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州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沙园中心”)家庭医生张曦的办公室,能感到一股浓浓的温情。照片墙上是张曦与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合影,挂在墙上的书法、绘画也是邻里街坊自己完成送给她的。“医患之间的信任感是家庭医生最可贵的东西。”张曦对此颇为自豪。
家住沙园街的李叔,如今碰上头疼脑热等小问题也不再往三甲医院跑。“现在社区看病省时省力又省钱,提前在网上挂好号,按时来报到,在健康小屋把能做的常规检查免费做一遍,家庭医生长期跟踪我的健康情况,一说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李叔已经习惯小病小恙找家庭医生。
沙园中心的改变,源于广州海珠探索打造的“三二一”(即三个一站式服务、商保+医保两层保障、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家庭医生)健康服务模式,其实现了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健康易、看病省、体验优”的医疗健康服务,签约家庭医生逐步在当地居民中普及。目前,该区现已创建3个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海珠区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满意度连续三年在95%以上。
医患一家亲
“张医生像亲人一样!”对于家住广州海珠光大花园的陈叔和梁姨来说,每次去沙园中心看病拿药的过程,和走亲访友差别不大。亲人般的信任感,是6年来每月至少见一次、日积月累培养起来的。
“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的关系像朋友一样。”张曦说,轮值出诊尽管效率高,但可能存在“医生不了解病人、病人不认识医生”的情况,成为家庭医生后,她有机会充分了解病患方方面面的情况。
对于陈叔来说,他最看重的是每次看病都有8分钟左右的交流时间,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尽情地咨询家庭医生。“以前去三甲医院可能和医生说不上几句话,毕竟那么多病人在等着。”陈叔觉得,相比之下家庭医生更懂他、更有人情味。
“我老伴就是看中张医生对我的贴心照顾,也签约了家庭医生。”提起张曦,陈叔止不住强调“贴心”二字。如今,老两口一起找张医生成为了他们每月必然会做的一件事。
几个月前,老两口所住的那栋楼因疫情实行了封闭隔离,陈叔患有高血压、梁姨患有糖尿病,都需慢性病药物控制病情,对于可能断医断药的担忧、对疫情的担心,以及子女因工作不在身边等,让他们非常紧张。
“沙园中心疫情期间开发了远程视频门诊,第一时间我就通过视频帮陈叔夫妇看诊。”张曦说,帮老两口开具了慢性病药物后,沙园中心更安排了工作人员送药上门。张曦也教他们居家防护和消毒的知识,安抚他们紧张的情绪。“家庭医生就是我们的健康守护者。”陈叔感慨说。
“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满意度可以说是所有的医生中最高的”,沙园中心主任刘世兴说,家庭医生是从生命质量的变化的角度考量病患的健康状况,是对传统的专科医生的重要补充,但其推广还需一个过程。
目前,家庭医生正在广州海珠逐步推开。截至2019年底,海珠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数63.23万人,签约率37.9%,重点人群签约人数28.48万人,签约率79.01%。
看病不再难
“你先打开海珠健康家园公众号,在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绑定你的医保卡,然后在健康助手进行预约挂号,这样就可以了。”退休后,李叔成为沙园中心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一员,每天“打卡值班”,给前来就医的街坊讲解如何通过手机享受一站式服务。
张曦介绍,在沙园中心,只要提前微信或电话预约,问诊时间可以准确到分钟,有效避免了人员扎堆、排长队的情况。
为解决居民多次跑路、多次挂号的烦恼,广州海珠建成海珠区卫生健康云数据平台和海珠卫生专网,区属医疗机构通过卫生专网接入云平台,并整合海珠家医580小程序、海珠健康家园公众号等多个服务系统功能,数据互通后可实现“一站式”诊疗服务,群众预约看病在手机端就可以完成。
“家庭医生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病人来一次也不太需要转科。”沙园中心的家庭医生谭美红说,她的签约病人有约2000人,能对接如此大的数目是因为她背后有一个团队在支撑,由全科医生、护士、康复专科医师组成的居家养老专项服务工作组,专门负责为签约老年人提供居家医疗养老服务。
