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榕江入海口处,伴着海风,一座有百余年历史的商埠历经岁月洗礼,鳞次栉比的都市建筑群显示出它的繁华。码头上吊机高耸,泊位旁货轮静锚,下方青蓝色的海水涌动,冲刷着锈蚀的船底。
海门回望,千峰涌起,港口雄开,商通万里。这便是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的汕头港。
自1860年开港以来,汕头港便一直是粤东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这片大地上时,那时的工人没有想到,杂货堆场有一天会变成集装箱堆场,木船会变成货轮,搬运工人会变成力顶千钧的大吊机。
上世纪80年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正如火如荼,汕头港也迎来了一些新变化——1985年3月25日,由汕头经济特区航运公司与经贸部外运总公司和香港华润仓储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3000吨级泊位集装箱、散装两用码头竣工。1985年4月,在原有两个5000吨级码头和一个3000吨级码头之间建设两个5000吨级粮杂兼集装箱码头,并于1987年7月31日完工。1987年11月27日,改扩建3号码头为5000吨级、3000吨级码头各一个,工程于1988年11月27日完工。
这一系列的港口建设工程,大大扩大了港口规模,也为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给汕头带来了新机遇。而身在异乡的潮籍华侨,也能够沿着航线,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港口货物吞吐量30年增长25倍
沿着西堤汽车轮渡码头向东约1公里岸线片区,是汕头港老港区所在地,上世纪曾是汕头经济特区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这里分布着多个老旧码头,有的仍在运营,有的则已退出市场。1985年建成运营的3000吨级泊位集装箱、散装两用码头就在其中,目前连同老港区大范围正在进行围蔽拆建。
1985年汕头港码头。黄嘉锋 翻拍
在《汕头开港150年图像编年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中,就有一张拍摄于1985年的汕头港码头照片。照片中,码头旁有数架形似大碗茶壶的高架式吊机,泊位内整整齐齐停放着一排木船,港口上有平房仓库和集装箱堆场,但集装箱数量并不多。
午后,年近古稀的辛伯与朋友正在海滨长廊树荫下乘凉,其是原汕头果菜进出口公司的员工。辛伯回忆说,在上世纪80年代,像果菜进出口公司这样的企业接到外贸订单之后,便将货物用“大五肚”(木船)运送至港口,登记寄存在港口的仓库中,等待大货船来运货,当时还是用陶瓷来存放果菜等货物。而且,虽然港口已有吊机,但很多货物运输依旧需要靠人力,基本处于半机械化的状态。
在种类多样的货物中,煤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86年以前,汕头港尚未有专用的煤炭码头,轮船运煤抵港后,由驳船驳运到岸边卸煤,既影响港口通行能力,也造成空气污染。经交通部同意后,汕头港在礐石虎头山北建设5000吨级泊位煤炭码头及煤堆场,1987年2月10日正式投产。在当时,5000吨级泊位的码头已经是汕头港最大的码头。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码头吨位较小,吊机功率落后,汕头港大量的货物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散杂货方式运输,港口吞吐量增长缓慢,一度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直到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00年以后,汕头集装箱码头建设才有了较快发展。
一组货物吞吐量的数据对比可看出汕头港的快速发展。1985年,汕头港的货物吞吐量是201.1万吨,而2014年汕头港的货物吞吐量是5160.9万吨,两者相差了25倍;1985年汕头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仅仅只有0.3万标准箱,2014年则是130.3万标准箱,前者只是后者的零头。
客运航线一开“番客”纷至沓来
与货运不同的是,1985年汕头港的客运有了一个显着的飞跃。根据《汕头交通志》(汕头市交通局编2010年1月)中的数据,1978年汕头港旅客进出口总计54569人次,而改革开放后,由于汕穗、汕香线先后复航,以及泰国、海口、三亚临时航线的开通,1980年至1985年每年旅客进出口人次和1978年相比激增近四倍,保持在20万人次以上。
汕头是著名侨乡,航线一开,潮籍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纷纷回大陆探亲、旅游观光。再加上改革开放带来的重大机遇,奔赴大陆洽谈生意、投资创办企业的客商也纷至沓来。1980年1月24日,“鼎湖”轮船从汕头港首航开往香港,当年汕头港的进出港旅客就飙升到265663人次,加上之后往返于汕头香港两地的“龙湖”“金湖”等五艘客轮,使得旅客人次居高不下。
当时,汕头本地人称呼这些从香港来的客人为“番客”。但是,由于没有专用的客运码头,客轮抵港长时期占用3号码头,有时甚至锚停在海中,用驳船接送旅客,存在安全隐患。1985年建成5000吨级的客运码头后,这些问题才得以解决。
1986年客运码头投产,身着西服、手提皮箱的“番客”,从客轮的舷梯走下,踏上中国内地的土地,第一眼看见的,便是崭新的客运站大楼。
