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荐1 | 杨得聆:返璞归真绘家园,亦幻亦真善造境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广东美术历来有着老一辈艺术家提携后辈,无私地“传帮带”、“甘作人梯”的优良传统,也正是这种薪火相传,令广东文化艺术的繁荣与辉煌历久不衰。第二届“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展览于7月17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南方日报特别在展览开幕前夕专访10位入选者,展现广东艺术薪火相传、中青年艺术家从艺修德的崭新风貌。

本届名家荐才行动邀请了李劲堃、林蓝、王永、方土、林永康、梁宇、黄启明、黎明、许鸿飞、王绍强等10位在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及综合画种等五大专业艺术门类的名家担任导师,每人实名推荐一位中青年艺术家参加此次展览。经过数月的酝酿选拔和学术推荐,黄涛、杜宁、陈川、罗玉鑫、杨得聆、邓春儒、喻涛、吕学晶、冯国豪、黄一山等10位入选者将闪亮登场。

推荐人

林永康(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推荐语

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油画

杨得聆是第一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80后”艺术家。她年富力强、富于激情,是善于将艺术灵感与油画的语言特性相融合的新一代艺术家。她在重视艺术的当代性拓展的同时,还注重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油画的表现之中。

近年来,她以极大的勇气将博纳尔式的色彩感与中国彩墨画韵味有效结合,创作了大量颇适合中国人欣赏品味的油画作品,并多次入选及获得国家级展览与广东省美展的奖项,成为活跃在油画创作群体中的优秀女艺术家代表。

杨得聆的艺术创作试图将大自然的种种元素融入其中,追求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共存意象,引发观者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与思考。其创作侧重于色与光的描绘,特别关注于光的形状与布局,并与色彩交相辉映,让人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达到栖息心灵、远离尘嚣的的诗意共存。

杨得聆

杨得聆

谈经历

创作以“家”为主题展开

南方日报:作为“80后”画家,您在广州出生长大,对您的绘画语言,有怎样的影响?

杨得聆:我生于八十年代初,因爸爸在珠影乐团工作,我们家在珠影大院教工宿舍。当时珠影除了有浓厚的文艺气息外,葱葱郁郁的绿植随处可见,这是一个非常和谐的自然环境。我从小看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和昆虫长大,还有互爱互助的邻里陪伴。

充满人情味的儿时经历,让我的创作很自然地以“家”为主题展开,已持续十来年了。从一开始描绘小家庭延伸到户外的“自然”大家庭,除了表达一种对曾经的怀念,还希望通过画面的元素与氛围,来引发观众对当下生活的共鸣与思考,特别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关注。

伴随城市发展的需要,绿色空间已变得越来越稀少,我内心甚是怀念儿时与自然环境的亲近。在这样的心态下,一直以来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也比较多。社会需要发展,然而,因欲望过度膨胀导致的过度发展,我感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已渐行渐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身为一名画家,我感到自己是有使命感的,寄望以作品作为一种传播方式,与观众交流互动,让更多人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

我爱我家之二,130x150cm,油画,2006年,杨得聆

我爱我家之二,130x150cm,油画,2006年,杨得聆

南方日报:有哪些艺术家对您影响比较大?

杨得聆:由于我妈妈喜欢国画,常常抽空练习,退休后更一发不可收拾。我从小也耳濡目染。虽然后来选择学西画,但从未停止对国画的关注。在我看来画种只是材料上的区别,对艺术作品的涉猎不应受画种的约束。北宋米芾、南宋马远、宋末元初的牧溪,他们的作品常让我感受到一股精神的力量,仿佛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西画方面,纳比派博纳尔画作中光色造型的表达意趣,加西亚·洛佩兹和大卫·霍克尼在不同艺术阶段的观念转变,均对我的艺术探索之路产生影响。而绘画类范畴以外的艺术家作品,也常常触动我的神经。例如亚历山大·麦昆在服装设计中对动植物元素的运用,富有想象力与张力的作品;宫崎骏动画中有关环保理念的隐喻;还有高迪设计的建筑,他借鉴自然生物的造型色彩,融合成夸张独特的曲线风格。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在建筑内部感受他对光的设计运用,充满神秘感。

谈理念

从技法表象深入境界表达

南方日报:您的画作常常把平常的生活场景描绘得梦幻。为什么偏爱这样的表现手法?

杨得聆:我的画作重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相对抽象绘画而言,具象画面能构建较好的交流方式,而具象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我个人更倾向于含蓄、耐人寻味的绘画语言特点,而非一览无余。

在“家”的主题里,我的作品多以描绘场景为主,这些场景糅合了很多片段式的素材,因此是一个虚拟场景,以主观的色彩和光影布局来呈现,表达我内心所向往的情景,或许这就是产生“梦幻”感的源头吧。

此外,我的画面具有朦胧空气感的视觉特点,因而会有亦幻亦真的感受。有人说画作能起到疗愈作用,我希望能带领观众进入到一种非常宁静澄清的状态。

无声的回忆,180x110cm,油画,2015年,杨得聆

无声的回忆,180x110cm,油画,2015年,杨得聆

南方日报:如何在油画的表现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杨得聆:水性媒材的实践过程,对我的油画语言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各自使用的媒材不同,但所追求的境界是异曲同工的。油画源于西方,但并不代表我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来作画,我只是借用油画的媒介工具来表达内心的意象,而中国传统文化正是有我所需要的养分。

我从小受到一些国画艺术家的影响。从技法层面来说,受到没骨画的启发比较大。例如梁楷、徐渭、恽寿平、居廉、居巢等画家的作品,加上自己平时也有水性材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主要体现在水彩运用上,从技法的表象深入到画中的境界表达,才是我的最终目的。

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如何能当代更好地融合,让传统的文人艺术真正能够在现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是我一直在思考与努力践行的。传统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去深入学习和消化,才可渗透到我的血液,融会贯通到作品中。

侧记

画作是筑梦空间

从高中接触油画,到考入广美历经7年本硕学习,再留校当教师,能一直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杨得聆对此充满感激。教学相长,兼任班主任的她,乐于走进学生的世界,感受迥然不同的鲜活个体。与学生的交流给予她不少启发,也反馈到她的创作。

记录生活、感受生活,是艺术家的本能。这几年她身上多了“母亲”这个身份,生活更加忙碌。然而紧凑的生活反而让她头脑更清晰。女儿的出现也让她重新思考生活。接下来,“家”主题仍是她创作的重点。

“不似之似”是她推崇的艺术形象。齐白石先生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由于没有和盘托出,因此显得无穷无尽。杨得聆着迷于这种艺术语言方式。她从客观事物中提炼与转换,潜心经营画面结构和渲染气氛,使作品达到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的融合。

观赏她的画作,如同走进她的筑梦空间。窗边绿植、花园小径、餐桌一角,即使是平常的场景,经她对色彩和光影的重新组合布局,犹如亦幻亦真的梦境,总给人以沉静之感。又如步入一场春日细雨,遥观草色近却无。

画家本人正如她的画作,浅吟低语,温婉宁静。杨得聆说自己是个造梦者。梦想和现实生活总有反差。现代人渴求“慢生活”,都市生活节奏往往事与愿违。她在画作中描绘内心向往之场景,表达“时间流逝之感”,寄望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也能回归本心清净。

【统筹】李培 杨逸

【记者】徐子茗

【图片】受访者供

编辑 徐子茗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