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惠州八维村脱贫启示录:从“心”出发,点燃村民致富梦

南方+ 记者

6月的惠州惠东八维村阴雨绵绵。每逢雨后,驻村第一书记廖志达都要赶去中药材种植基地查看情况,“注意排水,不要让雨水会把作物淹死。”去年,八维村民开始尝试种植中草药作物,30%-40%的亩收益率让大家尝到了甜头,种植积极性高涨,也让大家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惠州八维村脱贫启示录:从“心”出发,点燃村民致富梦

倒回到几年前,八维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坐守空山,毫无生气。幅员28平方公里、拥有14个自然村小组、在册登记村民3484人,八维村是惠州市惠东县多祝镇数一数二的“大村”。不过,由于地理偏远,缺少经济支柱产业,三分之二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空心化严重,被列入省级贫困村。

经过几年扶贫工作,八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底,全部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以及“八有”要求,100%达到脱贫标准。在八维村的脱贫路上,“扶贫先扶志”“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是推动各项扶贫工作落实、落地、落细的核心思路;在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过程中,串起了一个个朴素而又平凡的励志故事。

“心灵捕手”重燃村民生活希望

对于八维村而言,引导贫困户走上致富路的关键在于扶志,这一点,80后的廖志达看的很清楚。驻村扶贫4年来,他电脑里储存的扶贫相关文件达到了15G,工作笔记写满了5本。

至今,他的笔记上还记录着这样一段话:她真正的安身之所不在房子,而是在心理。

这句话的背后故事来自廖志达的扶贫对象——许彩英,她是八维村的贫困户之一,几年前带着孩子改嫁到村中。不幸的是,丈夫因病去世,只剩仅2岁的女儿和5岁儿子相依为命。更加令她煎熬的是,公公家传统的农村观念让她的生活度日如年,不但与外界沟通交流出现障碍,还一度萌生轻生念头。

廖志达还清楚记得上门走访许彩英的情景。在破旧的砖瓦房中,许彩英领着5岁的孩子做日常家务,脸色黯淡无光,2岁的孩子则被紧紧绑在窗户上防止乱跑受伤。这样的场景让廖志达内心很难受,他建议许彩英先落实住房改造问题,带着孩子搬进新房,再做新生活的考虑。

然而,几番沟通后,许彩英竟毫不领情,对生活的态度尽是阴郁和悲观。“给贫困户硬生生地套政策没有用。”廖志达发现,对许彩英的帮扶关键在于内心。这之后,他不再和许彩英摆政策、讲道理,而是亲切的与她谈心聊天,还请来专业心理辅导专家帮她排解内心难题。慢慢地,许彩英的状况得到缓解,脸上有了微笑,并接受搬家的建议,住进新房,重新燃起生活的斗志。

如今,许彩英精神面貌已焕然一新,再次来到她的家中,她总会放下手中的活儿,满脸的笑容的迎接,“达书记,你过来啦!”她平时耕地种菜,周末有空做点零工帮补家用,屋子被收拾得干净整洁,两个孩子认真读书作业,墙上则贴满了奖状,生活简单朴素,但许彩英的内心却充满了幸福与快乐。

许彩英是八维村“治心”扶贫工作的一个典型,这样的故事在还有很多。

“八维村的扶贫户因病致贫的占三成,精神残疾贫困户更是高达一半以上。”为了更好地扶志,廖志达在村委会二楼专门为困难群众开辟一个小隔间,设置心灵驿站,并与惠州市心理健康文化协会建立联系,为贫困户提供“一对一”的心理疏导服务。去年,在“六一”儿童节期间,他还在村里组织快乐童心团体活动,希望家长重视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抛弃抱残守缺观念,补足精神之‘钙’,才能长久治愈主动脱贫的‘软骨病’。”廖志达说。

贫困户变身致富达人

在“扶贫先扶志”的观念引导下,八维村的扶贫攻坚工作过程中,涌现出很多“贫困户变身致富达人”的励志故事。

天蒙蒙亮,八维村村民张志球就来到自家酿酒坊开始一天的劳作。蒸米、放凉、加入酒饼拌匀,最后放入酒坛发酵。经过一个清晨的忙碌,酒坊内、临近的乡道上都弥漫着浓郁的酒香。