在客运站大楼后面,是焕发勃勃生机的汕头经济特区。可以说,客运航线的开通,不仅为汕头港带来了旅客,也进一步为汕头经济特区带来了大量的投资。
千吨级港口停下万吨级货船
1995年以前,汕头港只有三五千吨级的小码头泊位,但1980年代以来汕头港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趋势,而且航运的发展还要快于港口的建设。由于港口生产需要,常常有万吨级客货轮进港装卸货物和上下旅客。大船吃水深、重量大、体积大,如何在小码头中停靠大船,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根据《航海技术经验汇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6月版)中所写,当时汕头港的引航人员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总结了一套经验:首先考虑靠泊时船身施加给码头的力量,控制好泊船速度是关键;遇到吹开风和涨潮流时,应尽量支拢些;吹拢风或落潮流时,横距拉开点,速度宁可不足而不可过量。其次是解决角度问题,把靠拢时对泊位的接触面积尽量加大,便于将瞬间的力分散在整个面上。再次是揽绳的布置问题,如出揽的先后顺序,以及根据船的长度和导揽孔位置,合理布置首尾揽和倒揽的走向,以便把系船力合理分摊在码头的各个系缆桩上。
让千吨级的港口停下万吨级的货船,离不开汕头港引航员的智慧和努力。引航员是船舶进港时的“临时船长”,负责指挥船舶驾驶人员控制船位,避免发生搁浅、触礁、碰撞等事故。在上世纪80年代前五年,汕头港年引航量保持在500艘次以上,后五年上升到700艘次以上,1990年代后引航量大幅增长,1997年达到4682艘次。繁荣的背后,是引航员的保驾护航。
《汕头港引航史》(汕头市交通局编2010年1月)中提到,在汕头港的引航员团体中,出现了中国引航史上第一位女引航员李正容。在引航员这个男性行业里,李正容巾帼不让须眉,安全引航30多年,直到1998年退休,从未发生一丁点事故。
码头从3000吨级跃升到10万吨级
总让大船靠小港绝非长久之计。上世纪80年代,汕头港建设深水泊位提上议事日程。
经过充分的审查评估,最终决定在珠池肚兴建深水港区,一期工程便要建成3.5万吨级泊位的煤炭码头,以及2个万吨级泊位多用途杂货码头。随后,深水港区二期工程又开工建成2个万吨级码头,续建3个万吨级泊位,完全建成是在2000年。
与深水港区二期工程接壤的是汕头国际集装箱码头,于1998年竣工验收。码头和深水港一起,形成了汕头港新的风景线。平整开阔的集装箱堆场上,堆满了颜色各异的集装箱,泊位旁是更加先进的集装箱桥吊和轮胎龙门吊,万吨巨轮停在吊旁,气势磅礴,极具现代感。
1997年,汕头港的货物吞吐量是136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是36.6万个标准箱。这个数字逐年见涨,十年后又翻了一番。随着经济的发展,万吨级泊位港口和原来老港区的千吨级港口还不够用,港口泊位建设工作还要继续往“深”里走,广澳港区才是汕头港的未来。
2002年11月,汕头港广澳港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2010年建成投产,成为当时汕头港和粤东地区吃水最深、吨级最大的公用码头。时隔几年,这一纪录再次被打破——2016年9月,汕头港广澳港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2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2019年7月,码头投入试运营。
广澳港区是汕头港的未来。去年2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建成投用。 受访者供图
从1985年到2019年,从3000吨级的码头到10万吨级的集装箱码头,汕头港发展的脚步从未停下,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脚步也从未停下。未来,广澳港区还有第三期工程,规划建设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但也绝不会仅止于此。它就像是船舶离港时的一声鸣笛,预示着汕头将驶向经济腾飞的明天。
【1985年大事记】
●1月1日
汕泰船务有限公司的“龙湖号”豪华客轮正式通航汕头至香港航线。
●2月1日
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公司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1984年度广东省重点建设先进单位”。
●2月21日
由汕头经济特区旅游公司和中国银行汕头信托咨询公司合资经营的龙湖乐园举行奠基仪式。
●3月1日
汕头经济特区培训中心开办。
●3月25日
汕头经济特区3000吨级泊位集装箱、散装两用码头竣工。
●5月1日
汕头经济特区龙湖工业区11万伏轮变电站建成并开始送电。
●7月28日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出[1985]165号文件,同意汕头经济特区党委、管委会按低于汕头市委、市政府半级的规格设置及行使职权。
●10月6日至20日
原国家兵工部、航天部领导及技术人员共35人,来汕头经济特区洽谈合作项目,共签订协议书、意向书项目8个。
●10月19日
汕头经济特区北京顾问组成立。
●11月22日至27日
“国际剪彩及通用电气展览会”在汕头经济特区举行。
——摘自《汕头经济特区十年(1981—1991)》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可
采写:黄嘉锋 庄衔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