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效不好,基因惹祸 | 氯吡格雷用药建议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 订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目前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已逐渐成为ACS的标准治疗模式。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病人不能从氯吡格雷治疗中获益,这种未能达到预期的抗血小板的作用的现象被称为“氯吡格雷抵抗”(CR)。

目前公认氯吡格雷抵抗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早在201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氯吡格雷说明书中添加【黑框警告】:氯吡格雷代谢不良者,其在体内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发挥药物作用的活性形式,药物疗效因而显著降低。2015年我国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发布《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建议在使用氯吡格雷前可考虑基因检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氯吡格雷基因检测那些事。

什么是药物基因检测?

药物基因检测是利用已知的基因组学理论,对患者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药物代谢酶种类很多,其中细胞色素P450酶系参与了临床上90%以上药物的代谢,不同的P450家族成员对药物代谢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判断药物代谢的药酶是否发生了变异,如发生变异,则可能引发血药浓度的显著变化从而影响了药物的疗效,或者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是使用氯吡格雷,为什么有的人有效,而有些人却无效?

这是因为氯吡格雷本身没有活性,需通过肝药酶CYP2C19代谢为活性产物发挥药效。不同的人的基因型存在差异,导致肝药酶CYP2C19的能力随之不同,表现为若该代谢酶功能较差,则氯吡格雷将很难被激发出活性,使得部分患者服用氯吡格雷也不一定能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

如何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调整氯吡格雷的给药剂量?

CYP2C19基因变异可导致酶活性的个体差异,健康人群氯吡格雷的代谢水平可分为4种程度:慢代谢型、中间代谢型、正常代谢型、超快代谢型,临床医生或者临床药师根据不同代谢类型给予不同的给药建议,具体建议如下: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基因检测?

2017年阜外心血管医院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中国人是氯吡格雷不良代谢型高发人群,约占中国人群的13.54%。对于是否要求所有人使用氯吡格雷前必须做基因检测,各指南也没有明确指出。目前认为,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使用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对于需长期甚至终身接受某种药物治疗的患者(如PCI术后患者)、有过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史或家族成员中有过药物不良反应的人、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等)、使用某种药物效果不理想,病情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推荐做药物相关基因检测。

除了氯吡格雷,哪些药物也可以考虑做基因检测?

美国FDA已批准在140余种药物的药品标签中增加药物基因检测的信息,目前我院开展的药物基因检测项目包括抗真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心血管类药物、精神病类药物、抗肿瘤药物等。如服用伏立康唑、华法林、别嘌醇、奥美拉唑、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他汀类等的患者也可以考虑基因检测,用于判断药物疗效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品名称

检测意义

伏立康唑、华法林、阿司匹林、质子泵抑制剂

判断代谢状态和疗效,指导剂量调整,同时预判不良反应风险

别嘌醇、卡马西平

判断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风险

糖皮质激素

判断股骨头坏死的风险

甲氨蝶呤

预测肝毒性、血液毒性风险

苯溴马隆

判断药物代谢酶的活性,预防苯溴马隆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肝毒性

酒精

预判酒精中毒的风险

通过药物基因监测可准确判断患者对药物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预测患者体内药物代谢酶及作用靶点对药物的疗效和毒性等反应,避免了以身体为代价去试药,真正实现“一人一药一剂量”的个体化用药。我院药剂科已于2018年开展药物基因检测项目,欢迎医护患来检查和咨询。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稿:许启荣

编辑:宣传办

投稿邮箱:tougao12h@sina.com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