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南方水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风雨无情,幸有高堤庇护,万众齐心,
相信我们终究会安然度过这场灾难。
自古以来,水灾是中国人的心头大患,
成为战争之外,夺走人命的头号“大敌”。
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史册中有记载的,
黄河共决口成灾1500多次,
长江酿成水祸200余次,
其中公元1117年,一场黄河水灾淹死百余万人……
在大自然的肆虐面前,
人类是渺小、卑微的,
但人类同时又是坚强、不屈的。
一次次地从污浊、泥泞中挣扎着站起来,
重建家园,默默耕耘。
历代许多诗人,用他们的笔,
记录水灾的苦难,还原灾民的苦楚。
走进这些灾害诗歌,听一听人民的哭声,
让我们对大自然多一份敬畏之心,
也对当今国家的灾难救援增添一份感恩之心。
一、杜甫:水灾惨烈,百谷滴水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唐】杜甫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
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
职司忧悄悄,郡国诉嗷嗷。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
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
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
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
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
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
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杜甫的诗,以反映现实、忧国忧民著称。这也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唐朝由盛转衰,战争涂炭,同时天灾不断,因此百姓的生活极苦,造就了杜甫诗歌中的悲苦气息。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秋,这年黄河泛滥,河南河北二十四郡遭受水害。杜甫的弟弟杜颖为主簿,遭遇洪水灾难,便去信给杜甫陈述灾情。杜甫便给他回了这首诗,用于安慰、宽怀他。
在诗歌中,杜甫记录了大雨引致黄河泛滥之后,灾民遍野嗷嗷待哺的情况。他用“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这四句话来形容灾祸的惨烈。
其中,杜甫选用了“积”这个字来表示大雨的程度就仿佛天地为了下这场雨积蓄了很久一样,用一个字浅显易懂地描绘出大雨倾盆时那让人震撼的样子;用了“漏”这个字来表示大雨给百姓造成的灾难,让人形象地联想到,水灾过后,人们在抓起一把谷物粮食的时候,从手中滴落的竟然已经不是粒粒粮食,而是颗颗水滴。
短短两句话,区区十个字。杜甫从一个平民百姓的角度描绘了这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灾害给人们群众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在这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衙门官员和地方政府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们只知道每天忧心忡忡地度日,到处倾诉灾害的惨烈,却没有办法帮助灾民们从灾难中恢复。
但是杜甫并没有被这样惨重的灾难吓倒,诗尾处“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这两句就实实在在地表达了杜甫苦中作乐战胜灾难的情怀。尽管只能和普通百姓一样在大水中泛舟而行,但是杜甫心里面幻想着自己是到了仙境,能在偶然之间摘到大大的蟠桃,钓到水里兴风作浪的巨怪,帮助贫苦百姓战胜水灾。
杜甫的灾害诗作给灾害文学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灾害文学的核心应该是在灾害中反映的人的感情,正如诗人杜甫诗作中展现出的恻隐之心一样。
二、白居易:大水肆虐,小人发财
《大水》
【唐】白居易
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
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独有佣舟子,鼓枻生意气。
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被贬江州(今天的江西九江)任江州司马时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816年,当年江州发大水,水势浩大,淹没村庄城郭,造成170人死亡,失踪4700多户。
在诗歌中,白居易描写了水灾下的悲惨景象:乡村的建筑一大半在水里飘荡,只看到房顶,城墙因为是土筑的,所以开始坍塌,多处倾落水中。大水看起来苍苍茫茫,竟然有些海的景象了,水势浩大漫无边际,远远看去和天空都连在一起了。大风吹过来卷起层层浪,洪水在烈日的照射下就像煮沸了一样。
在灾害面前,本当万众一心,共同对抗天灾,可是却有人发国难财:一群“佣舟子”(摆渡人)借着水灾,趁机涨价赚取黑心钱。白居易怒斥他们是“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不顾万民受灾,苦难遮天蔽地,却在赚取“锥刀”一般的蝇头小利,小人之利,不会长久。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反映现实,在这首《大水》中他将受灾的情况详尽地进行了描述,表现了身为父母官的悲悯情怀,以及对黑恶势力的痛恨之情,对于后世的现实主义写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清朝沈世瑾:被困洪水,饥寒交迫
《老农述灾象作》
【清】沈世瑾
一雨四十日,低田行大舟。
饿犬屋上吠,巨鱼床下游。
张网捕鱼食鱼肉,瓮中无米煮薄粥。
天寒日短风萧萧,前村寡妇携儿哭。
清朝时期,中国自然灾害频发,有记载提到的水灾就有192次,对应清朝276年的国祚,平均每一年半就发生一次水灾。
清政府为了维持政权的稳定,制定了一套严密的防灾、报灾、救灾的政策与法令,形成了一套高度成熟的保障机制。清代中前期由于国力昌盛,封建国家救灾主体的功能凸显,能够帮助灾民有效地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清代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败,加上吏治的腐败,一些荒政有所废弛,政府对灾民的救济收效甚微,有时反而加剧了灾民的苦难。许多诗歌都揭露了这种天灾下的人祸因素,反映了贫富之间的巨大鸿沟。
清朝诗人沈世瑾便是以亲历者的身份,写下了这首《老农述灾象作》,描述水灾给人民带来的灭顶之灾:一场大雨,连下了40天,水浪滔天,田舍间可以行船。饥饿的狗被困在屋顶上,巨大的鱼在床底下游。家里的米缸已经见底,只能靠捕点鱼来勉强果腹。天寒人饥,村里不时地传来哭声……
这首诗歌用词浅显,然而却生动地刻画了洪水肆虐、人们饱受摧残的境况。就艺术性而言,或许不是传诵千古的佳品,但就其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来说,却是上乘之作。
时隔千百年,读到这些前辈诗人所写的水灾场景,依然让人心怀恻然。灾难之下的人民,实在太难了!我们也应该庆幸生于今日的中国,仰赖于科技的发达,国家的强盛,可以对水灾进行预测、及时救援,将天灾的损失将至最低。最后,让我们一起为遇灾人民祈福:天佑中国,共度平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