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荐1|吕学晶:精研雕刻感悟生命 体验生活融入“大我”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广东美术历来有着老一辈艺术家提携后辈,无私地“传帮带”、“甘作人梯”的优良传统,也正是这种薪火相传,令广东文化艺术的繁荣与辉煌历久不衰。第二届“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展览于7月17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南方日报特别在展览开幕前夕专访10位入选者,展现广东艺术薪火相传、中青年艺术家从艺修德的崭新风貌。

本届名家荐才行动邀请了李劲堃、林蓝、王永、方土、林永康、梁宇、黄启明、黎明、许鸿飞、王绍强等10位在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及综合画种等五大专业艺术门类的名家担任导师,每人实名推荐一位中青年艺术家参加此次展览。经过数月的酝酿选拔和学术推荐,黄涛、杜宁、陈川、罗玉鑫、杨得聆、邓春儒、喻涛、吕学晶、冯国豪、黄一山等10位入选者将闪亮登场。

吕鸿飞

吕鸿飞

推荐人

黎明(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推荐词

吕学晶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多年来的求学经历使他敢于直面困难;本科阶段的思考和实训使他如海绵般吸收各种本领;硕士阶段“重任在肩”的课题使他练就“十八般武艺”……本科毕业后,“北漂”游学的经历、七年艰难的考研之路,也带给他个人艺术创作更多反省。“艺”路走来,吕学晶得到来自师长同辈众多的帮助。他更珍视这份真情。对吕学晶来说,这已成为他艺术成长永远的“原动力”。

身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吕学晶倾心基础教学,重视实际效果,不断思考和改进课程教学的方法。课余才是自己的“专业创作”时间。在这种创作条件下,他的作品《2004.3.24-2004.5.24》获得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亮丽的风景线》获得广东省美术作品展金奖、并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展获奖提名。吕学晶本人也成为“广东省美术青年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学员,评为2017-18年度广州美术学院“先进个人”。

艺术观正确,求学上进,倾心教学,在勤思中进行创作实践——这些都成为我推荐他的理由。

亮丽的风景线

亮丽的风景线

谈经历  

十年磨炼“小我”成“大我”

记者:您的艺术成长走过的道路颇为曲折,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您得以坚持下来?

吕学晶:我出生在山东的农村,我很小就喜欢把泥巴捏成各种形象自娱自乐。直到小学三年级,我从堂哥书架上找到一本美术的教科书,从那开始,我的心中就萌生了学习艺术的想法。初中时,遇到了我的启蒙老师屈传奇老师,他在学校支持下成立了一个美术小组,且有一间规范的画室。这在当时,一个农村的学校,是多么的可贵,我对艺术的求学之路从此正式开启。

求学路上,为了心仪的专业,有着多年考学经历。在广州美院学习和工作期间,我想感谢的人太多,难于一一例举,在此一并感谢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我的老师,领导和同事们一贯的对我的赏识和支持。还有,在过去的两年间,“广东美术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对我的培养。在众多的关爱下,让我更加坚定雕塑艺术创作的道路。

记者:2004年、2019年,您分别有《2004.3.24-2004.5.24》《亮丽的风景线》两件木雕作品获奖。两次创作的时间跨度比较长,您的创作理念和风格有什么转变和进步?

吕学晶:简单来说,这两件作品体现的是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2004.3.24-2004.5.24》更多是表达的个人情感,我从这个作品开始找到自己最初的创作语言;《亮丽的风景线》这件作品从构思到完成大概有一年多,它刻画的是劳动人民的形象。创作期间,我深入环卫工人的工作生活,体验到他们工作的辛苦。他们衣着可能不整洁,但他们走过的地方,一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亮丽的风景线》中,我力图将雕塑材料、艺术语言和表现主题高度契合。是这件作品将我带出了“小我”之境,逐渐地把自己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它也使我正视自己的社会属性:我不光是一名艺术工作者,更是一名党员、一名人民教师。以自己的专业弘扬社会正能量,是我应尽的义务。

午后

午后

谈风格 

“我与木雕气味相投”

记者:在这么多传统或现代的雕塑材质中,木头有什么过人之处得到您的青睐?

吕学晶:木头是一种少有的、有生命的创作材料。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将木头视为一种“生命体”,它是会“呼吸”的、它是值得尊重的。有些艺术家在用木头做雕塑时,最担心木头会裂,这却是我最期待的效果。“裂”是木头的生命存在形式之一。这种“裂”具有不可预知性,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它说明一件木雕作品的诞生,需要由雕塑家和雕塑材料去共同完成。我与木头是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一方支配另一方。

因此,在我的创作过程中,我不敢去“驾驭”木头,而是以一种“合作”的模式赋予彼此灵感与生命。在中国,木雕技艺源远流长,它不但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木雕温和且坚韧的秉性,也恰恰与我们中华文明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在众多木材中,我喜欢南方常见的香樟木,材质软硬适中,还有淡淡的芬香。我像香樟、香樟也像我,它的平凡普通,它的“气味相投”,更让我对其产生莫名的亲切感。

记者:除了与木材之间的“互动”,您平时还会怎样积累创作灵感?

吕学晶:我喜欢关注身边的事物,也喜欢在工作室发呆,天马行空地想,会偶得一些有意义的想法。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实践和感悟,凭空的灵感是空的。我很少会专门外出采风,但身边的所见所闻很容易就能触动我。我艺术创作的素材就在身边,这是一种贴近我的真实存在。

构思《亮丽的风景线》期间,起初并无明确的表现对象。直到有一天,我在开车等红灯时,看到一群清洁工人,汗流浃背,甚至可以清晰看到以前汗水晒干后留下的汗迹,一层叠一层。这个场景深刻地触动了我。为准确呈现现实,我会走近清洁工人拍照,甚至将他们的衣服、工具买回来,穿在自己身上,体验他们的劳动过程。我想,只有亲身体会,才会更理解他们的工作,创作出更饱满的作品。

侧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番禺区金山村一座不起眼的灰楼,吕学晶的工作室就坐落在此。工作室有两层,并不大,甚至有点局促。地上散落着各式不同的木雕和工具,门口堆满了一截截的木头,清幽的木香氤氲。闭上眼,来宾仿佛正被一片自然生长的树林怀抱着。

用心感受,用心领悟,用真实的感受去创作,是吕学晶的艺术个性。一刀一刻之间,流露着他最自然、最真实的情感。木头的特殊质感和加工手法,木雕打制过程中自然留下的痕迹,正好契合他对“真实”的追求。

吕学晶是个典型的山东汉子,直爽、随性。他的作品和他的性格一样,粗狂写意,但不缺少柔情。他以抗疫为主题的新作,描绘抗疫工作者和逝者相背而行的悲壮画面。其中,一位护士肩头的婴儿与离世的母亲隔空相望,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无常。四年前初为人父的吕学晶,每每回看这幅画面,内心都会波澜涌动。

今年吕学晶刚刚踏入不惑之年,他时常觉得:自己已经走了许多年,但探索艺术的道路好像才刚刚开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类内心的世界并不像外貌一般明晰。正因如此,才产生挖掘的渴望。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总是充满未知和欣喜。

谈到未来,吕学晶只希望自己能够心无旁骛,专注艺术创作和教学。他的人生规划正如自己的作品一样,看似粗狂不拘一格的外表下,内心却纯净质朴,坚定不惑


【统筹】李培 杨逸

【记者】杨逸 实习生 刘嘉猷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逸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