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韵南山
养生福地,精品康城。
龙 形 拳 探 秘
在南山镇,传统南派武术龙形拳,也有自己的“根据地”——龙形拳会馆和马齐龙形拳会。目前,龙形拳是市、区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三水的一张文化名片。它隐密的故事,无疑是人们想知道的。
那天,我走到了龙形拳的基地,龙形拳会馆就坐落在南山镇政府旁边。一进会馆大门,能见到不少练武器材,有古朴的木桩,有颜色鲜艳的舞狮道具,也有现代的杠铃。宽大的会馆内,则布满了龙形拳的练习方法,正上方,则挂着龙形拳传人、马齐龙形拳创始人——马齐教授徒弟的大幅照片。
马齐(1916—2007),著名龙形拳拳师,一生热爱武术。1936 年,拜“东江老虎”林耀桂为师,在华南国术社第二支部学习龙形拳。1956 年起,先后在广州、南海、花都、清远和三水等地收徒授艺。1988 年,组织成立了广州市龙形拳会并任会长。1978年,马齐从广州回到家乡南山镇后,与门徒设立醒狮武术训练班,将龙形拳传到了三水。2007年,南山镇政府建立龙形拳会馆,聘请马国辉回来担任会长。同一年,马齐龙形拳成为三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后又在2009年被评为佛山市一级“非遗”,真正成为南山乃至三水的一张文化名片。
马齐之子马国辉,很好地继承了父辈的志愿。如今的马国辉已过花甲之年,但身体结实,出拳迅猛,威风不减当年。他说,龙形拳属于传统的南派拳术,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为少林五梅所传,罗浮山华首台寺主持大玉禅师是五梅的传人,林耀桂是大玉禅师徒弟,他的父亲马齐拜林耀桂为师学习龙形拳,并将龙形拳于1948年传入三水南山,1989年传入禅城、南海等地。马国辉现任广东省精武会副会长、广州龙形拳会会长、三水区南山镇龙形拳会馆会长兼总教练。
龙形拳是种独特的拳术。龙形拳不像猴拳、螳螂拳这些模仿动物的‘象形拳’,龙形练神,讲究以意导形,攻守合一。在马国辉看来,龙形拳拳经中有所谓“动如神龙游太空,静似玉女守深闺”,即主张出招前须松弛、冷静,而拳既出则威严、凶猛。要学精龙形拳,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马国辉练拳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
为打牢基础,马国辉多年只练一套拳。马国辉的一身武艺,学自父亲马齐。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马国辉自认为也是个跟父亲一样的“武痴”,打麻将等嗜好一概没有,单单只喜欢练拳。从6岁开始,马国辉就跟着父亲习武,最先学的是龙形拳中一套非常重要的拳法,叫“三通过桥”,而这套拳一练就是好多年。
据马国辉介绍,马齐龙形拳一共有12套拳,“三通过桥”是其中一套,一共由40多个动作组成,不像“蛇拳”“螳螂拳”等模仿动物的象形拳,龙形拳讲究以意导形,要练出龙的威势,其风格是既有拳出生风、刚劲暴烈的冲击力,又有松沉缠黐、抖弹冷脆的沉坠力,而这些特点都集中体现于“三通过桥”中。全套打下来约1分钟时间,学起来并不难,但想打好却不容易。16岁时,马国辉开始在家专心练拳,马齐一步步将平生所学全部教给了儿子。为了让儿子快速成长起来,马齐还经常为儿子做“带练”。
马齐对既是儿子又是爱徒的马国辉十分严格。每天早上6时就要起床练武,如果不起来,就拿鸡毛掸子打。马国辉有3个儿子,也是很小的时候就跟爷爷学拳。当时的情景,他们至今还历历在目。
严师出高徒。1980年,马国辉参加广州武术比赛,取得了器械类穿心棍(龙形拳中的一种兵器)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武术教练证,从此开始在广州等地开班教学,如今已成为广东省精武会会长、佛山市三水区马齐龙形拳会会长,中国武术七段。而马国辉大儿子马世勇,现任广州市武术协会龙形拳会会长,中国武术六段;二儿子马世焰、小儿子马世平均是中国武术六段。这三人还曾多次参加省、市武术比赛并斩获大奖。一门三代人都是龙形拳的高手,在武术界传为佳话。
