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此次疫情,“白衣天使”的职业是否成为了你的心之所向呢?在医疗行业中,除了成为一名医护人员,你还有另外的选择。不妨加入我们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医生护士们提供更好的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快捷、更高效地救治病人。
接下来,就带大家了解广州医科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吧!
学院概况
基础医学院下辖生物医学工程系、10个教研室、5个实验教学中心,另设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研究所及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拥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汇聚国内外高水平优秀人才,培养出珠江学者、羊城学者、南山学者、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市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一大批骨干教师,承担本校本、硕、博多层次医学基础及专业课教学,同时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项目的研究。目前已建有国家级虚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与精品共享课程培育项目、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为保证优质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学院不断拓展对外学术交流,探索 2+2 办学模式,先后与英国胡佛汉顿大学、台湾义守大学等院校签署了互访交流学习协议,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开展与国际接轨的医学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专业介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生,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为广东省特色专业。专业教师共 67 名,其中引进全职高层次人才20名;教授25名、副教授27名、讲师 15 名;博士生导师 15 名、硕士生导师 29 名。专业负责人张智勇教授,长期从事干细胞、生物材料在骨科、整形外科及皮肤组织修复再生的临床转化研究,为教育部首批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广州市医学领军人才,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国内外其他学术奖项13项,其中多项科研成果已实现临床转化应用或技术转化,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及相关政策制定。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科教融合、产学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强化“医工结合”,将工程技术与医学及生物学有机结合,开设《生物医学材料学》、《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分子影像学》等交叉课程。现拥有国家级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省级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广州市高校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广州市高校创新创业重点示范基地、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与多个知名企业创建了联合创新实验室,构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医学电子方向: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医学电子技术,智能医学影像。
核心课程:高等数学(1、2),人体解剖学,工程生理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及应用,医用物理学,模拟电子应用,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ARM 体系结构与编程,医学图像处理,医疗电子设备综合实验。
生物医学材料方向:
主干学科:工学、基础医学、生物医学材料。
核心课程:高等数学(1、2),人体解剖学,工程生理学,线性代数,医用物理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材料科学与基础,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医用高分子,生物材料的测试与表征,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生物医学材料学。
毕业与学位
本科学制四年。
符合教育部和我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颁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就业前景
可在医疗器械、医学电子、医学影像、信息产业及生物医学材料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发、生产、管理等工作。
教师团队介绍
近年来学校大力建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在海内外引进多名本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在编教工 182 人,其中专任教师 133 人 (博士学位的教师占 76%,硕士学位的教师占 23%)。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医疗电子诊疗仪器、医学信息分析与处理、医学智能影像、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生物医学材料、纳米医学等领域。
实验教学平台
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按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标准进行建设,并于2018年被评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与数家实力较强的科技公司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孵化企业需求项目为目标,合作共建多间创新创业实验室和众创空间,全天候对学生开放。
生工系实验课堂
学生成果
近三年,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比赛中,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电子设计竞赛广东省赛区
✔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
✔第五届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
✔广东省“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
✔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广东分赛区比赛
同时,学生获国家、省级等各级项目80多项,其中“攀登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省级以上项目共14项,发表论文20多篇,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件,开发样品和样机15个,其中参与的市场转化应用项目7项。每年派送学生到境外交流学习。
特色优势
(1)引培结合,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专任教师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82%具有博士学位。注重人才引进,近年引进全职高层次人才 20名,每人每年授课 60 学时以上。
(2)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注重医工结合。依托医学院校优势资源,将工程技术与医学、生物学有机结合,微纳技术、影像技术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开设《医学成像设备与技术》、《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呼吸疾病临床器械的原理与研发》等12门医工结合的交叉课程。
(3)注重创新与应用,强化科教融合与产学研用相结合。与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附属医院等校内外教学基地开展协同育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校企医”导师联合指导下开展基于产品研发的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培养高素质的研发型工科人才。
(4)革新育人模式,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试行“校企医孵”协同育人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医疗器械研发为特色,通过“三协同”、“三尽早”和“四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初步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岗位胜任力,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新工科人才。
招生情况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每年招生60~90人,2017~2019年招生情况如下:
(点击放大查看图片)
同学们
感受到内心的渴望了吗?
快来加入生工的行列吧!
师兄师姐们在这里等你~
资料来源 | 学生工作处 招生办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