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特区40年| 眼前的玻璃幕墙,回忆里的青白砖瓦

南方+ 记者

你有哪些“特区记忆”?在小孩眼里,特区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来来往往的轿车、往返穿梭的高铁;在老一辈人的眼里,特区是飞扬的黄土、绿皮的火车车厢、青白色的砖瓦房;在年轻人眼里,特区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澎湃成飞腾的浪花,将特区建设得越来越美。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承办的“我与特区40年”全媒体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活动聚焦展示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征集一批反映个人、企事业单位等与经济特区共成长的文章、图片、短视频等,吸引了各界人士踊跃参与。

为响应广大用户的实际需求,经研究,活动征稿时间延长至8月15日24时结束,敬请留意。

↓点击下方图片参加活动↓

特区40年海报

特区建设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深藏在万千个特区建设者的脑海中,如今,通过他们的分享,40年峥嵘岁月得以重现。

以下是摘登的作品精选内容

摘登1

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

作者 莫杰玲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一首耳熟能详的歌,一段经久不衰的佳话。

1979年,我爷爷正值壮年,来到了这个贫穷的村子,在售票员的喇叭声中下了绿皮火车,走上了人民路。爷爷笑着说,当年这里可是黄土飞扬,到处荒凉。

我感到不可思议,反驳爷爷说,你在骗人吧!哪里有什么黄土?哪有什么绿皮火车?深圳可是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一辆辆轿车来来往往、一列列高铁往返穿梭,和黄土、绿皮火车根本搭不上边。

爷爷皱起了眉头,他目不转睛地注视前方,久久不语,眼眸中似乎跳跃着涌动着什么。他告诉我,昔日的记忆又慢慢浮现出来。

1

他仿佛又见到了那个坐落在宝安的贫穷落后的小镇,那个只有一个售票口,露天候车室的火车站,四面青白的房屋上嵌着已经腐朽的木窗,墙上贴着用墨水写上大字的布告。

“傻孩子,当时哪来的轿车高铁?连水泥路都只有两条!”爷爷说。他亲眼见着那些来自陆丰的壮汉,在毒辣辣的阳光下挥舞着铁锹和铁镐,硬生生凿出了从蔡屋到上海宾馆的一条路,那条路就是如今的深南大道。

“那个时候的深圳啊,可真是比现在差远喽!”爷爷说。深圳经济特区历经40年风雨洗礼,成就辉煌。曾经贫穷落后的小镇消失了,青白色的砖瓦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在阳光下闪烁的高楼大厦,一条条大马路四通八达,每到夜晚,霓虹灯闪烁更是美不胜收。

东门老街不再是一个旧市场,这里集中了多家百货商场,商品琳琅满目;蛇口也不再是一个小渔村,变成一座风景优美的海滨小城;华强北再也看不到土丘了,只有卖各式各样电子产品的商店。

爷爷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他又笑了,笑得安心快乐。

摘登2

聆听海的声音

作者 章晖

转眼,小枫来南方已二十年,当年的少女已人至中年,作为公司的骨干、精英,用她的话说,“干一行就得爱一行,就得把一件事做好做精”。

夜幕降临,是时候走出家门,到流光溢彩的日月贝下纳凉。 沙鱼 摄

在珠海,像小枫这样的人有许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如山溪小河汇流于海,澎湃成飞腾的浪花。

从珠海北理工毕业的琳琳,一头扎进企业,从最初的文员,成长为年轻的高管,用青春抒写着对珠海这座城市的挚爱。

在珠海格力上班的阿科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他十年如一日,如今已成为技术响当当的模具师傅。

来自湛江的堂哥,举家住在金湾区,那伸着长脖子的挖掘机,是时代的见证,但谁也记不清那些挖掘机到底参与了珠海多少工地建设。

我每天穿越谷都大道,施工的高架桥捧着白云,苏曼殊故居隐于沥溪,路旁的紫荆花开了谢、谢了开。工业城中,灯火通明,机器隆隆,流水线上井然有序,穿着蓝色工衣的姐妹干练淳朴,楼下柜货车敞开车门,装载着印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出口东南亚等地区。

时光如梭,特区建立已四十年,拥有“国家园林城市”“新型花园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美誉称号的珠海,早已从当年的小渔村华丽转身。它成为了多少追梦人的第二故乡,它也让无数的旅人流连忘返。

美在于自然景观与艺术表现的结合。看,号称“日月贝”的珠海大剧院,优雅地矗立于野狸岛上。金湾区的珠海机场,将翱翔于蓝天的梦想托到祖国的八方,托到天涯海角。再看板樟山隧道,一条贯穿南北城区的纽带,已将四车道改成了八车道,慢行隧道中的3D手绘艺术,呈现出时代的亮色。情侣路那长长的海岸线,椰树林立,海风习习,成为珠海的名片,延伸着珠海人的浪漫情怀。珠海轻轨,乘坐的人小寐间便已抵达了广州城。而屹立于伶仃洋海域的港珠澳大桥,更是气势如虹,闻名于世。

四十年的风雨,无数勤劳智慧的珠海人,无数远道而来的逐梦人,他们用最美的年华,默默地奉献,他们聆听着海的涛声,将珠海建设得越来越美。

摘登3

爱心托起幸福人生

作者 陈映芳

20年前,我在汕头市长平路经营书报刊“爱心亭”,在自身残疾的情况下,自强自立,悉心照料同样残疾的丈夫,培育孩子成才,撑起一个家庭。我关心孤寡和贫疾老人,关爱残疾人,乐善好施,积极回报社会。

西堤路夜景。 杨立轩摄

2016年,“爱心亭”升级,成为汕头市首个文明驿站,由我担任站长。从“爱心亭”到文明驿站,我始终坚守,其间共拾到顾客遗失钱物达10多万元,均想方设法一一归还。

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家庭共同努力。一直以来,我以文明驿站为平台,积极为残疾人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困难,四处拜托亲朋好友找工作,先后帮助上百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使这些原来靠政府和亲人接济照顾的残疾人都能自食其力。

我以自己的真诚,打开了许多残疾人朋友的心。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麻烦事、不开心的事都愿意找我倾诉。如一些残疾人朋友由于不适应工作环境而闹情绪,不愿意再去上班,家里的亲友再三劝说无效就来找我。我帮他们解开心结,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他们又高高兴兴去上班。一位大姐曾说我对残疾人的苦感同身受,我的话比他们做父母的还管用。

有一个中年男士,老婆不幸患有癌症,孩子处在叛逆期,百事不顺,他有了轻生的念头。就在他极度失落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我的励志故事便主动找到了我,在我的开导下,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我还发动全家的力量,为残疾人架起爱的桥梁,一心一意为残友服务。我积极组织残疾人互帮互助,常态化走访慰问残疾人困难家庭几百户,并经常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励志残疾人讲座及娱乐活动。“助残帮困献爱心”公益项目在我的带动下,不断取得新成效,扩大了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公益群体中来,帮助了很多残疾的贫困群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汕头建立特区40年,我深深感悟:我们身处好时代,正是有了党的好政策、有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残疾人才有更多机会去拼搏去奉献去活出精彩人生!

【记者】陈理 胡良光

编辑 宋杰
校对 吴荆子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