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地处粤北高寒石灰岩山区,属喀斯特地貌,境内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部分是石头山和“石花地”,村庄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文化文艺活动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但自2018年8月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来,该镇以“邻里互助、地区互助”等为抓手,大力实践“人帮人、户帮户、邻帮邻、村帮村、区帮区”的模式,使这个较为偏僻边远的石灰岩山区生产生活面貌、群众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的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交出了一份份文明实践的优秀答卷。
一位教授推动一个镇
大桥镇中冲村支部书记朱志伟讲述,中冲村文明实践的最大成果就是成为了全国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培育了禾花鱼新品种——“石鲤”,推动了大桥镇禾花鱼产业的发展。在这些成果里,有一位教授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位教授就是珠江水产研究所黄樟翰。
朱志伟还介绍,黄樟翰教授为了大桥镇养殖好禾花鱼,五年来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使禾花鱼生产越来越好、越做越强,把禾花鱼做成了特色产业,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7月上旬,黄樟翰教授在中冲村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为了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做实做精做准,他千方百计写好乳源文明实践“地区互助”这篇大文章,为贫困山区特别是贫困农民多做些贡献。
据他回忆,为了推动禾花鱼的发展,在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从退休金中拿出一万元,扶持中冲村、核桃山村、塘峰岩村等村30多户贫困户养殖禾花鱼,每年在春节前送到贫困户手中;近三年来,他主动邀请水产方面的专家、教授前前后后10多次到大桥镇开展调研、培训,帮助中冲村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多次组织珠江水产企业,捐赠鱼苗送给贫困户或困难农户养殖;自己长期蹲守在大桥镇,为农民养殖禾花鱼提供全面的服务,他还讲了一件感人的事情:为了不给村委和农户增加伙食开支和减少麻烦,到村里或者农户家里调研时,自己买肉带菜去做客,真正做到帮民助民不扰民!
在黄樟翰教授以及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大桥镇禾花鱼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养殖面积约1.2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将近2000亩,稻鱼成为大桥镇的产业之一,带动了300多户贫困户共1182人脱贫致富。
一群带头人带动一个村
大桥镇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注重邻里互助,突出干部带群众、群众带群众、能人带穷人,形成了生产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精神上互相鼓励、思想上互相促进等等,使原来落后的村庄,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笔者在大桥镇的深源村、中冲村、柯树下村等村庄采访时,一个个文明实践的生动故事,深刻留在脑海里。中冲村委会主任朱志伟,十年如一日,帮助村民种菜、种稻、养殖禾花鱼,成立中冲村富民合作社,架起村民脱贫致富的桥梁。
中冲村地处石灰岩山区的大山之中,全村115户共750人,水田600亩。朱志伟感慨到,尽管贫困落后,但思路决定出路,新思想改变旧观念,新时代更换旧时代,新气象代替旧面貌。近三四年来,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好、利用好、发挥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如为了养好禾花鱼,增加农民的收入,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为提高水田的水量,帮助村民修筑田基,使水田不漏水,增加需水量,扩大禾花鱼的活动空间,起到一田两用、一水两灌,不增田便可增产增收的作用。目前,中冲村全村养殖禾花鱼550亩,产值200万元左右。养殖禾花鱼的农户都有比较高的收入。如贫困户朱南娣,每年养殖禾花鱼6亩,总收入2万多元;还有贫困户朱贱明,经过养殖禾花鱼每年都有1万多元的收入。由于收入的增多,在2019年退出了贫困,不再是贫困户!朱贱明深情讲道,朱志伟主任,一个人带动一个村养鱼,一条鱼又带活了一条村!另外,朱志伟主任还很有爱心,在年初疫情期间,捐赠近两吨大米,支援湖北武汉抗疫!
笔者在深源村采访时,深源村委会主任余前发介绍,在村里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的负责人叶稳青,对村民有深厚的情怀,十分乐意帮助村民。叶稳青告诉笔者,十分不愿意看到肥沃的土地长草丢荒闲置,流转了300多亩荒田,用于种植药材,既解决土地丢荒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更可创造经济效益,带动深源村一村的村民发展。
大桥岭下村创业青年许锦林,乐于助人、乐于解困、乐于化忧,长期为左邻右舍排忧解难,及时化解村民遇到的困难。如他在创业道路上,开辟了线上线下市场,线上搞电商,线下办农庄,实体农庄共有7家,电商平台一个,年总营业额800多万元。在经营过程中,对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给予特别的帮助,优先招用贫困劳动力,优先收购农产品,优先照顾单亲家庭……在他的帮助下,300多户农民告别贫穷落后,改善了生活条件,过上了好日子!在今年春节期间,农民黄茂华种植的灵芝、木耳、香菇等产品滞销困难,许锦林得知后利用电商帮他销售了近20万元的产品!
一支宣讲队守护一片山
“如今的大桥今非昔比,处处林茂草盛,生态优美,环境优越。昔日山火频发的现象没有了,有的是爱山爱林护林的好景象!”大桥镇镇委书记陈文忠喜悦地说道。
据介绍,大桥镇境内今天的青山绿树,结果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文明实践工作中,镇委、镇政府成立了“护林防火”志愿服务队,队员54人,这些队员不管春夏秋冬,分布在村口、路口、山口,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火墙”,为保护森林树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大桥镇岩口村护林防火队长蔡良天讲述,一年四季都在护林防火的路上,队员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走村进巷,用小喇叭循环播放防火标语、防火要点、防火条例等,并贴标语、拉横幅、做讲解,让护林防火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特别是每年的秋冬季节、春节前后以及清明期间,队员们严防死守。比如,村民在清明节拜山时,不准烧纸、不准燃烛、不准放炮竹等,三四年时间来,一直都坚持这样做。现在村民都用鲜花拜山,清明节拜山烧纸燃烛的风俗得到改变!
大桥镇歧石村村民李公财笑着说:经过文明实践,村民改变很大,思想观念得到根本的转变,从前村民防火意识差,随意烧田基、拜山随手放鞭炮,山火时有发生,村庄周围的几座山头烧得茅草不留,处处光秃秃的!现在不同了,村民之间相互提醒护林防火的重要性,近三年来,再也没有发生过火烧山的事情,村庄附近三四千亩的山地,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油茶树,成了一片茶林!
【全媒体记者】唐音
【通讯员】赖南坡 邹伟群 饶雯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