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进入高考语文题,背后是这位广东作家的作品

南方+ 记者

在今年全国Ⅲ卷高考语文题中,《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被选为实用类阅读材料。

得知消息后,《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熊育群表示“非常意外”,看到考卷后,方才理解出题人选择这篇材料的巧妙用意。

据悉,《钟南山:苍生在上》是广东作家熊育群近期出版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以15万字的体量,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新冠疫情中的果敢与担当,以及许多中国人的战疫经历。

该作品于5月在《收获》长篇专号2020年春卷上首发,6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熊育群透露,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这部作品又经过几番修订,“最终出版的版本跟首次发表的版本有所不同。

作品首发后,熊育群与《收获》杂志副主编、作品责编钟红明展开对谈。对谈中,两人就写作缘由、写作历程、作品架构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本次全国Ⅲ卷选取的便是这次对谈内容。

 “对话可以直接体现作品的亮点、作家的思考,帮助读者迅速抓住这本书的重点与特色。”熊育群说,直接引用原文片段,很难体现作品全貌,而对谈形式可以通过一篇文章介绍一本书,再从该书主题引申到一个社会事件,充分体现了高考试卷对现实的关注。

这篇对谈中,熊育群谈及了他对真实与虚构的把握与取舍。

“学生作文大多取材于生活,也就涉及对生活的了解、观察、想象,究竟要如何把握虚构的写作技巧呢?”熊育群认为,现实与想象看似矛盾,但在文学创作中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他希望可以通过这场对谈,用自己的亲身体会为学子作出回答。

近日,已有多本记录钟南山抗击疫情的作品面世,在与现实近乎“零距离”的同题作文中,作家的创作经验如何给学子以启发?熊育群认为,每个人笔下的钟南山,就是各人心中的钟南山,跟创作者本身的见识胸怀、格局密切相关。

“艺术作品折射的是作家心中的那个人物,更符合艺术规律,其中有着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熊育群指出,要写出优秀的作文,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认知、观察世界的思考能力与文化艺术素养。

在这部分阅读题中,出题人还设置了让学生分析钟红明“如何在对谈中将话题引向深入”的问题,占有6分比重。对此,熊育群认为这种设问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揣摩访谈的技巧,“非常实用。”

熊育群更希望的,是作品所刻画的钟南山的情感与精神,可以对这一辈的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在某种意义上,高考是‘指挥棒’,起到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的作用。”熊育群认为,钟南山对于科学、事业、国家的献身精神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值得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学子学习的珍贵品质。

《钟南山:苍生在上》共分为六个篇章,除了在前半部分重点叙述钟南山抗击新冠疫情和“非典”的事迹,还在后半部分记录了钟南山的成长环境、求学之路、爱情婚姻、事业追求,从多个维度塑造了钟南山在平凡中铸就伟大的人物形象。

熊育群寄语道,同学们可以从钟南山院士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无论以后学什么专业,同学们都不妨培养一些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做一个精神富足、思考深入、全面发展的人。

【记者】黄楚旋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黄堃媛
校对 李冠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