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灰瓦的宗祠建筑、悠悠古驿道……穿梭在大同社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足迹。借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的特色资源,大同社区正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百年历史,藏在古村的一砖一瓦
大同社区建筑遗产丰富,特别是宗祠古建筑,风貌保存完好。大同现存宗祠7座,一砖一瓦记录了悠久历史。
欣赏一座古祠,犹如穿越一段历史的长廊。推开西樵十大古建筑之一傅氏大宗祠的大门,历史仿佛在重演。花岗岩石墙脚,镬耳山墙,青砖水磨墙,盘头灰塑花卉,尽显岭南风格。
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宗祠门前的壁画依然清晰呈现,人物形态惟妙惟肖,花鸟之物活灵活现。傅氏大宗祠还是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现在,也成为了乡村实现振兴的文化基底。大同社区还存有戴氏大宗祠、林氏大宗祠、徽派建筑程氏大宗祠等,非常有观赏价值,宗祠内还保存大量的历史资料,成为打开社区文化的一道关口。
能够“藏”住大同社区历史的还有柏山村里一条500米长的古驿道,这是佛山市内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那些被深深浅浅的脚印打磨光滑的粗粝石板、那些被风雨冲刷过后的小商铺,在岁月的缝隙中揉成一段段历史,恍如隔世。
如今大同社区以南海区建设“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契机,计划将柏山村打造为历史文化古村和岭南特色水乡农耕文化旅游示范区。
核心区:岗头市-古驿道-开村古井-村史馆-傅天仇、傅日东故居-街口坊门楼-柏山里门楼-六姓水埠-傅氏大宗祠、古训书室
而最令人惊喜的,是大同书院内发现清朝遗留下来的碑刻。
今年5月,大同社区党委委员、社区居委会委员程国鹏和居民傅大任发现了大同书院遗址内的墙壁有人为填充的痕迹,便将墙壁凿开,他们意外地发现里面竟藏着碑记。这些碑记上的文字依然字体清晰,记载了大同书院和文塔的重修年代、开销等,信息量巨大。
大同书院原名桐乡书院,始建于明朝万历初年(1572年),距今近450年,是明清两代大桐堡的中心学校。解放后,大同书院改为粮仓,程国鹏猜测当时的人民为了避免让粮食受潮和给老鼠等提供藏身之所,就将书院内镶嵌在墙壁内凹陷的碑记表面进行了填充,相信大同书院里仍有部分墙壁内藏着其它的碑刻。
时间孕育了大同社区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走在大同社区内,随处可见石碑等历史文物,灶岗贝丘遗址、古墓、古井、古码头。大同社区要继续“激活”乡村文化,以乡村文化温润乡村“精神气”。
美丽蝶变,村容村貌焕新颜
文化如果是乡村的“内在美”,那么环境整治就是它的“外在美”了。
大同社区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村前流水潺潺,风光秀丽。走进大同灶岗公园,你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杂草丛生、处处是积水的丢弃水厂,如今经过一番改造,摇身一变成为环境干净整洁、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市民茶余饭后散步打卡的休闲好去处。
灶岗公园仅仅是大同社区提升乡村环境整治的一角,在大同社区四村,一幅幅美丽可爱的墙绘图,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家居垃圾桶”;乡村道路上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不仅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更照进了村民的心。
西樵大同社区因地制宜,依托乡村特色和优势,促进乡村特色文化和旅游相互结合,为推进乡村振兴开辟一条“大同之路”。
西樵乡村游又多一条线路了!打卡,走起~
来源 | 西樵镇宣传文体办
编辑丨念响新媒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