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烧4天之后,“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的大火终于扑灭。留给美国海军一个大问题:这船该怎么处理?
在该舰刚刚起火时,不少网友就曾调侃“不如打开通海阀灭火”“留下来当靶船,也算当个体面人”。多数网络舆论亦认为,该舰修复工程过大,成本过高,凿沉或许是“好人理查德”号最终的归宿。
“好人”变“废人”的呼声就像这图的水印一样层层叠叠。
然而,军事专家指出,在正规航母昂贵且缺乏的现状下,两栖攻击舰等“轻型航母”“准航母”成为美国展示军事存在的重要选择,加上造船本身成本高昂,“好人理查德”更有可能接受大修,继续为美国海军撑起门面。
两栖攻击舰地位正上升
在美军咄咄逼人的对外战略计划中,美国海军对两栖攻击舰的依赖越来越大。美国航母作战群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出现排期紧张,而新型核动力航母“福特”级首舰“福特”号2017年服役至今仍未形成战斗力。可起降固定翼战机的两栖攻击舰,逐渐占据了美军海外部署的重要位置。
看看这平甲板,这船装上F-35B他不香吗?
然而,美媒指出,在选择“福特”级核动力航母还是两栖攻击舰等“准航母”或“轻型航母”这一问题上,美国海军和国会内部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美国海军数十年来一直避开“轻型航母”概念,因为相较于更大吨位的正规航母,该舰种几乎不存在造价优势。但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发生后,美国航母战斗群因发生感染“趴窝”,而两栖攻击舰仍可部署于国际热点区域执行任务。
美国哈德森研究所美国海权专家克洛普西认为,这证明了“航母小型化构想的胜利”,因为美国仍能在缺乏航母的情况下展示军事存在。
需靠舰艇数量“撑门面”
军事专家李杰指出,美军利用可搭载F-35B战机的两栖攻击舰,配合船坞登陆舰、巡洋舰和其他舰船组成的两栖远征打击群,未来可能担负比航母战斗群更频繁的作战任务。
该配置有三个优势:一是相较“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的传统配置,该舰经过“闪电航母”改装后,能够搭载F-35战机执行制空任务;二是相比航母作战群,两栖远征打击群能够向岸上目标投送海军陆战队兵力;三是美国总统调用航母作战群需经国会批准,两栖远征打击群绕过了这一限制,在政治上对总统更有利。
船多还是更拉风。
李杰认为,如果“好人理查德”号的损害在可承受范围内,美国海军有较大可能选择进行修复,因为依靠该舰“撑起门面”比提高作战能力本身意义更重要。
快速“回血”能力
有美国专家指出,“好人理查德”号火灾事故动摇了美国海军部分人士“数量优先”论的理论基础。该论调认为,保有足够的水面舰艇数量,是美国海军保证威慑能力的重要保障。然而,并非所有的水面舰艇都能够在发生事故后很快恢复战斗能力,“好人理查德”号就是其中的典型。
美国媒体“任务与目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不仅具备在战争中快速修理受损舰船的能力,也具备短期内大量生产舰船的能力。
美“新奥尔良”号重型巡洋舰。
比如,在二战塔萨法隆加海战中,美“新奥尔良”号重型巡洋舰被日军一发鱼雷命中二号炮塔前部弹药库,整个舰艏连着一号炮塔随着弹药库殉爆被切断。然而,就算保持着这样“无头”的状态,该舰在损管成员的逆天发挥下仍然坚持回港,并在接受改造后满血复活。
二战期间,整个舰艏被炸飞的“新奥尔良”号。
但随着船只建造成本与维修成本越来越昂贵和费时,美国海军在更大规模的冲突中将不得不面临“受损一艘即失去一艘”的现状。
军事专家魏东旭指出,尽管事故频发,美国海军仍将继续维持作战对外军事任务的强度,对热点地区维持威慑。按照美国海军一贯做法,大概率会宁可让海军“带病出航秀肌肉”,也绝不会暴露出军队内部的弱点和痼疾。
【驻京记者】泠汐
【策划】李劲 祁雷 邵一弘
【统筹】吕虹 邹非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