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消息,英国文化大臣奥利弗·道登7月14日宣布,英国已决定停止在5G建设中使用华为设备。
在此前一天,备受全球关注的华为公司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经营业绩,透露了要继续“努力生存”“向前发展”。
在华为公布的上半年业绩中,华为销售收入达45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1%,净利润率9.2%。相比2019年上半年,华为销售收入4013亿元,同比增长23.2%,净利润率为8.7%。
面对环境更严峻的2020年上半年,华为实现三大主营业务逆势增长,净利润率还提高0.5个百分点。公布一经发出,就有网友评价“人狠话不多”“给力”。华为轮值主席郭平在5月一场公开活动曾表示,未来华为绝不会走向封闭、走向孤立主义,仍然会坚持全球化。
相关阅读:《英国宣布最终决定:停止在5G建设中使用华为设备》
业务结构改变:供应商业务、消费者业务此消彼长
从收入结构看,2020年上半年,华为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596亿元,企业业务收入为363亿元,消费者业务收入为2558亿元。对比2019年上半年数据看,华为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465亿元,企业业务收入为316亿元,消费者业务收入为2208亿元。其中企业业务收入和消费者业务收入超过整体收入增长。
从业务板块看,近三年来,消费者业务收入与运营商业务收入实现此消彼长。
华为消费者业务,是华为核心三大业务之一。业务始于2003年底,产品全面覆盖手机、移动宽带及家庭终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13年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位列第三,移动宽带终端连续数年全球出货量第一。
据华为2018年年度报告,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7212亿元,分业务看,其运营商业务收入294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企业业务收入744亿元,同比增长23.8%;消费者业务收入3489亿元,同比增长45.1%,是华为消费者业务首次超过运营商业务的分水岭。
图为华为5G通讯芯片。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近年来,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始终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首次超越运营商业务,成为华为最大的营收来源;2019年上半年消费者业务收入占比首次超过50%。今年上半年,消费者业务仍旧扮演着华为收入的半壁江山角色,占比进一步增长至56.34%。调研机构 Counter Point 的数据显示,4—5 月华为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均超越三星,成为全球第一。
危机意识满满:强调合作互信、“努力生存”
三大主营业务齐头并进,收入结构悄然变化,也预示着华为市场竞争力的微妙变化。但华为外宣口径,并没有针对营收数据更多阐述,立足疫情应对,更多强调企业责任。华为充分认可信息通讯技术的作用在应对疫情和拉动经济复苏的作用。
在数字经济转型的大潮下,华为表示愿意与运营商、各行各业伙伴一起努力,保障网络稳定运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助力各国抗击疫情和各国恢复经济。
基于掌握核心技术,今年4月,华为云宣布启动全球抗疫行动,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华为成立了由服务、产品、研发、供应链等组成的特别保障组,全力支持中国运营商进行通信网络保障,有力支撑了各类创新性智慧医疗手段在抗疫一线的实施,有效提升抗疫效率。
不可否认,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的协作体系。站在智能世界的路口,ICT产业的机会远远大于竞争。
华为业绩声明提到,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全球产业链的开放合作和互信愈发重要。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华为都将致力履行与客户和供应商的义务,继续努力生存和向前发展,为全球数字经济和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虽然三大主营业务的逆势增长,但这并没有消除华为的危机意识。华为提到,要继续“努力生存”和“向前发展”,展现了华为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积极的发展心态。
加速布局大湾区:跨过时艰,向未来
“过去一年的主题词是补洞。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在ICT的业务连续性上投入了超过15000多人/年,重新开发了6000万行代码,重新设计了1800多块单板,采购还排查了16000多个编码,所有这些投入得以让我们在实体清单下活了下来。”5月18日,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华为第十七届全球分析师大会上,作了题为“跨过时艰,向未来”的主题演讲。
如果说过去一年,华为在“努力生存”,那么今年以来,华为更多聚焦的是“向前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华为业务布局的重要板块。
华为的电子产品
4月29日,华为与珠海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助力珠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5月1日,华南首家华为授权体验店Plus在东莞开业,是华为在华南地区线下布局的重要一步。
在广州,华为的产业布局更深入计算产业合作、研发中心,乃至5G自动化码头建设。5月8日,华为与广州港等合作伙伴共同提出在,南沙打造大湾区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将5G真正切入港区各生产环节,助力广州港南沙港区建成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的湾区示范性港口。
根据预测,到2025年,数字经济的规模将达到23万亿美元。郭平呼吁:“面向未来,华为将继续对连接、计算、终端三个领域持续投入,供应链、标准和人才等领域的开放合作、包容发展,和我们的客户、伙伴、标准组织共同推动整个产业,共同探索未来”。
【记者】朱紫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