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荐1|黄涛:精到笔法锤炼细节,法无定法冲破藩篱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广东美术历来有着老一辈艺术家提携后辈,无私地“传帮带”、“甘作人梯”的优良传统,也正是这种薪火相传,令广东文化艺术的繁荣与辉煌历久不衰。第二届“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展览于7月17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南方日报特别在展览开幕前夕专访10位入选者,展现广东艺术薪火相传、中青年艺术家从艺修德的崭新风貌。

本届名家荐才行动邀请了李劲堃、林蓝、王永、方土、林永康、梁宇、黄启明、黎明、许鸿飞、王绍强等10位在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及综合画种等五大专业艺术门类的名家担任导师,每人实名推荐一位中青年艺术家参加此次展览。经过数月的酝酿选拔和学术推荐,黄涛、杜宁、陈川、罗玉鑫、杨得聆、邓春儒、喻涛、吕学晶、冯国豪、黄一山等10位入选者将闪亮登场。

推荐人

李劲堃(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推荐语

精致笔墨 理性思考

黄涛这代青年人对中国画的创作实践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在黄涛的作品中,能看到他重新审视传统中国画艺术,积极寻找适合当今审美需求的艺术样式,试图探索中国画在当下语境和审美下的发展方向,建立起更丰富的中国画语言世界

他以精致的笔墨,呈现理性的思考。通过对画面不同形式的组合和不同载体语言的探索,打破传统中国画表现当下语境的局限性,寻求一种新的绘画样式。在重新诠释的过程中,他并没有摒弃传统中国画的学科特点,但也不循规蹈矩挪用传统中的某种表现符号,而是不断去发掘各种有审美趣味的绘画痕迹,试图去打破习以为常的视觉方式和表达方式,更在乎整个画面的构成美感与表达语言痕迹美感之间的相融。

黄涛的这种出发,在艺术的探索实践中是一个很关键的过程,是他对艺术思考的体现,也是他理解身边世界所见所思独特的视角。因此这批青年画家,是继后岭南艺术现象后,涌现出的以解决新都市水墨形态的新艺术力量,其意义就在于探索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国画新思路。黄涛是当中的佼佼者。

黄涛

黄涛

谈成长

追求笔墨精到的精神表达

南方日报:您对中国画的学习,经历了怎样探求的路径?

黄涛:我大学进入广美国画系,开始系统专业的学习。在广美本科学习中,主要接受广美国画系教学体系中岭南画派思想,注重生活,还有它最重要的折衷思想——折中中西、融汇古今,其目的是改良中国画,形成一种新的绘画样式,这个思想对我启发很大。

研究生阶段,我真正确定要走国画这条路。我开始思考时代问题。因为时代不同,审美取向不一样,我一直在摸索,如何面对当下语境,形成跟时代相关的新的绘画样式。

我的学习一方面关注时代,了解其他学科样式,打开视野;二是绘画技法的训练,我很喜欢画面的厚重感;另外注重练习控制精致的笔法,追求精致的表达。

我喜欢极简主义,在画面构成中加入极简主义的构成方式,甚至打破一些合理性,比如山水画构图中有,近、中、远景的合理视觉流程。但有时我就打破它。在作品《拾忆•印象》系列里,虽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场面,但并不去追求空间上的合理安排,让空间结构虚拟化重设,尽量摆脱现实合理的空间关系,追求画面布局分割的合理性,平面里不同元素之间关系的层次安排,回归自我和绘画本身的美感和表现力。《拾忆·印象》 270cm×350cm 纸本水墨 2017年

《拾忆·印象》 270cm×350cm 纸本水墨 2017年

南方日报:中国传统笔墨的精到意味着什么,如何赋予其当代的思想和观念,成为自己的风格?

黄涛:绘画中的精致或者精到,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是表达上的严谨和高度,是“到位”,并不等同于精细。一幅好的作品是技和艺的完美统一,一幅粗糙的作品没有高度可言。

所以我追求精致的表达,其实是追求绘画上的一种高度。它并不是概念上的某一种模式,而会因具体表现载体不同,样式上有所不同。比如我的作品《忆-幡影》系列中,表现了很多人物叠加,需要对线条进行丰富叠加,有时需要一笔成形,简洁概括到位,这也是一种精致表达。

忆·幡影之一,180x150cm,中国画,2019年,黄涛

忆·幡影之一,180x150cm,中国画,2019年,黄涛

谈创作

探索有时代样式的国画

南方日报:作为一名出生于“80末”的年轻画家,跟前辈相比,您对中国画有哪些自己的思考和突破?

