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爱兰|作文应试技巧就是个顺带的东西

南方+文创频道 2020-07-09 20:33

她是当年的天才小孩、今日的知名作家蒋方舟的妈妈。她也曾是一位语文老师,有三十年一线教学经验,课余亦在摸索面向中小学生的作文实验。她还是一位写作者,出版有小说《永不原谅》,散文集《数字美人》、《蒋方舟的作文革命》,获得过“榕树下”网络原创文学奖小说类一等奖。

三重身份集于一身,教孩子写作文这件事,少有人比尚爱兰更适合来谈论。

她将自己的教学笔记整理成书,书名就叫《作文课》,她自言,作文虽然没有什么公式定理,但初涉写作的孩子与著作等身的作家之间,必定是有一条通道,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相通的。

当然,大多数人学习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成为作家,仅仅是掌握一种表达自我的工具,或是在考场桎梏与自由灵魂之间找到微妙平衡。大环境的问题或许无解,对个体而言的最优解,是洞悉游戏规则,却不至于被其捆绑和教化。

自述|尚爱兰


课程标准很美好,然而我们没遵守和执行

最近,小学生作文课后跳楼事件引发了社会热议。许多人说,我们的作文评判标准有很大问题,与真正意义上好文字的定义愈发背离。

这里,我想要厘清两个概念: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与老师在现实中的执行。

我自己当老师的时候,每个暑假都要在家学习课程标准。作为职业教育者,老师是不可以有个人标准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老师一套标准,老师可能会将个人旨趣强加给学生,学生可能会据此讨好老师,在作文这门本身就主观性较强的科目上,恐怕更是会乱上加乱。

课程标准本身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东西,它要求:鼓励学生观察社会,表达自我。鼓励有创造性的表达。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点滴进步。老师需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语句。非明显错误如若一定要改,应尊重学生意愿。鼓励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

哪一条拎出来看都没毛病。而对照那位不幸离世的孩子的作文,全盘否定她的教师,遵循课程标准了吗?哪怕只做到一条,孩子也不会走极端了吧?

“负情绪”不是“负能量”

现在很多老师天天拿着“正能量”来指导学生,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伤心、委屈、难过、愤怒、嫉妒,这些所谓的“负情绪”,都是写作的驱动力。人在这类情绪下更能写出动人的作品。所谓“愤怒出诗人”,这是几千年文学史证明了的。既然如此,我们凭什么限定孩子只能带着“正情绪”写“一件快乐的事”?

而且,“负情绪”并不意味着“负能量”。看到社会不公、破坏环境、伤害动物,我愤怒,这是正义感,是“正能量”。课程标准里,并没有“正能量”的提法,到底什么是“正能量”,老师不能自己定标准,自己给这个标准下定义。

作文要纳入公众评价

如果作文的批改权完全掌握在一个老师手里,对其批改的尺度和水平不加监管,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小则全班、大一点全年级,甚至公开发表、上传网络,公众的评价和一言堂的结论也许会截然相反。

课程标准一定是不赞成老师对作文大删大改的。所谓“鼓励学生点滴进步”,潜台词就是多挑写得好的地方说一说,不好又不存在明显错误的地方可忽略。

可是,现实中为什么许多老师会要求学生反复修改作文,直到满意为止呢?我觉得可能是语文老师们都非常非常忙,他们未必有很多精力来研究怎么教作文,循着思维惯性就用了与教基础知识同样的方法。这个字写错了,那你写十遍。作文写得不好,那你改十遍。

可是,作文是有一定创造性的,法门不在于重复练习。况且好文章也不是改出来的,一部烂片怎么也改不成奥斯卡获奖电影。老师应该让学生去开拓新题材,而不是修改一个烂东西。以扼杀孩子的写作热情和表达欲为代价的方法,一定不是好方法。

所谓的作文套路,是由最优秀的学生发明的

中国的作文评价体系一直没怎么变,比较偏文学性。这与西方注重应用类文体的教育方式很不一样。他们各门科目都有写作要求,查资料写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新闻报道、小剧本、演讲词……而且平时就在持续提交,不存在单凭一篇考场作文衡量所有的情况。

