创联历史事件,考查学生分析并概括材料的能力。试卷不乏出现鲜活的历史细节和多样的表达形式,串点成线,以小见大。如第16题出示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愚公移山》(局部),抓住时间节点,创设当时百姓团结一致的情境,以鲜活的细节描写让考生对全民族上下一心抗战有更感性的了解;第21题创设我国工农收入的情境,以真实的数据让考生认识到包干到户的成效,感受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二是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性和综合性。试题切实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强调对历史学科基本概念、阶段特征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内化,着力考查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运用。如选择题考点涉及道家“无为而治”、东汉统治特点、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隋朝大运河、明朝君主专制、北伐战争、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文艺复兴、美苏冷战、斯大林模式等。综合性体现在要求考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方法和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题大多考查学生概括提炼材料信息,发现问题建构观点(启示)并史论结合予以说明的能力,如第31题“(2)根据材料二,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至少两个)”、“(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等,进一步开放了作答空间和思维视域,既全面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又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
三是英语学科跨界“出演”,材料呈现有新意。除了常规的文字、图片材料,综合题第33题考查了学生对不同类型史料的处理能力,学生纷纷讶异历史试卷竟然出现了考查英语单词的理解。该题的第1问设置了从材料提供的3组英语新词中选择一组,指出该组新词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的问题。但命题者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对材料所出现的部分英语单词做了“贴心”的备注解释,有助于考生理解材料内涵和作答。材料呈现虽创新,却又不会让学生无从下笔。
分析:活学活用,加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张影表示,依据近几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的出题走向,可以看出中考历史卷灵活性越来越强,2021年历史试题的呈现方式应当会有持续性的创新。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张影认为,在备考的过程中,考生应当回归历史本源,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注重多角度分析问题,活学活用,着力提高史料分析、史论结合的能力。
【策划】冉小平 冯晓颖
【点评】张影
【整理】冉小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