黄涛: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是面对的语境不一样。我们可能拥有一个更自由的创作环境,思维更宽,负担更少。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长大,年轻一代在很多方面都有突破常规的思维意识,特别在现今自媒体时代,面对巨大的信息量,每个人在各自领域不断嫁接,不局限于某一个主流方向,视野是开阔的,甚至模糊学科边界

视野更大了,但问题也是于此,如何去筛选问题,这背后考验的是对学科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南方日报:您的作品中常常试图打破合理的视觉表达方式,追求画面平衡。您寻求的是怎样的新绘画样式?

黄涛:我认为“新”是带引号的,这是一个总的取向,并不是刻意追求和别人不一样。准确说是在遵循学科的发展规律基础上,打破固有的样式,关注当下社会的新题材和新的绘画表现语言。

比如在写生系列中,我试图走进传统,但并不留恋传统绘画里的某种符号,而是去感悟传统水墨中笔墨的苍润、精微、流畅,试用最简单的水与墨来传达我对传统精神新的体会和感悟。

我会关注当下的时代审美趋势,思考把时代性的东西运用到绘画里。比如城市题材的画作,运用传统山水画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当然也能画出来。但我觉得已经不合适,尝试用新的语言来表现或是运用其他媒介。这个探索过程也是一种“新”,最终新的绘画语言嫁接到一起,画面也会是一种新的状态。

画画是理性控制感性。我的笔触很小,但画面内部蕴含理性的推敲过程。比如一张画需要几个元素,怎样搭配才好看,符合审美。寻求另一种绘画样式时,也是这样一笔一笔推敲。

都市律动,170x135cm,中国画,2019年,黄涛

都市律动,170x135cm,中国画,2019年,黄涛

南方日报:您如何理解岭南画学的精神,并在自己的理解中有所创新?

黄涛:岭南画派的思想,对我的艺术实践来说,其实是一个精神的指引,特别是它的折衷思想和时代性。在过去,他们试用西方绘画来改良中国画的样式,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语境,寻求那个时代的表现载体,最后形成具有时代性的新国画。

在我的艺术实践中也如此,寻找各种有趣味和美感的痕迹来丰富表现语言,这个过程中,不限于中国画,有可能是自然痕迹,设计中的构成美感等等,再结合当下生活中的题材,形成有时代性样式的国画。

侧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黄涛的画室在广州美院内的一栋楼里。这个30平米左右的房间布置非常简单,甚至有些空荡,两张木桌零散放着绘画工具,倒是墙上铺满画作。这些画作,大多放了一两年之久。黄涛仍时常观察、推敲,添一笔,或是重新组合。他说:“画好的作品不会马上拿出去,放一段时间,每天看,一旦看时间长了舒服了,说明它才合理。”

黄涛认为自己不属于“机灵的人”,而是“埋头苦做”类型的。“肯下苦功夫,又肯动脑筋”是师长对他的评价。

研究生毕业创作拿到的主题是景德镇做陶瓷的写生。他在图式里面运用了很多西方油画特点,前后死磕了一年多,每天反复推敲,最终作品《拾忆·印象》对他创作和工作方法都有很大启发。这组作品后来参加“青青之苗——青苗二期杰青班晋京创作汇报展”,让他获得更多师长的青睐。

“摸索”和“尝试”是黄涛讲述中的关键词。这位年轻的画家勤奋、踏实。认定了重要的事情,他一定会揪着不放,在能力范围做到最好。

对于未来,正值盛年的他不希望给自己设限。他关注当下,涉猎颇广,对空间设计、装置艺术等都有浓厚的兴趣。至少目前,他不希望定义自己为“中国画画家”,而是“艺术家”,他要在更广阔的艺术海洋汲取养分,不论是风俗、现实或是城市题材,寻找自己有辨识度的语言,再提纯而“为我所用”。

【统筹】李培 杨逸

【记者】徐子茗

【实习生】刘嘉猷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徐子茗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