新教材改革虽然增补了很多应用文,但到了大型考试,还是一文定乾坤。这种格局造就了考场作文这么一个特殊物种。比如,高考作文就什么文体也不是。事例新颖,来一点,思想深度,来一点,描述细致,情感抒发,每样都来一点,为的是展示你方方面面的能力。若是拿去发表,恐怕没有编辑肯看,意义也就仅限于考试吧。但是几十年下来,这么多学生、老师和体制碰撞磨合,就形成了这么一个“四不像”。它不合理,但是你扳不动,而且越来越牢固。作为学生,只能在框架内玩游戏。作为老师,希望尽量不要去磨灭孩子的初心。

有些家长看小孩作文写不好,病急乱投医,有的作文班,上来就教一些套路,几大模式、几大模板等等,我真的觉得不值得。因为那些什么都不是。所谓的套路,不是老师总结出来的,而是由那些最优秀的学生发明的。他们玩着玩着就意识到,如果大家都一样那我肯定得不到高分,必须得搞出点新花样。一旦成功,老师一总结,就够吃三年。三年之后不灵了,又有新的聪明孩子出现了。

我教孩子写作文,就按照好文章的标准去教。他们的人生道路非常长,七岁开始掌握书写能力,十三四岁开始有哲学思考,必然要经历思索人的一生要怎么度过、社会为什么是这样、宇宙为什么是那样的过程,写作可以帮助他们梳理和记录这一向内向外寻找的过程,错过了这些才是最可惜的。一个受过良好语言训练的孩子,应试技巧就是个顺带的东西,而且可以在框架内有所创造。你要让自己的孩子有机会去做那个把握主动权的小孩,而不是吃别人剩下的。

最理想的作文本,是空白手账

我一直有一个理想,希望我们的作文本能改头换面。不要老是光秃秃的空白格子,学生看到就害怕,一点填满它的欲望都没有。也不要作文一个本子,日记又一个。有些老师连日记都要命题,也要写美景,好词好句,令孩子们非常痛苦,自我表达的渠道都被堵住了。

就给漂亮的手账本,可以吗?或者必写篇目写在格子里,其他自由手账。能写多就写多,不能写多就画。不要规定死一个星期写一篇,也不要按顺序。你可以在学期中间检查一下进度,到学期末形成一本图文书。有目录,有插图。老师可以写腰封推荐语,后面请同学来写评论。我在自己的作文课上实验过,那么惧怕作文的孩子,不到半年就写出了一本自己的书啊!谁说孩子们不爱表达的?自我表达是人的本能需求。

这种形式不是我关起门来瞎想的,国外有学校在用。写得好的书,学校可以展览,甚至收藏,还能送出去评奖。收藏和获奖的证书,可以作为升学参考,这比在外面参加乱七八糟的作文比赛靠谱多了,老师的负担也减轻了。

国内也有很多这样的创新实践,比如让孩子自己写绘本故事,组织评奖,或者学生整理打印自己的作文集……但是因为没有纳入整个课程和评价体系,有时会演变成另一种形式化的负担:孩子课业压力不减没有多余的精力,又必须要交,只能家长挖空心思顶上。

尚爱兰的作文锦囊

如果看图写话是必须的,请挑选优质的图画。如果看图写话是必须的,请挑选优质的图画。

当代小学生的作文初体验,几乎都是看图写话。成年人一厢情愿地认为,这种形式最简单,最照顾不会写字的小孩。但其实,对着一幅邮票大小,无声,信息量极少,还要有“教育意义”的黑白简笔画写作文,是很难的。

如果一定要写,至少对着“好”的图画来写。可以从优秀儿童绘本里挑选,也可以考虑图片审美突出的杂志比如《纽约客》的封面或插画,或是传统经典如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

最有效的看图写话是看动画。

好的文字要求“有声有色”和“画面感”。与图片相比,我更赞成用动画来帮助孩子书写,比如迪士尼动画电影片段、奥斯卡优秀动画短片。优秀动画的基础是文字脚本,请孩子们练习用文字还原画面,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而且,几乎没有孩子会抗拒,反之热情高涨,顺带能建立一种重要的能力:控制叙事节奏。体现在技法上是分段。场景转换,就是该分段了。理解了这个,会为后面文章写长、写丰富留下空间。

