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围坪村:“甜蜜”事业开启群众致富新生活

南方+ 记者

仲夏时节,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围坪村大山青翠,夏花弄影。在一排排茂盛的杉树林间掩映着上百箱蜂箱,一群群蜜蜂在蜂箱周围愉快飞舞,这便是武江区百花糖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蜂区域。社长周德会依托江湾镇得天独厚的养殖蜜蜂条件,带动村民走上专业化、合作化、科学化养蜂致富之路,酿出村民的“甜蜜”新生活。

周德会定期查看蜜蜂情况。 陈励 摄

周德会定期查看蜜蜂情况。 陈励 摄

依托生态环境优势 选准产业发展方向

江湾镇是武江区最远的乡镇,全镇林地面积约2181.28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9.89%,空气中负氧离子平均浓度6585.8个/立方厘米,拥有“韶州氧吧”美誉。周德会是江湾镇围坪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受到家乡得天独厚生态优势的启发,2013年他决定投身养蜂行业,7年的坚持和热爱让他成为了镇上有名的养蜂大户。初见周德会,他正在林间例行检查蜂箱,只见他稳稳当当地掀开蜂箱盖,一打开箱门,蜜蜂便急匆匆、成群地飞出来,似乎迫不及待地要与青山中的花朵约会。

“咱们江湾山好水土好、花草树木多,所以这蜂蜜品质那肯定差不了!这几万亩青山就是蜜蜂的后花园,有山桂花、鸭脚木花、槐花、荆花……特别适合养殖我国独有的蜜蜂品种‘中华蜜蜂’。不同季节蜂蜜的味道都不同,现在采摘的夏蜜,花香味相对于其他蜜种会较为清淡可口。”周德会搬来了摇糖机,拿出长长的割蜜刀,将巢脾从基部开始切出,放入接蜂蜜的盆里,紧接着他把两块巢框放进摇糖机内,迅速手摇利用离心力将巢内蜂蜜甩出,再使用滤网进行过滤、装瓶包装,一罐原生态、无添加的夏蜜就这样收割采集完成了。

巢框内的中华蜜蜂。 陈励 摄

巢框内的中华蜜蜂。 陈励 摄

“我们的口号就是货真价实,假一赔十,咱们的蜂蜜不时销往珠三角、四川、重庆、上海等地,客户朋友们尝过都说好!”周德会高兴地说道。

和乡亲分享致富经 开创“甜蜜”新生活

起初,周德会对养蜂也不太熟练,曾经因为养殖过程中,蜜蜂跑了不少,导致损失严重。但这并没有让他打起“退堂鼓”,他四处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了解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因为蜂群中出现了新的蜂王,作为养蜂人需要时时掌握蜂群的生存动向,并及时采取措施调整。

江湾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 谢焘 摄

江湾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 谢焘 摄

“小小的蜜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像我养的中华蜜蜂,蜂体比较小巧,需要精细化管理,而且它们在不同季节对气候环境的要求也高,像夏天我们就得把蜂箱放置到树荫、草荫处,保持温度适宜。”周德会现在每隔三两天就要到各个蜂箱处检查蜜蜂状况,在经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养蜂经验。

上百箱蜂箱错落分布在杉树林间。 陈励 摄

上百箱蜂箱错落分布在杉树林间。 陈励 摄

蜂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疗保健功效,周德会的养蜂事业渐渐有了起色,怀着对江湾的感情,他将自己的致富经与乡亲们分享,带动村民和贫困户一起发展养蜂产业,他经常上门为乡亲们做技术指导,手把手传授养蜂技术,并自掏腰包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蜂技术,回来为父老乡亲免费培训,及时解决他们在养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江湾镇镇政府的帮助下,“武江区百花糖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在2017年成立了。

新鲜收割下的巢脾内蜂蜜饱满欲滴。陈励 摄

新鲜收割下的巢脾内蜂蜜饱满欲滴。陈励 摄

渐渐地,从最初只有7户农户愿意出资尝试到现在近20户农户积极参与,从150箱蜂起步发展到如今600箱蜂的规模,从大家分散养殖到共同加入专业合作社。收成好的时候,每百箱蜂大概能收2000斤蜜,按照市场价算下来农户们每年纯收入能有四五万元。“甜蜜事业”渐入佳境,中华蜜蜂养殖成为围坪村低收入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用割蜜刀收割蜂蜜。陈励 摄

用割蜜刀收割蜂蜜。陈励 摄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江湾镇围坪村青山绿水里的农民有了经济收益。“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蜂蜜的销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电商关注到我们,借助网络销售让更多的人尝到咱们江湾原生态的蜂蜜。”谈起未来的打算,周德会充满了信心,他规划了很多蓝图:希望能把养蜂技术传授给更多农户,搞深加工,形成产业链,发展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记者】范永敬

【通讯员】陈励

编辑 李江萍
校对 蓝淑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