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国家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之后,广东23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187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力培育一流人才,有力支撑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省教育厅联合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开展“培育一流人才 激发创新活力”全媒体宣传活动,展示全省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广东经验”。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暨南大学时同部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学生交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作出贡献,并勉励暨大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
暨南大学
近两年来,百年暨南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时代答卷: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上升到11个;1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QS排名屡创新高,2021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位列内地高校第33名……
“暨大始终肩负华侨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湾区青年梦想起航的地方。”暨大校长宋献中说,随着综合办学实力持续增强,暨大将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建设成为立足湾区、联接世界的人才“孵化池”,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精心擦亮百年侨校的金字招牌。
一流专业赋能梦想,助力学生高位起航
不久前,暨大与广州市力鑫药业有限公司签约科研成果转让,以1亿元转让化1类创新抗肿瘤药项目JND32066成果的全球市场独家开发权利。“未来3年,我们计划产出五六个全球首创的一类新药项目。”药学院院长丁克说。
药学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药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暨大综合实力提升、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动缩影。
暨南大学教学楼及百年暨南石
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中,暨南大学有18个专业上榜,经济学、新闻学、药学等传统的优势专业纷纷入选,同时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暨南大学还有9个专业入选。
“暨大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人才培养的‘智高点’,下来要继续强化科研教育教学力量,搭建人才梯队,在药学等学科争做单项冠军。”宋献中说,学校按照提质量、调结构、稳增长“三步走”的专业建设思路,动态调整本科专业设置,通过扶持传统特色优势专业,加快基础学科专业升级改造,主动布局人工智能、预防医学、应急管理等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专业建设,促进专业交叉融合,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特色明显、实力雄厚、契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学科专业群。
暨南大学将利用率先在全国探索粤港澳共建联合实验室的优势,在生物医药、环境科学、脑神经科学、未来光子技术等前沿领域持续发力,助力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发挥医药、生态环境、食品相关学科平台优势,为“健康湾区”“休闲湾区”赋能。围绕绿色发展、社会治理、规则衔接、网络舆情等几大研究领域开展粤港澳合作研究,打造高端智库。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指导博士生
今年暨大和华侨大学两校联招将于近期在广州、厦门、香港、澳门四地同时举行。虽然招生因疫情影响推迟,但香港学生报名依旧踊跃,人数比去年更多。
暨大是香港、澳门的“人才库”,分别培养了6万和2万多名高素质人才。香港的暨大校友活跃在政界、商界、金融保险界、新闻界、医疗界、纪律部队及公务员等领域,成为“一国两制”繁荣稳定的重要建设者;澳门八成传媒人、七成医生和四成金融行业人员毕业于暨大,为澳门的繁荣稳定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12万暨大校友活跃在广东地区,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经济腾飞、广东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暨大成立了“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校友会联盟”,广泛团结校友争做粤港澳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促进者和践行者。
“在暨大的求学,让我打开了人生一个新的窗口,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也有机会充分认识内地。” 1993年毕业于暨大的全国政协委员、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理事长吴小丽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指导学生做实验
牢记总书记嘱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暨大创办于1906年,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她从南京薛家巷蹒跚起步,历经三次停办、五次播迁,到今天的广州、深圳、珠海三地五校区,已经培养来自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万人才,被誉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大人”。
暨大因侨而建、因侨而兴,也因侨而强。目前,暨大以“侨”为特色,搭建更多的平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日前,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设立的国家级文科研究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落子暨大,将系统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案,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暨大首个海外校园日本学院正式启动合作筹建,将开设中文教育、新闻、中医及经济管理等专业,满足在日华侨华人及当地留学生对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努力打造境外办学的暨大“金字招牌”……
暨大石牌校区南门教学楼边的万国墙,是校园最具国际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刻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名字。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汇聚暨南园,学思践悟、成长成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暨南大学担任理事长单位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利用门户平台的优势,集聚了1600多门优质慕课资源。全球暨大学子在家均可“一码畅学”。目前,联盟平台已吸引粤港澳63所院校入盟,上线课程达1673门,注册学生人数超过10万人,选修联盟学分课高校25所,选课总人次3.8万。
暨大毕业生
“我们采用内外联培和分类教学的方法,帮助青年人创新创业、成长成才。”宋献中说,暨大要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都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基础宽厚、视野开阔,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暨大充分发挥侨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结合国家赋予的特殊历史使命,实现港澳台侨学生和内地学生在培养方式和目标上的分流与融合相统一,努力将内地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港澳台侨学生培养成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的坚定爱国者;将华人学生、留学生培养成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对我友好、主动担当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与其他大学不同的是,在这个“小联合国”里,学生们开放、包容、自由地交流,很多课程充分共享、联合培养。比如,针对境内和港澳台华侨华人两类学生实施“通识分流+专业技能课合班”的教学组织模式,帮助港澳台侨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国情,开阔境内生的国际视野,在交流和对比中接受熏陶。
“暨大的特色是侨校,但更要办成名校,也就是高水平的侨校。”暨大党委书记林如鹏说,学校要抓住“部部省”共建的契机,加快建设“双一流”大学,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
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
【专访】
宏教泽而系侨情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大学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在“双一流”建设、“部部省”共建等机遇叠加的窗口期,暨南大学如何发挥特色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培育更多一流人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记者专访了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
南方+:作为百年名校,暨大的人才培养使命是什么?
宋献中: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暨大时勉励学生,要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暨南大学的使命担当。
暨大的校名源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所谓“声教讫于四海”,结合今天的实际,我认为就是做好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沟通中外、表达共识,做好文化交流的引领者、实践者,完成暨大百年以来一以贯之的“宏教泽系侨情”的办学使命。
暨大毕业典礼
南方+:对暨大而言,学生的哪些特质、哪些关键词最为独特?这两年来暨大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主要的变化?
宋献中:暨大学生的特质,我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忠信笃敬、爱国爱校的精神;二是开放,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相互交融、相互启发,凸显出开放的特性;三是包容,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和而不同;四是务实,闷头做实业的很多。
我们着眼于培养人格健全、基础宽厚、视野开阔,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创新型人才。我希望的本科生的知识体系是“梯形”的,宽口径,牢基础;硕士、博士生则应该是“T型”的,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并在某个领域深入钻研。
对内地生,我们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港澳台侨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拥护“一国两制”,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的坚定的爱国者。而对于华人和留学生,我们希望将其培养成爱华、友华、挺华的文化使者。
南方+:暨大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了五个校区,将如何发挥侨校特色以及不同校区的优势,吸引学生主动融入湾区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
宋献中:一方面,我们计划对学生结构进行调整,进一步扩大港澳台侨和留学生的招生规模,三年内力争把港澳台侨和留学生在校生比例从现在的33%提升至40%,同时也将加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十四五”期间,暨大招生规模大概在45000人左右,其中将有1.5万至1.8万的港澳台侨学生。
另一方面,通过提质量、调结构、稳增长的“三步走”专业建设思路,预计到2024年将原有129个本科专业调整为85个左右,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本科专业体系。
【数读】
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社会科学总论进入ESI全球前1%,进一步彰显了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的显示度
2021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位列内地高校第33名
1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8个学科入选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上榜学科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22名
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升学率约30%,国内升学和出国留学约各占15%
入选教育部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超过90%的毕业生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就业,前往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比超过35%
【记者】 钟哲 吴少敏
【通讯员】 麦尚文 苏运生 李伟苗
【图片】张梓望 刘汉波 袁开业
【海报设计】张瑞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