把“我们”换成“我”。

集体人称“我们”,以及调门比较高的宏大叙事,就像合唱团里单个人的声音都是被淹没的一样,很难与众不同。要区别于他人,就要摒弃“我们”,换成“我”。个体经验,个人的观察、情绪和看法,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有效。如果有独特的经历,就是最好的题材。老老实实叙述这个经历,就是最好的文笔。

不要紧盯着孩子写。

孩子铺开本子开始写作文,最害怕旁边有人虎视眈眈。所以家长或老师不要一字一句盯着看,不妨走开一些,确认他在写,但看不到具体内容。如果他求助,可以随时提供帮助。

能够一口气写完全篇的孩子不多,大多是写完一大段后开始发呆:下一段写什么?这时我会走过去,在他不反对的前提下扫一眼前文,提出几个后续的方案供他选择。直到全文写完,我才会细看,往往会有惊喜。在我的实验里这样效率最高,绝大部分小学生作文,都可以在五十分钟内完成。

不要排斥记流水账。

虽然很多小孩并不懂得“流水账”是个什么账,但都知道不是个好东西,因为作文曾经得到过这样的评语。可是,真实而琐碎的记录,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一位山区农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用小学生作文本记了二十五年的家庭流水账,背后是巨大的社会变迁,成为了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犹太女孩的《安妮日记》,一定程度上也是她和同伴在密室躲避搜捕的生活“流水账”。

对流水账的严加打击和贬斥,导致现在的作文有种糟糕的倾向:放弃记录生活,放弃平易的语言,转而去堆砌美词妙句,或是发一些莫名的议论。与之相比,我宁愿孩子写的是一篇啰嗦的流水账。

首先,我们一定不要嫌弃学生写得太长,不要在什么都没有教给他之前先让他畏惧字数。一篇详尽的长文,胜过二十篇零散粗略的短文。一个人在学会畅快表达之前,谈什么技巧都是白费的。更何况,没有哪个孩子写的完全是流水账的。只要是生活中的人和事,写着写着就会忍不住发一些议论,表达一些看法。多多鼓励这些,逐渐就会脱离流水账了。

不要过度修改。

很多人笃信“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我觉得有两个前提:第一,本身是个好文章,有改的价值;第二,作者有修改的意愿,有认可的方案。

我一般会在学生积累了七八篇作文之后,与之一起挑出几篇,让他们“有时间”修改。比如,考试或是在课堂规定的四十分钟内需当场提交的急就章,就很适合改平时的习作。很多考场高分作文,都是平时习作的“升级版”。再如,投稿或参赛前,需要对已有文章精致打磨。甚至平时写作文一时想不到题目,或是半年一年后有了新的素材,都可以拿旧作来修改。作家也常常在多年之后修改自己的文章,短篇变长篇,日记变小说,不奇怪。

如果一篇作文彻底写坏,无可救药了怎么办?那就算了,这最不要紧。换个题目写,兴许就好了。

阅读,阅读,阅读。

△ 青年作家蒋方舟。资料图片△ 青年作家蒋方舟。资料图片

蒋方舟的经历和其他孩子是不太一样的。她在十二岁就走上了职业作家的路,很多方法是她自己领悟的,不是我能教的。回过头来看,我做的绝对正确的事,就是创造条件并鼓励她广泛阅读。

阅读构建了一个人进入主流社会必备的知识框架。所谓写作素材,阅历思想、直接生活经验不够的话,更是要靠阅读。我遇到的写作文最困难的孩子,教科书之外是不读任何书的。而作文好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是有一定阅读量的。许多家长问我该怎么指导孩子写作文,我觉得如果家长不懂写作的话就不要胡乱指导,多给孩子买书,买好书,足够了。大量的高质量的输入,一定会有表达的欲望,一定会有输出。

【来源】289号 

【作者】 严晓霖


编辑 郑炤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