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东|“灵巧逼真”——沙头角鱼灯舞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 订阅

灯舞古已有之,清代就有以灯为道具舞出文字的“灯舞”记载。每逢年节(尤其是元宵节)或祈雨、祭祀、乞求丰收等仪式,宫廷和民间往往都会进行灯舞表演。

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沙头角沙栏吓村世代以渔为生的吴氏族人的祖先,根据自己十分熟悉的鱼类的形状习性,加上丰富的想象而创编的,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主要分布于深圳市沙头角、盐田和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一带,为当地民间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现沙头角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里,还珍藏有七、八十年前鱼灯舞伴奏用的小鼓和大钹。

沙头角鱼灯舞是带故事性的道具类动物舞蹈,所用鱼灯制作精巧,栩栩如生,有红鲤、青鲤、黑鲤、火点鱼、丁公鱼、海鲫等20多种鱼类造型。

制作时先用竹篾扎成鱼状,然后在上面糊纸绘彩,再涂上桐油,再在鱼灯下面装上短棍,供舞者操纵表演,腹内放置蜡烛,点燃时通体透亮,造型艳丽夺目,故名鱼灯。

灯舞中的鱼各有不同寓意,如黄鲤鱼象征任意欺压渔民的海盗,众鱼象征不畏强暴、团结抗争以争取幸福生活的广大渔民,等等。

沙头角鱼灯舞沙头角鱼灯舞表演一般在晚上进行,舞蹈场地不用添加灯光,舞者保持低马步,巧妙地将身体藏于鱼灯背后,举着鱼灯下的短棍俯身曲背穿梭起舞,同时以锣、鼓、钹、唢呐、螺号等从旁伴奏。

整个表演主要突出鱼灯的形象,以集中体现各种鱼类的普遍习性和个性。沙头角鱼灯舞生动逼真,动作灵巧敏捷,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趣味性和观赏性。

沙头角鱼灯舞以独特的样式和题材,体现了民间惩恶扬善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弱肉强食必受惩罚的朴素真理,当地闻名海内外的中英街,就见证了一段外国入侵者自食苦果的历史,因而更显其深远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更成为被强行分割为一街两边、咫尺天涯的同胞之间精神联系的纽带。

沙头角鱼灯舞于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前的2001年,沙头角镇已被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鱼灯艺术之乡”称号,2003年再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