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鲜为人知的河源抗战英烈: 千里赴国难,他乡埋忠魂!

河源日报
+ 订阅

在源城区档案馆,收藏着一份《陆军第66军抗战阵亡将士荣哀录》,里面有3位河源籍的抗战烈士事迹。虽然烈士殉国后留下的史料很少,但他们的姓名,百世流芳。

这3位河源籍抗战烈士,生前均隶属于民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66军。第66军系“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由原粤军余汉谋部组编而成,辖有第159师、第160师两师,军长叶肇。

第66军组建后,军长叶肇即请缨出战,先后参加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等。第66军作战极为勇猛,损失亦相当惨重。

1937年12月5日,南京会战打响,一周后,第66军和同为粤军改编而成的83军,从正面突击日军阵地,并杀出重围。抗日名将、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授予第66军以“钢军”称号。

在第66军中效力的河源人李奕传、房仲庄,牺牲于南京会战;另一名在第66军任职的河源人吴庆强,则牺牲于次年的武汉会战外围之江西南浔线战场。

房仲庄:“余尚存一弹,敌岂能不饮我弹而越我阵乎!”

◎籍贯:广东河源

◎职务:陆军第66军159师950团第1营少校营长

◎牺牲时间:1937年12月7日

◎牺牲地点:南京汤山

2018年,抗战史学者、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进和抗战史学者唐恺,在开展南京保卫战外围阵地遗址调查时,在汤山作厂岔路口新发现一座抗战碉堡。两位学者的调查证实,河源人房仲庄曾在这里率部与日军作战并殉国。

据现存源城区档案馆的《陆军第66军抗战阵亡将士荣哀录》记载,房仲庄,原籍广东河源,后迁居惠阳;毕业于中央军校广东分校,体质黑实精悍,待人和蔼可亲,治兵宽严有度,故历任排、连、营长等职,所至均得上下爱戴。1937年4月1日晋陆军步兵少校。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粤军北上参加抗敌,因前方战情激烈,房仲庄奉命由粤率补充营全体官兵赴沪,拨归159师(师长谭邃)950团第1营。当时正逢我军改变战略,退出大上海,房仲庄于我军转进间,即加入前线接战。

汤山是保卫南京第一线之战的重要阵地,是南京东南正面阵地,属中国军队第66军第159师的战斗区域。第159师是广东部队,下辖第475旅和第477旅。1937年12月6日至8日,第159师和日寇第16师团展开了为期3天的血肉拼杀。

12月6日,日军进至南京外围的秣陵关、淳化镇、汤山一线。7日,各路日军在海军空军的配合下,开始对南京全线合围攻击。

经历了多场战斗后,房仲庄率领所部疲乏之众,与顽敌反复冲搏,受重伤倒卧不能起,犹力竭声嘶,指挥部众杀敌。不久,日军增援杀至,部下想将重伤的房仲庄抬走,他不肯离开阵地。部下看他伤重,含泪欲取其手中枪,以免落入敌手,房仲庄大声说:“我尚有最后一颗子弹,敌人岂能不饮我弹而踏过我的阵地!”很快,大股日军扑至,房仲庄遂竭其最后杀敌力量而殉国,时年仅43岁。(《陆军第66军抗战阵亡将士荣哀录》)

房仲庄战死次日,秣陵关、淳化镇、汤山一线相继陷落。13日,日军占领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据有关资料记载,房仲庄移居于惠州后,家境颇佳。他有一侄子名房炳云,于1935年寄居其家,房仲庄视之为己出,常加教诲。叔父率军北上抗战后,房炳云热血沸腾,以叔父为榜样,发誓报国驱敌。他不愿接过家族商业,而是做家人思想工作,终得投笔从戎,于1937年底,他考入中央军校(原黄埔军校)第四分校第15期步兵科。

1938年秋,房炳云随中央军校从广州燕塘迁往广西宜山县东江继续就学。1940年,他被派往湖南抗日前线,历任排长、副连长等职务,曾参加过大规模的汨罗江保卫战和长沙大会战。由于作战勇猛,他被称为“勇敢的人”,受到表彰。不久,房炳云奉命开赴英德前线对日作战,在银盏坳夜袭战斗中,房炳云身先士卒率部冲入敌阵,出色地完成了出击任务。返回原前沿阵地时,忽然遭到日军飞机报复性空袭,房炳云紧急指挥战斗,不幸中弹牺牲,以身殉国,年仅27岁。

李奕传:战前即抱定马革裹尸之志

◎籍贯:广东龙川 职务:陆军第66军159师949团2营上尉政训员

◎牺牲时间:1937年12月12日

◎牺牲地点:南京太平门

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65·南京保卫战军宪警阵亡名录》中,记录着一个河源人的名字。他叫李奕传,系第66军159师949团2营上尉政训员,在南京阵亡,留下的遗嘱中,除老母黄氏外,还有妻妾柳氏、黄氏、卢氏3人,亚焕、桂祥、龙祥、南祥4子,女儿彩霞。