酿酒达人张志球

酿酒达人张志球

酒香不怕巷子深,张志球的米酒清香、浓烈,被十里八乡的饭店争先订购。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早在2016年,他还是村里的精准扶贫对象。一直以来,50多岁的张志球一家有六口人需要养活,生活的重担让他喘不过气,他想要发展酿酒生意改变贫穷现状,却苦于手里没有资金。

了解到张志球的想法,廖志达对他给予了全面支持,在与帮扶单位协商后,先后帮助张志球赴深圳学习酿酒技术,并给予资金支持他购买器材、建立酒坊。如今,张志球的酒坊已经开了三年,“我现在正在试种金樱子,准备研制泡酒技术,继续把生意做大做强。”2019年底,张志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在八维村,同样自力更生的脱贫案例还有村民达世斌。此前,达世斌在广州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贴补着家里患有残疾的老婆和正在上学的孩子。然而,一场车祸从天而降,达世斌身上多处骨折,治愈后也患上残疾,平时走路一瘸一拐。无可奈何下,他返回了八维村,但日积月累的医药费如擂台高柱,家里生活每况愈下。

2016年,达世斌一家被识别为精准扶贫对象。不过,公婆俩身残志不残,在廖志达和村委干部的悉心帮助下,很快便在村里发展起鸡鹅养殖事业。几年过去,竟成为远近知名的有机鸡鹅供应大户,每月流水以万计。2019年,达世斌达到了脱贫标准,正式脱贫摘帽,但来自扶贫干部的关心和帮扶却一直伴随左右。

今年初,受到疫情影响,村镇周边的饭店关门,鸡鹅订单全被取消了,3000多只成熟鸡鹅滞销,达世斌每天还要倒贴近千元养殖成本,差点让家里几年的积累全部付诸东流。

养殖达人达世斌,2019年底脱贫

养殖达人达世斌,2019年底脱贫

得知情况后,廖志达主动帮忙找销路,通过网络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大量购买,并担任起“送货员”往返城区和乡村,暂时解决了鸡鹅销售的燃眉之急。随后,针对达世斌下一轮养殖的资金需求,廖志达又找来当地农商银行快速办理了10万元的金融贷款,这笔“救命钱”如雪中送炭。

“急人之所急,需人之所需,只有在一点一滴中帮助他们,增强依靠自身发展实现脱贫的信心,才能真正激活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这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廖志达说。

以特色产业探索“造血”扶贫

经过四年帮扶,八维村的贫困户渐渐转变了态度,“要真正提高扶贫的质量,擦亮扶贫成色,还是要产业方面深入挖掘。”近年来,在廖志达和村委会先后引进了120亩的柠檬种植园、500亩的柑橘种植基地和200多亩的生态种植园,以特色化的水果种植开启了乡村产业兴旺之路。

去年底,村里在三年前引进的柑橘种植基地迎来了大丰收,几十名当地贫困村民被聘请过来参与采摘和分拣工作,一筐筐金黄色的沃柑,凝结了村民们的汗水,像极了致富奔康的“金果果”。

基地出产的沃柑是近几年炙手可热的新品种,其皮薄个大、果肉饱满、甜蜜多汁的特点,立即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订购,也让八维村的村民有了稳定工作的新平台,许多村民被吸引回乡工作。

村民刘文均便是其中之一。此前,他在东莞打工,往来家乡很不方便,常常考虑是否返乡,但却愁于村里没有合适的又稳定的工作。如今,柑橘基地的规模化运作,给了他新的机会,“在家门口工作,既稳定又可以照顾家庭,一举两得。”刘文均说。

“目前,柑橘种植基地所有劳动力全部来自本村村民,其中包括30多名贫困户。”廖志达帮村民算了一笔账,以150元/天的日常管理工资,加上摘果一天两三百块钱的包工价格,“在基地工作,村民不用出远门,一年到头都能有三万块钱的务工收入。”

为了进一步扩大产业扶贫带动力和造血功能,八维村还启动了更具发展潜力的中草药种植产业扶贫项目。

“大健康是未来社会关注的核心,种植优质的中草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今年,廖志达与引进的中草药种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将种植品种改为一年收两季的金钱草,亩产效益更高,农户不用担心种苗、农资和技术,按照公司要求种植,通过劳动输出和土地流转,可坐收销售分红和土地租金“双份钱”。

柑橘收获了,中草药又种下了,村民们干劲越来越足。“只有突破传统种植,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种养经济,才能打造出具有长久造血功能的农村经济。”廖志达说。

【记者】乌天宇

【摄影】梁维春


编辑 南小惠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