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谷工匠丨用一辈子做好石湾陶塑创作,陶艺大师刘炳获“佛山·大城工匠”称号

中国陶谷
+ 订阅

腰身笔挺、眼神专注、落刀精细,骨子里刻着匠魂,陶塑中铸造匠心。只要坐在雕刻台前,刘炳就会沉浸在陶塑创作中。很难想象,这位精神矍铄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一位已年逾八旬的省非遗陶艺传承人。

刘炳从1959年至今一直坚持陶塑创作,早上6时起床8时到岗,下午5时下班,有时候甚至一整天待在陶艺工作室。陶塑创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生活。刘炳表示,陶塑创作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希望用一辈子做好石湾陶塑创作这件事”。

2020年“佛山·大城工匠”刘炳

现年81岁的刘炳,已从事石湾陶塑创作六十余年,是佛山石湾陶艺世家“刘胜记”的第四代传人,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传承人。近日,刘炳被命名为2020年“佛山·大城工匠”。

从兴趣到生活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小时候看着父亲进行陶塑创作,十多岁开始跟着哥哥刘泽棉深入接触陶塑创作,所以从小对陶塑创作都比较感兴趣。”出身陶艺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刘炳自小就在心里埋下了陶塑创作种子。

1955年,石湾组建陶瓷工艺生产合作社,也就是几经变革发展至今的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当时,刘炳是第一批进入合作社的员工,在生产车间负责修胚、制模工作。1959年,刘炳开始从事陶塑创作。“当时没有在学院深造过,就找自己喜欢的东西临摹。”回忆当时的情景,刘炳表示,当时没有奖金,兴趣是从事陶塑创作的重要原因。

刘炳的作品《陆羽品茶》

1960年,刘炳到广州美术学院系统学习陶艺知识和技艺,并接触国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经过系统学习后,刘炳在陶塑创作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创作热情高涨。然而,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室只留下部分人员继续创作。刘炳被分配到制模岗位工作,但他对陶塑创作的兴趣和热情未受影响。上世纪七十年代,定岗陶塑创作后,刘炳开始集中精力进行陶塑创作。

随着个人对陶塑创作的理解不断深入,以及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刘炳在陶塑创作上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陶塑创作也从一种兴趣爱好逐步融入到刘炳的日常生活当中。与刘泽棉合作创作《十八罗汉》时,为了把作品做好,刘炳经常待在创作室,白天、晚上乃至周末仍在持续工作。

刘炳创作的陶塑作品《小禅师》

六十多年里,刘炳创作了300多件(套)作品。其作品在历年全国、省级的评比中获30多个奖项。其中,《小禅师》在1990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新产品评比中获一等奖,《礼佛罗汉》《诗翁李白》等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等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

从生活到艺术追求极致成就精品

“创作有苦有乐,有时候想不出来,也会比较苦恼。”刘炳坦言,创作一件作品,不是简单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创作。“我们要考虑这件作品是不是被受众接受,是不是有人愿意购买。”

既要体现艺术价值,也要让消费者接受,体现市场价值。这就要求创作者不能闭门造车,而是结合自己的技艺和观察,创作出贴近生活的的作品,争取赢得受众的认可。刘炳表示,石湾陶艺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也要求创作者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并力求做到逼真细致。

刘炳创作的陶塑作品《王羲之爱鹅》

为了做好每一件作品,刘炳在吸收前辈经验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创作方式和方法。“有一次创作沙皮狗,为了体现沙皮狗皮肤的那种毛茸茸的感觉,试过很多工具,最后发明了一种特殊工具,产生了绒毛新技法。”刘炳说。

刘炳善于创作人物,有时要在红枣大小的陶塑上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为了使作品表达逼真细致的人物形象,让每件作品的细节都经得起考验,刘炳经常要寻找和学习各种资料,同时参考现实中的各种素材。

2020年“佛山·大城工匠”刘炳

在创作作品《华佗五禽戏》时,为了展现虎、鹿、熊、猴、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刘炳在创作期间,到医院、诊所请教老中医,同时认真观察五种动物。经过近半年的研究和创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才完成了该作品的创作。

在刘炳的工作室里有一块1米多高的镜子。“有时候找人不方便,就要用镜子,自己对照一下筋骨的形象。”刘炳说,为了在陶塑创作中展现人物的肌理,会对着镜子模仿作品的动作,然后进行对照参考。此外,刘炳会经常逛书店、买图册,为创作收集各种素材。“我不希望作品被人找出破绽,所以尽量想到每一个细节,让作品更好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从艺术到人生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石湾陶艺的产值比较小,但影响力比较大。有兴趣、有追求、有恒心,从事石湾陶艺创作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六十余年的坚守,陶艺已成为刘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已年逾八旬,但刘炳依然坚持每天回到工作室进行陶塑创作。

近几年,刘炳会根据经济社会的热点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制作一些新的作品。其中,刘炳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制作的《张骞通西域》,在2018上海“一带一路”名品展中展出,获得各方好评。

刘炳创作的陶塑作品《张骞通西域》

如今谈及陶艺,刘炳不仅注重自己去创作新的作品,而更在意如何将陶塑创作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近年来,刘炳会经常去各种参会,观看不同创作者创作的各类作品。刘炳认为,陶塑创作不能思维定势,应该以多元化的视角去看待不同的作品,要鼓励推陈出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展览上看到作品,有写实的,也有虚构和夸张的,形式各不相同。我认为多元化是对的。”刘炳说,年轻人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思考,依据自己的认识和爱好,创作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用一辈子做好陶塑创作这件事,刘炳还希望能在陶塑创作的传承和传播方面发光发热。刘炳认为,小孩想象力丰富、有创造力,可以大胆尝试,这样的创新精神在陶塑创作中尤为可贵。他鼓励孩子在玩陶中培养兴趣、自主创作。目前,在刘炳的指导和培养下,刘炳大女儿刘雪玲在已成长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刘炳指导刘雪玲进行创作

“如果对陶艺有兴趣、能坚持,在技艺和技法方面给予指导就好,其他的就根据自己的爱好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刘炳认为,陶艺需要认真、专注和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也需要创新精神。

来源丨佛山日报

编辑|中国陶谷微信编辑小组 念响新媒体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