李奕传是龙川人,任营政训员时,举凡营中事务,事无大小,必尽力协助,尤其对士兵之教育、民众之联络,皆竭尽全力去做,营中官兵都很信任、仰赖他。

1937年9月初,第66军奉令北上参战,李奕传已抱定为国捐躯之志,写下遗书交付家人,安排身后事。第66军抵达无锡后,李奕传所在的949团奉令开往常熟,又由常熟转赴苏州。因营长身体抱恙,副营长又留在化县点收新兵,营中事务此时都由李奕传处置。李奕传认真负责,军务打理极有条理,甚得上峰器重。

11月间,日军由金山卫登陆,淞沪情势突变,第66军奉命掩护大军向西转进,经苏锡武进而抵南京。李奕传镇定率部奔走于战途,对营中之给养、军实之输送及伤病官兵的处理,皆井然有序,一丝不紊。

12月12日凌晨,日军以两个师团的主力向我紫金山(教导队防守)、雨花台(88师防守)之线猛烈攻击,敌我争夺甚烈。至13时,雨花台及紫金山第一峰据点相继失守,88师部分官兵向下关溃退,为驻铁路部之卫戍司令部特务营所制止。

李奕传所在的159师,临时受83军指挥,驱逐雨花台、中华门之敌。此前,即12月10日,第66军由大水关入城待命后,以作战日久,伤亡甚巨,159师缩编为两团,由旅长林伟涛(原950团团长)指挥;160师亦缩为两团,由喻英奇指挥,全军人数已不足一师。

虽人事整理略已就绪,但械弹补给跟不上。李奕传带着官兵奉令突围出城。但因该军一部分官兵胶着于第一线,撤回不易,且太平门沙包堆积,费了1个多小时进行搬运,部队才能通过。此时,教导总队又撤入城内,两部互相挤拥,队伍紊乱。出城后,因满地都是地雷,官兵误触不少,队伍更加乱了阵型。此时,日军战车往来驰突,节节拦阻。李奕传随军向太平门冲出,不幸为敌弹所中,当场殉国。

李奕传殉国后,他的同袍们仍在奋勇冲锋激战,13日数度遭遇日军,展开激战、肉搏。14日,在军部参谋处处长郭永镳的指挥下,第66军残部抵达九华山,仅剩1500余人。至12月31日,部队南返。(《陆军第66军战斗详报》,载于《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京保卫战》《陆军第66军抗战阵亡将士荣哀录》)

龙川邑人于岳收藏的1933年《龙川县第四区区立中学毕业纪念册》,有一处地方提到李奕传,由此可见,李家在龙川第四区(龙母一带)是较有名望的家族。

于岳转述其校史说:“龙川县第四区区立中学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龙川县龙母镇第一高等小学。后来毕业的小学生日渐增多,而周围六七十里无中学可升学,当地乡贤在1927年公推黄焕章、胡师懿、曾亮、邹耀堃、黄杞材、李奕传等人在第一高小的基础上筹建中学,翌年正式开办。”该校后升格为县立中学,更名为龙川县立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更名为铁场中学。

吴庆强:“我一息尚存,杀敌岂敢偷安”

◎籍贯:广东龙川 职务:陆军第66军160师958团第1营排长

◎牺牲时间:1938年8月28日

◎牺牲地点:江西孤岭

1938年8月,武汉会战全面展开。8月,饭冢国五郎率部从日本本土出发,进入我国参加武汉作战。该部从江西鄱阳湖西岸登陆,即遇我守军第25军第53师奋勇抵抗,第101联队一部被歼。稍后,我军主动后撤。饭冢以为我军被击溃,率余部追击,遭到我第九战区第66军叶肇部阻击,损失惨重。后在进攻作战中,于牛毛尖、钵盂山一线又遭到我军第160师梁佐勋团奋勇抵抗。

8月中旬,吴庆强所在的陆军160师奉令布防东、西孤岭。160师属叶肇第66军,是粤军中唯一一支戴钢盔的部队,堪称粤军精锐。因在前期抗战中,许多战场在山地,日军重炮及机械化部队失其效用,敌我双方常常展开肉搏战,东西孤岭之战况亦如此。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冢连续发动15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

吴庆强是陆军第160师958团第1营排长,做事勤谨,带兵有方,每战必冲在前面。8月26日,敌军大举进攻,战况十分激烈,吴庆强左臂中弹,负伤甚重,营长张国梁命他回后方稍事休息,子弹呼啸中,吴庆强不愿退下火线:“我一息尚存,杀敌岂敢偷安。”于是带伤继续指挥作战,同袍们为他视死如归的勇气感动,士气大为振奋,敌军虽数度猛攻,终不得逞。

战至28日,敌军大举增援,战况更烈,我方阵地全被摧毁,吴庆强以身殉国。

此役之后,吴庆强所在的第66军继续参加南浔线作战,所属160师在金轮峰、159师在万家岭痛击敌人,均取得辉煌战绩。

万家岭战役从1938年9月下旬打起,至10月10日结束,在10余天的苦战中,第66军歼灭日军106师团共万余人。叶挺将军电贺称:第66军万家岭大捷乃“挽洪都之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当时的第66军在战斗序列上隶属于第九战区,归薛岳指挥,叶肇因作战有功,晋升为第28军团司令。薛岳还授予第66军以“钢军”称号。


记者:凌丽

编辑:林梓楷  校对:黄永聪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