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学校、办特色、强师资、设基金…梅州大埔教育怎么搞?这里有答案

南方日报

早上8时,位于大埔县城东片区的城东实验学校便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在教学楼不远处,新建幼儿部教学楼、小学部教学楼也进入紧张的施工。为解决该片区学位紧缺问题,届时城东实验学校将再增加1350个优质学位。

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受访者供图)

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受访者供图)

增学位、建学校、办特色、促改革、设基金……近年来,大埔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城乡学校基础建设,改善城乡学校布局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今年,大埔计划投入教育资金8亿多元,上马一批教育领域重大工程项目。

振兴教育,大埔正不断释放更多发展动能。

缓解上学难题

改善学校布局 扩大学位供给

“学校什么时候建好?”“小孩入学需要什么条件?”今年3月,大埔县规划在湖寮镇西堤路以北的下沥村新建大埔县西岭实验学校的消息始一发布,就引起了县城广大家长的关注。

据大埔县教育部门不完全统计,县城学生人数占全县约55%,教育资源紧张。“县城3至5年新建一所学校,但学生人数很快爆满,现在有些学校挤都挤不进。”让孩子有学上、能上学、上好学,成为大埔县城家长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加强城乡学校基础建设,改善城乡学校布局结构,从2017年至2019年9月,大埔县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07亿元,改(扩)建校舍10间,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最为关切的教育民生问题。

新建大埔县西岭实验学校,解决县城学校大班额问题。(受访者供图)

新建大埔县西岭实验学校,解决县城学校大班额问题。(受访者供图)

为切实解决县城学校大班额、学位紧缺问题,今年,大埔县计划投入教育资金8亿多元,建设西岭实验学校等8个教育领域重大工程项目。

目前大埔县西岭实验学校已进入规划建设阶段,预计年底动工,2022年进行招生。据悉,该学校将集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为一体,建成后可设置15个幼儿园教学班、72个小学教学班以及24个初中教学班,增加优质学位4890个。

与此同时,大埔县虎山中学老校主楼东西两翼改建及人防工程附属设施、城东实验学校、高陂实验学校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虎山中学西翼教学楼室内装修基本完成,这所连年辈出英才的粤东三山名校之一,将于今年底展换新颜;城东实验学校扩建工程从2019年5月开始动工,目前新建幼儿部教学楼、小学部教学楼打桩工作已基本完成,今年预计投入项目建设总投资5763万元的80%,于11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届时可增加1350个优质学位,解决县城东部片区学位紧缺问题;高陂实验学校也在马不停蹄施工,这所学校含15个班规模幼儿园及60个班规模小学,项目总投资近2亿元,建成后可提供3250个优质学位,彻底解决因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库区移民安置和高陂中心镇扩容造成的学位紧缺问题。

“加快中小学校改扩建工程,持续推进新建工程,对合理布局和建设大埔县中小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切实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公平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机会,有着重大的意义。”大埔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今年大埔县“两会”已明确,县委、县政府每年安排土地出让收入的4%用于教育。

“充分释放苏区加快发展的动能,大埔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大埔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蓝欣说,大埔县将着力补齐教育资源布局供给,大力改善教育基本民生,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均衡、协调、优质发展,进一步擦亮大埔教育品牌,为大埔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办出客家特色

汉乐汉剧足球等教学成校园一景

跟着音乐节奏,拍手、转头、扭腰……简单易学的动作、明快的节奏、活泼的音乐,让学生在紧张的课程之余缓解了疲劳。这是大埔小学开展的有汉剧特色的室内课间操。

据悉,这套室内课间操是由学校体育组老师和音乐组老师融合了学科特点,并融入学校特色广东汉剧元素,共同编排设计。

近年来,大埔县深入推进中小学体艺特色教育发展,“一校一特色”“一校一项目”硕果累累。

学生参加广东汉剧汉乐非遗展演。(受访者供图)

学生参加广东汉剧汉乐非遗展演。(受访者供图)

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大埔小学就是其中的典型。该校以“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为特色办学理念,大力推行客家传统文化特色教育,积极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通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我们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特别重视客家传统文化的融入,选择了广东汉乐汉剧、少儿仔狮舞、少儿鲤鱼灯舞、客家山歌等非遗项目作为宣传客家文化的切入点,这样也更能体现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大埔小学音乐课程老师郭燕平说,汉乐汉曲班每周放学之后上三次课,鲤鱼灯舞和仔狮舞也会定期地进行排练,山歌班每周会上一次课。

“让学生成为会音乐的学霸,让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人人都能看懂客家舞蹈,这是我们推行客家传统文化特色教育的宗旨。”大埔小学校长吴海芳说。

如今,走进大埔小学,学校行政楼、教学楼等楼梯墙壁上可以看到悬挂着的汉乐乐器、汉剧行当脸谱图案等。“客家文化已经渗透到学生学习环境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客家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埔小学副校长蔡瑞清说。

结合新课程改革与艺术特色教育,大埔小学还研发了客家文化特色教育校本教材,打造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培养出了一批懂非遗、爱非遗的优秀学生。如学生何琨涛、廖锶琴参加广东省第九届、第十届小梅花比赛均获得银花奖,学校上送的山歌、仔狮舞等节目也多次在省、市和县级比赛中获得殊荣。

大埔县张云栽实验小学学生开展诗朗诵活动。(受访者供图)

大埔县张云栽实验小学学生开展诗朗诵活动。(受访者供图)

