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A股】
7月21日,A股三大股指全天震荡盘整,午后市场小幅回暖,个股涨跌互半,106股涨停。蚂蚁金服概念上演涨停潮,军工板块严重分化,高位股大幅杀跌,低位股补涨,大金融及水泥、有色、钢铁、煤炭等周期板块走弱,资金轮动白酒、生物疫苗、特高压、MiniLED、精装修、互联网医疗、深圳、黄金等板块。
【隔夜外盘】
美东时间周二(7月21日),美股尾盘走低,三大股指涨跌不一,科技股全线下挫,苹果跌1.38%,亚马逊跌1.83%。截至收盘,道指涨0.60%,报26840.40点;纳指跌0.81%,报10680.36点;标普500指数涨0.17%,报3257.30点。
【今日重磅】
1、今日,沪指迎来“大修”!7月22日,上证综指编制方案正式修订,这是上证综指诞生以来首次大修改。中微公司、澜起科技、中国通号、虹软科技、睿创微纳等25家科创板公司或被纳入,邮储银行、京沪高铁、中泰证券、中银证券、公牛集团、万泰生物、甘李药业、浙商银行、渝农商行、斯达半导等次新股或被剔除。
2、在科创板开市一周年之际,首批25家科创板公司部分限售股将迎来解禁期。据Wind统计,7月科创板待解禁市值达1858.27亿元,其中首批科创板解禁压力集中在7月22日,解禁规模高达1824.97亿元,占全月科创板解禁规模的98%。
一、今日,沪指迎来“大修”!
30年的上证指数,A股的温度计,终于迎来修订。
上证综指改编一直是很多的人的提议,而指数其中也的确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随着市场的发展,已经不能客观的反应市场的发展格局,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指数更加合理的反应股市发展现状。
1991年7月15日,上证综指作为A股市场第一条股票指数首次发布,且核心编制方法沿用至今。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上证综指编制方案修订多有呼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包括两会代表委员在内的部分专家和市场人士再次提议对上证综指编制方法进行完善
上证指数经常被热议,在于指数表现和国内GDP增速完全匹配不上,如2000年到2020年,GDP增长了10倍,而上证指数只涨了50%。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沪指失真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至晚从2006年开始,“沪指失真”已经成为一个市场上上下下尽人皆知的专有名词。对于A股投资者来说,可能经常会疑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沪指没有充分体现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三四十年的高增长,2000年中国GDP突破10万亿元,2019年已达99万亿元。而上证综指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2000点,2020年为何仍未突破3000点,10倍的GDP与50%的股指涨幅,反差不可谓不大。
光大证券金融工程团队认为,修订后上证综指收益能力略有改善。该团队参考上证综指新的编制方案,模拟新上证综指,可以看到整体的收益有所提升:修订后的上证综指自2000年以来年化收益为5.47%,相比原始指数的3.67%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截至6月19日),作为具备A股市场晴雨表功能的指数,将一定程度上提升投资者的信心。
二、科创板满周岁,天量解禁潮来了
一年前的今天,首批25家科创板公司在万众瞩目中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仅筹备了200多天的科创板正式开市。
一年来,共有152家公司完成科创板注册,140家挂牌上市,总市值超过2.6万亿元。还有35家公司待注册和183家公司在交易所审核过程中。科创板除了帮助一批科创特色明显的中小型公司架通资本之桥、获得大量资本,还迎来了中芯国际这样代表振兴芯片产业意志的大型公司,并即将迎接巨无霸蚂蚁集团。
眼下,“资本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注入科创企业。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开市至今,科创板共向140家已上市企业“输血”2179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IPO是来自中芯国际的532亿元(行使绿鞋机制后)。募资过百亿的还有中国通号,其余多数企业募资总额在20亿元以下。
在科创板开市一周年之际,首批25家科创板公司部分限售股将迎来解禁期。
据Wind统计,7月科创板待解禁市值达1858.27亿元,其中首批科创板解禁压力集中在7月22日,解禁规模高达1824.97亿元,占全月科创板解禁规模的98%。
具体来看,中微公司、澜起科技、虹软科技、睿创微纳与西部超导待禁市值超百亿元。其中,解禁市值最高的是中微公司,最新总市值达1161亿元,7月22日公司共有1.94亿限售股上市流通,待解禁市值达421亿元。
除解禁市值规模外,解禁股比例的高低也会对股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据Wind统计,解禁比例相对较高的公司有西部超导、天宜上佳、虹软科技与容百科技,待解禁股份占总股本比例均超50%。
对于首批科创板解禁,不少专家向e公司记者表示,影响可能会有,但估计不会很大。
开源证券中小企业服务部负责人彭海对记者表示,科创板总体来说仍是一个新板块,整体市场情况可能会受解禁的影响。但是从A股以往IPO限售股解禁的情况来看,对个股的冲击压力不是很大。所以市场整体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幅度不会特别大。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称,当前的科创板首批公司解禁和2010年创业板首批公司解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创业板首批公司大规模解禁期间并未给板块带来明显冲击,当月实际减持规模也较小。
