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印记 | 水东街:繁华老街的前世今生

惠城发布
+ 订阅

水东街:繁华老街的前世今生

惠州依水而建、因水而美,“水”是惠州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因素之一,“一街挑两城”中的“水东街”承载着惠州人共同的城市记忆,见证了惠州古、近代商业兴起和多元的文化交融,几经沉浮,时至今日它依然延续着自明清以来的商业功能。更为吸引人的是,它承载的民国风貌骑楼商业街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每到圩日,周边乡民纷至沓来。一条街十条巷,骑楼下面,人声鼎沸。有杀猪宰羊卖肉的,有支起摊位卖布料的,有唱歌杂耍卖艺的。最热闹的要数日杂百货的,摊架相依,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洋蜡、佛花、供品,锅、碗、瓢、盆等日用之物,堆积满街,各处皆然。各种小吃,阿嬷叫、蛋散,冒着香气,飘满大街。

停泊在合江楼码头上的大帆船,已上了许多人。有担挑的、背包的、扛箱的,也有身着长衫、手摇印花大折扇的。一些精明的小贩,挎着竹篮,趁机在码头周围卖早点。茶叶蛋、鸡仔饼、糯米粽子,喷喷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颇为热闹。

水东街位于惠州桥东,东西走向,东接惠新西街,与水东南路互交,西接东新桥,全长730米,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据《惠州市城市建设志》记载:“1928年改建的水东街保留较为完整,建有划一的骑楼,使整街两边成两条长廊。骑楼上住人,下为人行道,雨天行人不忧雨。”当时,惠州的工商业都集中在水东街,水东街因此被称为“旺地”。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所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建筑类型和城镇形式。骑楼是欧陆风格与东南亚地域风格相结合的一种具有岭南特点的建筑形式,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同时是近代以来岭南地区主要存在的街道形式。

骑楼的建筑特点使得它很好的适应了岭南地区湿热多雨,季节性潮湿等的气候特征。在水东街,骑楼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楼顶、楼身、楼底。骑楼的楼顶形态各异,楼身的装饰也是各有不同,浮雕图案、阳台铸铁栏杆、也有窗洞形式等,墙体装饰面往往是不拘一格的,中西文化建筑的相融合,形成了岭南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

骑楼的第一层是自由漫步的长廊,其中的店铺相连在一起,这样的组合可谓是商业与住宅的完美结合,自由长廊既给人们在酷热的盛夏和多雨的季节有了驻足停留的空间,同时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如果只认为水东街是惠州仅存的骑楼街,那么真是低估了水东街在惠州历史上的地位。

惠州人说,“一街挑两城”,这个一街,就是水东街。在这条街上,店铺之多、商品品种之完善,简直囊括了所有生活生产之必需。从衣食住行到柴米油盐,从红白喜事到中外用品,这里都可以买到。

走不尽的骑楼长廊,看不尽的惠州风情。明清期间,桥东成为归善县中心,凭借三面环水的地理优势,成为惠州乃至东江中上游的交通枢纽,水东街成为东江流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民国后至解放前,随着东江水运交通的进一步发展,水东街商业发展达到鼎盛。抗战时期,惠州四次沦陷,惠州遭遇日寇铁蹄蹂躏,水东街遭遇灭顶之灾。日军多次炸毁和焚烧的店铺达200多间,但商民很快将其修复营业。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不顾全国人民反对而发动内战,导致国民经济崩溃,惠州许多工商业主纷纷将资本转移到香港等地,历尽300多年沧桑的水东街,又走向衰落,日趋萧条。

中国人爱用“七十二行”来形容各行各业,从明中期到解放前兴盛了400年的水东街,所诞生的商行,即便没有七十二行,也将近一半。

没有人能说得出,水东街哪家商行最早诞生。惠州民间有个说法,“先有世宝堂,后有水东街”,似乎描述了水东街曾经最富盛名的药行历史之悠久。

水东街的商业作用,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其兴盛时期可以说是惠州水路商贸繁荣的缩影,甚至到了上世纪80年代,水东街仍是惠城居民主要的商业购物场所。

几度兴衰沉浮,几许唏嘘感慨。伫立于古旧的骑楼前,感受着水东街的沧桑。走在水东街上,但见街区弄堂密如蛛网,临街商铺骑楼旧近颓垣。骑楼一楼多作店铺,内部大多被重新装修过。在时间的湮没中,昔日的风貌正经受现代生活的冲击,越来越难保留其古老韵味。偶尔有三三两两衣着时髦的行人走过来,倒也有一种历史与现实交替的感觉。

从繁华到衰落,从兴起到消失,水东街是惠州日新月异的见证。尽管不敌时代巨轮被城市的高楼大厦淘汰,不过在老惠州人的记忆中,水东街作为惠州水运繁茂时期的核心商圈、商家聚居点,云集各省商贾,昔日的繁荣昌盛不是耸立的高楼大厦能够替代的。随着惠城区打造国内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的不断推进,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再一次受到挑战,如何保护传统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平衡,是我们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来源:惠州电视台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