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这是什么神仙纪录片?美哭了!

24楼影院
+ 订阅

近年来提起中国式审美,你会想到什么?

很多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一个词——土味。

不知不觉,中国式审美似乎跑偏了,一路歪向土味。

大街上,回响在耳边的是抖音上魔性十足的神曲;

城市里,也会不时地发现很多奇葩建筑。各类跨越时空,地点的建筑突兀地出现在了城市街头,存在感满满。

2012年1月11日,美国生活旅游网站评选出了全球最丑的十大建筑,位于中国沈阳的方圆大厦也不幸入围,位列第九。

荧屏上,很多影视剧自带阿宝色和辣眼睛的服化道,满满的全是土味审美。

很多人都有发自内心的疑问,中国式审美明明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怎么就成了土味审美呢?

是时候,把跑偏的审美拽回来了。

最近有一部纪录片上线,让人看后心生感叹。

终于等到一部纪录片,为中国式审美正名。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式审美!

就是这部——

《中国美》

《中国美》虽然讲述的是中国美学,幕后团队却来自世界各地,囊括了多国成员。

这部纪录片选取的人物很有代表性,包含了美学的各个领域的中国艺术家。

有“无用”品牌创始人马可、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美术指导叶锦添、昆曲演员张军、笙演奏家吴彤、太极传人叶泳湘,装置艺术家徐冰、电影摄影李屏宾、作家白先勇等。

纪录片上线不久,就在豆瓣上获得了9分的好评。

评论里,大家有一个共同感受:这部纪录片太美了,看得赏心悦目!终于感受到了真正的中国美。

真正的中国美,到底是什么呢?

01

视觉盛宴

美,是一种直观感受。美不美,一看就知道。

作为一部谈论美学的纪录片,《中国美》的颜值惊人。

从舞蹈、服饰、舞台艺术等各个领域中《中国美》记录下了那些惊艳的画面,献上了一场足够精彩的视觉盛宴。

看到精心制作的片头那一刻,已经一步踏入了那个浓郁中国风的世界。

空山新雨,苍茫飘渺的雾气笼罩在山林之中,小雨嘀嗒,不停滴落在翠绿的叶片上,打湿栏杆。

毛笔蘸墨,挥毫疾书,笔墨流动于方寸之间,令你感受挥笔疾书的畅快感。

光影变动的舞台之上,舞者舒展着身躯,跳出力量感与美感并存的舞蹈。

迎着晨初升起的太阳,太极传人叶泳湘和着身旁起起伏伏的云海,开始了今天的太极拳修炼。

在纪录片的正片中,制作团队深入到了各位艺术家工作的场所实地拍摄,从艺术家的视角体验创作过程。

跟随镜头,就能感受创作的美感。

《中国美》第一集中,有一个片段讲述了林怀民带领云门舞集的舞者们排演《稻禾》的过程。

云门舞集的舞者们为《稻禾》的首演选择了一个天然的舞台,将舞台从封闭的室内搬到了真正的田间地头。

在池上云雾缭绕的群山和成片的稻禾中,舞者们在田间起舞。

山间有风,麦浪滚滚,他们摆动的舞蹈呼应着乡野田间农民辛勤的劳作,充满着农民在田间地头耕作时挥洒汗水时生机勃勃的力量感。

这是池上人世世代代耕作和生活的田地,他们的舞蹈与这片土地悄然融合,就像对这片土地和辛勤耕作的人民献上了力与美的赞颂。

第二集中,镜头展示了徐冰的作品《天书》。

整整一间房内,陈放了一个文字的世界。徐冰创造出来的4000多个字被雕版印刷成了线装书,几十米的长卷铺成开来,满眼看来全是震撼。

《中国美》第三集中,有一段展现笙演奏家吴彤和印度音乐家合作演奏时的场景。

镜头来回在两位演奏者之间切换,一个吹笙,一个拍鼓。

他们忽而双眼紧闭,陶醉于音乐之中,忽而为了双方精彩的音乐碰撞面露微笑。拍击的鼓与按动的笙相呼应,就是音乐中最令人沉醉的时刻。

深入现场,从艺术家的工作状态中亲身体验美带给你的震撼感。

看这部纪录片,就是一次大饱眼福。

诗意的中国文化,就这样缓缓在眼前展开。

02

匠人精神

美,是一件不停追求极致的事。

追求完美的人,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他们的日常,时常要与孤寂和枯燥的重复相伴。