华泰策略研究团队认为7月22科创板流动性或将面临较大压力,短期股价或承压,并或对科技板块形成一定扰动。但持续大幅冲击的可能性较小,对个股影响大于整体股市影响。
从投资者类型看,7月22日,科创板解禁规模中属于创投(含股权投资机构)的占比最高(79%),华泰策略团队认为这些投资者解禁后减持意愿或较强,而保险、年金、养老金、社保基金等作为中长期资金解禁后短期内减持意愿或较小,但该部分资金占比相对较小。
华泰策略团队认为,7月22当天科创板解禁高峰会形成供给压力冲击,流动性或将面临较大压力,短期股价或承压,并或对科技板块形成一定扰动,其中解禁规模占流通市值比重较大的个股面临调整的压力相对更大,尤其是解禁规模中创投机构占比较高的个股更需重视。但持续大幅冲击的可能性较小,解禁前心理冲击(风险偏好冲击)大于实际减持效应,对个股影响大于整体股市影响。
从解禁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效应看,华泰策略团队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解禁前效应(更多是心理冲击),解禁信息属于历史公开信息,其实并没有增量信息,上市公司需提前日公告解禁信息(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须提前3个交易日发提示性公告),解禁前股价下跌更多是投资者出于风险回避的需求而引发的抛售行为;
二是解禁后效应(实际减持效应以及减持带来的羊群效应),一方面,解禁后股东减持行为将使得个股供求情况恶化,导致股价下跌,另一方面,也会引致其他流通股东的抛售行为,进一步加大股票的供给压力,导致股价继续下跌。
历史经验表明,解禁高峰与股市下跌并非一一对应。
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大规模解禁并未对市场形成大幅冲击。
从解禁日收益率看,华泰策略团队认为解禁收益率是影响解禁股份股东减持意愿的关键性因素,一般来说,解禁收益率越高,股东解禁后减持的意愿更强烈,而解禁收益率越低,上市公司股东解禁后减持的概率则越小。
7月22日,科创50指数也将推出,华泰策略团队认为相关指数型基金、ETF或将陆续成立,并吸引增量资金入场,同时科创主题基金(截至2020.7.7,科创主题基金共41只,合计管理规模335亿元)也可通过询价转让、配售、大宗交易等方式承接解禁后减持股份,一定程度可以缓解股票供给增加所带来的冲击。
机构建议投资者莫追高
科创企业的全面发展虽然前路漫漫,但无碍眼下二级市场的乐观情绪。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133家科创板企业上市首日平均涨幅162.97%,相对发行价平均涨幅为202.04%。其中,涨幅排名居前的个股分别是沪硅产业(1039.85%)、国盾量子(879.46%)、安集科技(826.76%)、东方生物(821.65%)、天智航(809.97%)。
这或多或少引起业内对于部分科创板股价是否过热的担忧。上海金舆资产基金经理赵彤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股票价格中包含了基本面价值和交易价值,科创板当前有些个股的交易价值部分偏大;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参与科创板和个股上市首日的博弈还需要有一份谨慎。
华润微常务副董事长陈南翔以半导体公司举例。他认为,目前科创板的半导体公司规模仍偏小。例如,华润微2019年销售规模约为10亿美元,尽管在科创板已是大企业,但若放到全球的半导体产业来看,规模仍偏小。此外,半导体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和获利能力,与全球其他市场相比,存在些许过热迹象,投资者也应更理性地参与投资。
华兴源创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蒋瑞翔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公司管理层会继续坚守要做的事,无论上市与否、二级市场如何波动,企业的初心不会变。
“股价波动是由很多因素综合导致的。”沪硅产业执行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李炜表示,“从公司管理层角度看,我们一直认为,踏踏实实经营好企业才是对投资者最好的回报。”
此外,面对高涨的股价,外界不可避免地关注到7月22日的科创板减持小考的潜在影响。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最新统计,7月22日当日共涉及25只科创板股票,总解禁规模为31.6亿股,对应解禁市值约为1824.97亿元。
对此,7月3日上交所曾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股东以向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转让和配售方式减持股份实施细则》,为科创板公司股东设计了市场化、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同时,随着科创50指数的推出和科创基金的获批,市场也有望迎来增量资金。
广发证券近期发布研报认为,一年期解禁投资者主要为创投基金及战略配售中的核心员工持股,其中约83%为创投基金。研报预计科创板未来将出现分化,7月22日当天有内部分流冲击,但实际影响会比预期稍弱,一是有政策“缓冲垫”,科创50指数的发布将吸引增量资金(7月17日,首批科创板基金6只产品获批),二是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转让和配售创新机制正式落地。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认为,“减持细则”是以市场化方式解决限售股减持问题的一项重大突破。同时,一些持股比例较低的首发前股东,可能还是会考虑选择二级市场或大宗交易进行减持,减持量上受主板减持规则限制。有关限售期解禁的情况此前已写在招股书中,不是临时才宣布的事,中小投资者应该要有限售股东减持预期。如果认为限售期满股东减持意愿强烈,那理性选择应该是不要去追高,可以等待更合适的介入机会。
(来源: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基金报、证券时报及公开资料)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编辑:毕凤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