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现在回过头看,汕头经济特区早期出台的许多政策、措施,都很有前瞻性,这与特区建设者们的思想开放分不开。”谈到特区,曾任汕头经济特区政研室副主任的张胜光直抒己见。几十年来,张胜光一直有做工作日记的习惯。记者采访时,他从自己保存的近两百本记录本中翻阅当年的笔记,一一向记者介绍。
原汕头经济特区政研室副主任张胜光。
张胜光说,当时,特区出台了许多方针政策,如实行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鼓励台商投资优惠办法、内联企业暂行规定、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实施办法、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都是思想开放、视野开阔、敢为人先的体现。“像特区当时实施的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就是一个很大胆的探索,提出要保护环境,也是比较及时考虑预防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带来的环境污染。”
在张胜光看来,提高办事效率也是特区比较早关注到的问题。为了体现特区速度,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引进外资,要引得来、留得住,特区管委会强调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当时管委会领导班子带了好头,中央、省出台的政策规定,特区管委会都会马上组织贯彻落实。
他还记得1987年,港商陈锡谦反映机关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向特区管委会提出“24小时内答复”的建议。当天,管委会主任刘峰就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开展“24小时内答复”活动,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对企业的询问,必须在24小时内作出答复。
“所有企业都可以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各级一把手反映问题,这在当时是新鲜事,对推动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张胜光说,“24小时内答复询问”的服务理念,在当今转变机关作风、打造服务型政府方面,仍有借鉴意义。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统筹:辛均庆 杨可
采写:余丹
点击链接·延伸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