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博上新!看雷峰塔今生前世与吴越国佛教艺术
7月10日,深圳博物馆联合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湖州市博物馆举办的“东南多胜事——雷峰塔与吴越国佛教艺术展”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10月11日。
展览分“千年胜景——雷峰塔的前世今生”“唐风宋韵——吴越国的佛教艺术”2个单元,通过展出阿育王塔、佛菩萨造像、铜镜、经卷及经函等78件组精品文物,展示吴越国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本次展览也是深圳博物馆庆祝特区40周年的重要献礼之一,也是深博“中国佛教艺术”特展系列的又一重要项目。
深博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该展览有利于梳理佛教艺术的唐宋转型及其中国化的历程与特点,也将有助于从东南文化发展视角理解中国文明的发展脉络。
青白玉童子雕像
千年胜景——雷峰塔的前世今生
雷峰塔初名皇妃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之雷峰上,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养“佛螺髻发”舍利而建,始于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前后,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建成。
雷峰塔落成之时,吴越国王钱俶亲自为《华严经》刻经撰写并书跋文。据此可知,雷峰塔为钱俶供奉“佛螺髻发”而建,977 年建成后始名“皇妃塔”。此碑也是钱俶的书法真迹。
钱俶《华严经跋》残碑的出土澄清了聚讼已久的雷峰塔初名,是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之一。钱俶将新塔命名为“皇妃塔”,是为了缅怀亡妻孙太真及感恩宋朝皇帝的封妃、谥妃之典。
玉雕观音菩萨坐像
在第一单元,展出了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青白玉童子雕像。童子为单体圆雕,身着广袖宽衣,腰间系带,立于祥云之上,祥云局部透雕,云下有榫,竖插于“九山八海”题材的方形底座上。有学者将其称为善财童子,此说尚待考证。
也展出了目前所见最早的玉质佛菩萨像——玉雕观音菩萨坐像。玉观音以羊脂白玉雕琢而成,双面刻花,面部、服饰、莲花座等细部特征均为阴刻。
唐风宋韵——吴越国的佛教艺术
吴越国推崇“禅净融合”的佛教修行思想,钱俶曾亲自为弘扬禅净思想的永明延寿《宗镜录》制文作序。吴越国造像也以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两胁侍即“西方三圣”像最为流行,观音、地藏与罗汉等造像尤具地域特色,艺术上则从汉地传统与思想上寻求创新,融合了南朝隋唐的佛像风格,十世纪中期逐渐形成了独具东南典雅气韵的艺术风貌,具有南方含蓄清秀之美,中国化佛教艺术愈加成熟。
鎏金镂花银包边楠木
在第二部分,展出的鎏金镂花银包边楠木经箱的精致令人惊叹。此楠木经箱置于石函内。箱底垫有丝织物,楠木质胎上髤透明单漆,盝顶各部边缘和接缝处皆镶嵌包银质鎏金花边,工艺极为精细。经箱大体完整,镂金工艺精妙,箱上记载制作艺人姓氏更属可贵。经箱内原置佛经即法舍利已朽。经箱须弥座边沿横凿小字一行 :“建隆二年男弟子孙仁朗镂,愿生安乐国为僧”。
吴越国处于中国古代唐宋变革的关键历史时期,佛教宗派与造像艺术也处在中国化的转型阶段。经历晚唐武宗灭佛与藩镇割据、黄巢之乱的多重打击,南北佛教已极尽衰微,而吴越国诸王立足东南文化传统,崇奉佛教,广建寺塔,开龛造像,刻经造幢,搜求佛籍,“佛僧之胜,盖甲天下”,尤其是钱俶造八万四千金涂塔与刻经的举措影响深远。
吴越国佛教思想与艺术均得到全新的开创与发展,形成了与东南文化相融合的艺术风格,雕版印刷技术也在大量刻印佛经的基础上兴盛;同时,与日本、高丽的文化交流与海外贸易促进了东亚佛教的发展。此外,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的越窑青瓷与东南茶文化也在吴越国达到了新的高峰。
【记者】郭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