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特区故事| 捷通物流陈维炽:在珠澳跨境工业区饮“头啖汤”

南方+ 记者

我的特区故事| 捷通物流陈维炽:在珠澳跨境工业区饮“头啖汤”

站在捷通大厦十楼的玻璃窗边,从澳门观光塔到居民楼、娱乐场,濠江两岸的盛景尽收眼底。俯瞰近在咫尺的澳门,陈维炽不禁回想起17年前从澳门来到珠海的情形。

“做物流要有自己的仓库,澳门土地紧缺,当时听闻珠海有这么一块地方可以给我们盖楼,我就跑过来了。”作为珠澳跨境工业区第一批投资者,陈维炽被称为“珠澳跨境物流第一人”,在这里,他见证了园区从无到有,从一片滩涂到高楼林立。

这块由珠澳双方填海造地而成的0.4平方公里土地,是2003年获批成立的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如今,园区累计注册澳资企业超过300家,投资总额近20亿元。

在陈维炽看来,整合珠澳资源、配合澳门发展的城市定位,是珠海经济特区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担任珠澳跨境工业区商会会长14年,他始终是最关心这片区域发展的人之一。

“千载难逢好时机”:一通电话与珠海结缘

上世纪70年代,陈维炽随父亲从汕头来到澳门,在一家船务公司做基层工作,一做就做了十年。1988年,陈维炽成立了自己的货运公司,这就是澳门捷通物流有限公司的前身。

2003年12月5日,在珠海拱北茂盛围与澳门西北区的青洲之间,由珠澳双方通过填海造地而成的0.4平方公里土地上,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建设。其中,珠海园区约占0.29平方公里,澳门园区约占0.11平方公里。两个园区之间由一条天然形成、约15米宽的水道作为隔离,在此基础上兴建桥梁,并开设专门口岸通道连接。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陈维炽最先嗅到了园区的商机。

彼时,随着澳门旅游服务业的兴起,陈维炽的公司也在考虑转型:从国际货运代理到物流配送服务。对澳门物流行业而言,跨境工业区带来了土地资源与劳动力成本的双重利好。

生怕错失机会,为找到园区的联系方式,陈维炽翻出了一份报纸,拨打了上面刊登的公告电话,从此与珠海结缘。

万事开头难。由于对珠海不熟悉,陌生的政策与环境让陈维炽屡屡碰壁。“在澳门只需要签名就办好的手续,在这里要先过关、找计程车、跑好几个部门。”

在珠澳两地往返多次后,陈维炽终于拿到了营业执照。由于是第一个在园区内注册成立的公司,其开工建设备受期待。然而,他没有想到,在内地施工建设还必须有“开工证”。

“我做事果断,说干就干。”没有提前了解,陈维炽带着在澳门办事的思维来到珠海,只用了2天就办好了“开工证”。

陈维炽仍清晰地记得开工当晚的场景,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整个园区乌灯黑火,一片滩涂”。如今,陈维炽办公室的窗外,濠江两岸的夜晚已是灯火辉煌。

捷通物流

专用口岸24小时通关:是见证者也是推动者

历时3年建设,2006年12月,珠澳跨境工业区正式投入运作。

专用口岸开通前的一个夜晚,凌晨2点多,陈维炽的手机铃声不断响起,来电者是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刘艺良。当时,刘艺良正在考虑提交专用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的建议,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要议题。要不要24小时通关?作为珠澳跨境工业区商会会长,陈维炽的建议十分重要。

“人,一定要实行24小时通关;货,可以慢慢再放开。”陈维炽解释,当时珠澳两地的货物往来还不是特别频繁,货物24小时通关,则意味着供货、收货的员工也必须24小时待命,在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这不利于节约资源。

在刘艺良、陈维炽等人的推动下,2006月12月8日,珠澳跨境工业区专用口岸正式开通启用,实现了园区工作人员的24小时通行,成为全国第一个24小时通关口岸。

24小时通关,在陈维炽看来,不仅大大方便了两地人员交流、交往,还是对澳门企业的一种鼓舞。2007年末,园区内注册企业已超过50家,其中外资企业38家,总投资额逾1亿美元,当年投产企业18家。“这里刚好弥补了澳门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方面的不足。通过这个园区,企业办公得以实现珠澳一体化。”陈维炽这样评价。