在谭美红看来,不同的医生、护士各有所长,组成一个团队让大家都发挥所长,提高了效率,也让病患可享受一站式居家医疗养老服务。
80岁的周伯正是受益者。“老伴瘫痪卧病在床3年多了,多年来一直由签约家庭医生团队的李小平护士长上门更换胃管。”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李小平依旧坚持每个月上门服务,让周伯倍感温暖。此前,周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沙园中心,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从此开始了长达近4年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
“周伯很信任我,我也放心不下他们。”李小平表示,她会一直坚持下去。
除了上门服务,海珠区还提供一站式自助健康管理服务,方便更多居民进行自我健康管理。投入60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自助式健康小屋,免费为居民提供血压、血糖、心电、骨密度、睡眠及精神压力等生命体征检测,体检数据自动上传到业务系统医生端口。
全周期服务
“除了看病,家庭医生更是健康顾问。”今年75岁的顾姨与谭美红医生签约了2年多时间,她表示慢性病的控制很大程度靠自己的养护,所以谭医生教授的健康知识对她来说非常重要。“我经常听谭医生的健康讲座。”顾姨说,不在看诊时间,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电话、微信联系医生,她也一定会回复,“谭医生就和我女儿一样”。
在谭美红的科普下,顾姨热衷于健康知识的学习,甚至成为了沙园中心举办的一次家庭医生评比的居民代表评委。“有事去三甲医院,平时来沙园中心”。在顾姨看来,看家庭医生与去三甲医院正好形成优势互补。
谭美红表示,家庭医生现在已经开始覆盖全生命周期,在全科医生+护士的基础性团队配置上,将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药师、公卫医师、专科医师等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常见病慢性病诊疗、饮食指导、心理疏导、运动指导和疾病预防知识普及等多元化服务。
目前,海珠已经组建98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培育了1071名家庭医生,其中国家级优秀团队1个、省级星级家庭医生5名、国际标准的金牌家医14名。
“针灸、按摩等中医实用技术非常受街坊欢迎!”广州市海珠区龙凤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龙凤中心”)主任王晓毅表示,基层的全科医生多经过转岗培训,都有自己擅长的科目。龙凤中心结合医生所长和居民需求,发挥家庭医生团队内全科-专科协作作用,也培养出了中医药、儿科门诊等特色团队,将个性化服务送到居民手上。以中医药为例,其每年能给龙凤中心带来一千万的收入。
“基层医疗也能有大作为。”王晓毅说,未来他们将结合居民的需求,不断拓展家庭医生的服务链,希望能在基层培养出一流的医生团队。
记者观察
实现群众“看病省”还需更多制度支持
家庭医生推动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也助力实现了“看病贵”的问题。
2019年,为了更方便社区居民通过医保报销就医,海珠区通过整合医保定点渠道,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其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开展医保统一定点结算工作,实行一体化结算操作后,居民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选取其中一个进行申报医保定点,在多点之间自由选择就医和拿药,医保报销比例不变,有效促进病人和医生在站和中心间自由流动。
此外,为了进一步压缩居民医疗费用负担,海珠区还在沙园中心试点“医保+商保”结合,建立“家庭医生+健康保险”签约服务模式,引导商业保险公司根据不同街道人口结构的特点,提供个性化商业保险产品,鼓励居民在医保基础上购买个性化商保产品,实现二次报销,减少就医负担。
家庭医生在基层初显成效,但是吸引更多的医生加入,则还需要更多的制度支持,其中一点是让家庭医生的收入有保障。作为一种新模式,家庭医生的一个目标是让签约居民少病或不病,这对居民来说是最大的省钱。从“防”入手,其带来直接成果是居民少生病,当去医院的病人变少后,如何从经济收入上展现家庭医生的功劳,则需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考核制度。
【记者】傅鹏 实习生 朱阁
【通讯员】王保萍 胡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