不仅是大埔小学,大埔县张云栽实验小学围绕“书香浸润”校园特色计划,构建“诵、读、讲、写、展、演”六位一体的“快乐阅读”模式,开展课本剧、诗朗诵、手抄报、诗词串烧等活动,通过“悦读”浸润,书香飘满校园;大埔县第一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级中学华侨第二中学,以“打造足球特色校园”为创建目标,加大足球设施的投入,举行丰富的足球特色活动,先后为省、市少年足球队输送了一批女足队员,多名学生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

目前,大埔县积极开展蓬勃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特色教育活动,汉乐汉剧、美术绘画、足球运动等多种校园特色教育进入当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校园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课桌黑板,各具特色的“音符画笔”和体育运动为孩子成长增色添彩。

县管校聘改革

“管”有妙方 “聘”出干劲

“搞好教育最关键还是人的问题,其中教师起决定性因素。教学设备再先进,教师心思不在教学工作上也没用。”大埔县教育局局长汪德欢说。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在教师普遍接受的基础上,推动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大埔县在“县管校聘”实施路径中作出了有效探索。

大埔县采取“校内竞聘、同学段跨校竞聘、跨学段跨校竞聘、组织调配”的竞聘方式,实现县域内教师从过去的“学校人”变为“系统人”。“该举措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交流轮岗,全面盘活了教师资源,激发了教育活力,促进了教育公平,提升了教育质量。”汪德欢说。

“之前我们学校语文教师多,数学教师少,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均衡现象明显,自从推进‘县管校聘’后,问题解决了。”大埔县虎山中学总务处主任黄启参说。

在解决“不均衡”这一问题上,大埔县“管”出了妙方。通过全县一盘棋统筹,实现总量控制,盘活优化存量,在县委编办核定编制总量内,大埔教育部门根据学校规模、班额、生源等情况,按照教职员与班级比例的方式核定各学校编制数,推动了教师从乡镇学校向城区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校际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得到解决。

据了解,大埔县盘活了乡镇中小学校155个富余编制,调剂到虎山中学、实验中学、家炳第一中学、张云栽实验小学、大埔小学、城东实验学校、大埔第二小学、家炳小学等学校,重点解决了近几年城区学校随着在校学生数增长,教师编制数没有相应增长,教师缺编比较突出的问题。

资源盘活了,教育部门又在“聘”字方面做文章,调动全县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聘”出了干劲。

“全县中小学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总量内,县教育局根据各学校教师编制数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及岗位等级,在全县范围实行统筹管理,解决教师职称评审难的问题,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汪德欢说,同时把教师的岗位聘任、业绩考核、奖励等日常管理权限真正赋予学校,最大限度激发校长办学治校的积极性。

“‘县管校聘’后,通过完善创新教师职称评审机制、教师职级晋升制度、学校内设机构和干部职数等制度,班主任、公开课、课题研究等工作出现很多教师积极主动承担的现象,‘慵懒散’老师有了危机感,年轻教师看到了‘奔头’。”大埔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此举既释放了学校管理的压力,也调动了教师对学校管理和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激活教师队伍的“一池春水”和广大教师干事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全县各学校在组织竞聘过程中,县教育局实现了零违纪、零投诉、零上访的目标。“通过‘县管校聘’,真正让教师成为有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的职业,教师精神状态好了,大家工作都很有干劲,教育工作自然而然就向好的方向发展。”汪德欢说,接下来,大埔县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补齐教育短板,助推全县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相关

成立各级教育基金 捐资助学蔚然成风

“我家小孩前年考上大学,看到村里成立教育互助会,对教育这么重视,觉得生活在这里十分幸福。”大埔县茶阳镇广陵村村民陈勇安说。2018年,广陵村教育互助会正式成立,通过发动外出乡贤、村民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资、银行利息、投资收益、政府资助等渠道募集助学基金,支持贫困学子读书,树立良好学风。

广陵村教育互助会的成立,是对广陵村应届大学生的肯定,也加深了村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广陵村是大埔县民间重教助学的一个缩影。

大埔是文化之乡,“耕读文化”源远流长,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自明代以来,大埔便是人文蔚起的地方。早在明代《潮州府志》即称:“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埔人无论贫富,对子女的文化教育都放在首位。从古至今,大埔县不遗余力发展教育事业。

自明代以来,“父子两进士”(饶相、饶与龄),清朝“一腹三翰林”(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传为人文佳话。近现代,大埔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涌现了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著名作家杜埃、碧野,“一县五院士”“一门九清华”更是传为美谈。

崇尚读书、兴学育才,大埔自古如此。全县百年老校数量居全市前列,邹鲁先生创建了乐群中学,即大埔中学的前身;罗卓英将军创办了虎山中学;杨德昭将军创办了百侯中学,该校还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方推行“生活教育”思想的发祥地,素有“北有晓庄,南有百侯”的美誉;田家炳先生、姚美良先生捐资兴建了家炳、永芳系列学校。

乡贤情系教育,也早已成为传统。邓振龙、廖光明、黄俊跃、何添赞等大埔杰出乡贤,倾囊助学,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为家乡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为进一步弘扬全社会尊师重教,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风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在大埔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2018年,大埔县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负责资金募集、捐款接收和奖教奖学助学金发放等工作,截至目前共筹集资金2.7亿元。越来越多的大埔杰出乡贤也加入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如今,大埔县捐资兴教活动已在全县各镇(村)广泛开展,纷纷成立教育基金,捐资助学氛围蔚然成风,助推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原标题:

擦亮教育品牌 释放振兴动能 

大埔县持续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今年计划投入8亿多元资金建设一批教育领域重大项目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马吉池

【通讯员】刘招迎 罗文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