创造美的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在秋山利辉所写的书里,坚守信念与立足本行业追求完美的心被称之为“匠人精神”。《中国美》这部纪录片里,就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最为真实地展现出了艺术家突破自我的匠人精神。

林怀民在工作的时候,就是最严格的人。

云门舞集的舞者谈起对林怀民的印象时,都会把他看成是一个工作和生活上不同状态的人。团里的一个女舞者用了一个比喻,有点像严父慈母在同一个身体里面。

在舞蹈上,他总是不留情面地展现出严厉的一面,然后在生活里,又变成了大家熟悉的那个慈爱温柔的人。

叶锦添在谈起自己的艺术追求时,总会一直往前看,不会留恋过去。

他不害怕自己的作品陷入争议,只会担心没有新的突破。

他说:“每个人都是发疯的,都希望可以碰出一种新的东西。”

对于徐冰来说,作品的事小到“两公分”都需要细心的思索。

第二集开头,记录下了徐冰布展时的一个场景。

他和团队提要求,刚刚布置好的展品要进行调整,要下降两公分。

两公分的差距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他也笑着说,对效果影响不大,这一点点可能一般人还看不到,或者也感觉不到什么区别。

但在他的眼里,哪怕没人注意,也需要认真的对待。

马可在创作的时候,会避免一切干扰。

每当开始做衣服的时候,她会屏蔽所有可能的干扰,拔掉电话线,锁上门,把所有的人都挡在自己的门外。

她说:“只要不是着火了,就不要敲我的门。”

对于作品的极致追求,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中。

在专业上努力到极致,才能诞生出美。

03

精神内核

没有根基的艺术,是一片浮萍。没有内涵的美,是浅薄的。

能让人念念不忘的是,是美丽事物里蕴含的精神内核。

《中国美》不仅展现美,还是中国美学的一次“寻根之旅”。众多艺术家的作品都有着同一种精神内核,那就是古老的东方哲学。

这部纪录片按照中国美学的传统划分了六个篇章主题,分别是“天工”、“虚实”、“识途”、“梦回”、“东西”、“弘传”等主题词,围绕这些关键词来探讨中国美学的精神内核。

第一集“天工”里,马可把自己的美学观念概括成“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在她看来,美不需要过多工艺的修饰,它不是来自于机械批量的复制生产。质朴的自然就是最完美的装饰,简洁朴素的东西就是最美的。

第二集“虚实”里,叶锦添创作《空穴来风》的时候曾和国际团队的成员发生过一次有趣的讨论。

对于作品里出现的“龙”,他和国际团队有不一样的理解。

排演之后,他说要调整龙的毛发材质,“神龙见首不见尾”,不应该是实的。

来自国际团队的成员显得有些迷茫,回答“不太清楚”。

他进一步解释,龙应该更像烟,是虚一点的。

就像中国古代哲学里的“虚实”论一样,中国人是一百个人画山,一百个山都不一样。他们画的是自己心目中的那座山。

他们的作品扎根于中华大地,藏着的是古老的中国智慧。

除了尽情地展现中国美,这部纪录片也留下了对于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些思考和疑问。

例如,艺术家的温饱问题。林怀民提到舞蹈曾被认为是“乞丐的行业”,有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也许还在徘徊于面包与理想之间,苦苦挣扎。

例如,工业化的社会也在破坏着美学的传承与发展。叶锦添提到,现代社会的确正在丢失古老的中国哲学,丧失了部分美感。

这种纯粹的,诗意的中国美又将如何在这个高度工业化,全球化的世界中继续发扬传承下去呢?

纪录片中也许没有明确的答案。

但追寻中国美的人,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他们希望着,也确信着:走向国际,走向未来的一定是中国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