龙形拳在南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少老百姓对龙形拳很熟悉,男女老少都能露两手。虽然南山不是龙形拳的发源地,但龙形拳却是在这里传播开来的。南山对于龙形拳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
龙形拳的价值不断被有识之士发现。2007年,南山镇政府投资200余万元兴建龙形拳会馆,马齐之子马国辉任会长。当年12月,马齐龙形拳会在南山镇成立,马国辉任会长。
当地政府希望将龙形拳打造成南山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年都投入资金,全力支持龙形拳会馆的日常运作,积极联系龙形拳表演队外出表演。2007年,龙形拳成为三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被评为佛山市一级“非遗”,接着又开始了申报省一级“非遗”的工作。
龙形拳的前世今生,为人们所瞩目,龙形拳的未来更让人们所关注。师承广东龙形拳宗师林耀桂的南山人马齐,在1948年把龙形拳带回并落根家乡,其子马国辉作为龙形拳的第三代传承人在这里传道授业,将龙形拳的精、气、神代代相传。“以拳强身体,以拳炼意志,以拳修品格”,这一校园格言见证着龙形拳进南山镇中心小学十几年光景。马国辉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比拳法高深的是武德,比荣誉可敬的是传承,在这些武术大家身上,人们读懂了武术家的“工匠精神”。
得到家乡认可和帮助的马国辉,也一直想方设法回报家乡。他把龙形拳中一套名为“逼虎跳墙”的拳法,编成一套8个八拍的广播体操,教给小学生来强身健体。从2008年开始,南山镇中心小学全面开展了龙形拳体操及龙形拳武术课程教育,马国辉每个星期都过去教课。在马国辉看来,拳打得好坏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有武德。“克己让人非我弱,存心守道任他强”是林耀桂立下的祖训,马国辉一直谨记于心:“学拳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习武先习德,无须争强好胜,更不可以恃强凌弱。”
作为传统武术,龙形拳的传承主要还是通过师傅收徒的方式。马齐在世时不轻易收徒,跟着他学拳的人提出了“拜师”的请求,他也要细细考察一段时间。凡是性格好斗的一律不收,只有品行正直、尊重师傅、不惹是生非的人,才会收作正式的徒弟,这个规矩也被马国辉保留至今。
当然,身为“武林”中人,遇到切磋、挑战也是在所难免,但马国辉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也始终留有余地,以武会友,不伤和气。在他的武林生涯中,留下了一些佳话。
有一次,马国辉正在参加一位徒弟的婚礼,席间有位喜好武术的师傅当众提出要向他讨教几招。此人也是南山镇人,以前做过拳师,比马国辉大20多岁,马国辉平时都叫他“二哥”。当时那人说,现在没机会向马国辉父亲讨教了,只好跟他过两招,想看看龙形拳是怎么打的。
比武就这样开始了。那位师傅的本意是双方坐在长凳上,手势点到即止,主要是用嘴“说招”。马国辉心知他不会服气,于是提议起身“试手”。双方站起来后,说时迟那时快,仅仅一招,马国辉就将对手摁倒在地。扶他起来后,马国辉这才又坐在长凳上跟他耐心“说招”,直说得他心服口服。有趣的是,当时婚宴的厨师恰好就是这位师傅的亲弟弟,听说大哥被打,他就跑过来要为兄报仇,结果却被大哥喝止住:“我们是正常切磋,没你什么事,赶紧回去做菜吧!”
马国辉始终认为,龙形拳与咏春、蔡李佛拳等都属于南派拳术,本质上的作用是强身健体,而非好勇斗狠。虽然年纪大了,但马国辉仍然坚持每天早上练拳1小时,有时上台表演一连打8套拳都不在话下。
三水“非遗”龙形拳,在马国辉们的努力下,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 | 《文艺三水》漫江人文-刘一念(省作协会员)
编辑 | 绿韵南山微信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