从2006年“24小时通关专用口岸”的设立,到2014年“先进区,后报关”制度的试行,再到2019年“两步申报”通关模式试点的启用,陈维炽见证了跨境工业区货物仓储及配送效率的日益提升。“在通关政策上,海关、边检等部门不断推出优化措施,解决了物流企业最大的痛点,也为园区的升级发展创造了条件。”

陈维炽

与时俱进:物流大厦升级为“商贸大厦”

17年过去,珠澳跨境工业区已从一片滩涂发展为如今的高楼林立。跨境电商、仓储物流、服务贸易、软件开发、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澳门企业选择到这里开辟新天地,绘就产业新版图。

谈及跨境工业区设立的初衷,陈维炽认为,是为了推动澳门成衣行业的发展、支持澳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扩大澳门居民就业。园区初启,永恒制衣、加豪纺织、利时制衣等一批从事纺织业的企业也率先入驻。

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跨境工业区起初以“工业”为主的定位正在逐渐转变。愈发显著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让园区内的跨境电商、仓储物流行业逐渐壮大,园区也在不断转型发展。

见证了园区蝶变的每一步,陈维炽更加意识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从起初的2个人到现在的170多名员工,捷通(珠海)珠澳跨境工业区国际仓储有限公司在园区中茁壮成长。今年,恰逢珠海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这家珠澳跨境工业区的老牌企业也刚刚度过自己的30岁生日。

“现在,我们的捷通大厦也要与时俱进,升级改造为商贸大厦了。”陈维炽介绍,未来,新的大楼将主要用于商贸展示展销,并将物流产业逐步向知识型、智能型发展,最快将于今年年底开始动工。

陈维炽始终关心着脚下这片土地:“希望园区能有更多新鲜空气和血液,让更多创新经济载体落地,跟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对话

珠海始终坚守支持澳门多元发展的初衷

陈维炽

陈维炽

南方日报、南方+:珠海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历程中,您认为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

陈维炽:珠海的城市定位很重要。从一开始,就抓准了毗邻澳门这个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整合珠澳两地资源、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并促进两地多元文化的融合互通,进一步发展高端产业。一路走来,珠海始终没有背离这个初衷,贯彻到底,这是很难得的。

南方日报、南方+:一路与特区共成长,您眼中的珠海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维炽:珠海的变化是巨大的,包括城市面貌、产业转型、交通建设等各方面。经过几十年发展,珠海已经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旅游城市,很多澳门人都选择在珠海落地生根。这是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我对珠海的发展充满信心。

南方日报、南方+:对珠海和澳门的深度合作有何期待?

陈维炽:我相信,随着两地政府的不断深入交流,经济、人文将逐步一体化,珠澳将成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点。

国家对澳门的一个定位是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希望充分发挥澳门的“桥梁”作用。这样葡语系国家的经济资源也可以通过珠海引进内地,更好配合“一带一路”建设。

【记者】刘梓欣 梁涵

【摄影】关铭荣

【实习生】左欣


特区40年,说出你的故事

今年是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回顾改革开放大业,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进一步讲好广东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粤港澳大湾区故事、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承办的“我与特区40年——广东省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全媒体征集活动”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

活动聚焦展示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征集一批反映个人、企事业单位等与经济特区共成长的文章、图片、短视频等,吸引了各界人士踊跃参与。

为响应广大用户的实际需求,经研究,活动征稿时间延长至8月15日24时结束。

有关作品已择优在南方+客户端展示并接受点赞,主办方将根据点赞数等情况评出网络人气奖;征集活动结束后,主办方还将组织专业评审,评选出优胜奖项,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点击下方图片↓↓参与投稿!!

海报

编辑 卓佩仪
校对 钟盛洋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