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燃料功臣王明健在韶关逝世

南方+ 记者

7月8日,笔者从韶关市获悉,被称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炼铀之父”的王明健7月7日上午8时35分在广东韶关核工业四一九医院逝世,享年87岁。

王明健。 侯海霞 摄

人物档案

王明健

1933年6月生

籍贯: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

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国家级劳模,发明了从矿石中提取重铀酸铵的方法,办起了中国第一家水冶厂,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解决了原料问题,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

主要经历及社会荣誉:

1955年,王明健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1957年3月至1958年6月在北京专家组学习;1958年6月至1961年5月在北京第三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任党支部书记;1961年5月至1964年4月在北京第五研究所任萃取组组长,期间发明了“简易炼铀法”、“受控萃取法”以及中性有机化合物对阴离子萃取剂协同效应等,解决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原料问题,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于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64年4月至1995年5月在741矿、00251部队工作,先后任202厂厂长、708厂技术组组长、高级工程师等职,期间1977年11月出席全国基建工程兵工作会议,被授予基建工程兵先进生产者称号(两次荣获全国劳模称号)。1988年被中共中央国防科工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勋章,1995年退休。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此前对王明健老人进行过采访,现以以下文字纪念王明健老人:

40年献身国防 

他发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原料铀的提炼方法

从在中南矿冶学院选矿专业读大学开始,王明健便与原子能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还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在图书室看到了一本介绍原子弹的小册子,就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并暗下决心,今后就搞原子弹研究。"

王明健

王明健说。这颗小小的种子在心中悄然发了芽,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一毕业他就走上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原子能研究之路。

1956年7月的一天,一纸调令让王明健和另外10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位于长沙郊区黄土林的309队。到了309队之后,王明健才知道他们来这主要是从事原子能研究,这让对原子能特别感兴趣的他兴奋不已。第二天,他便到化验室跟着苏联专家学习,虽然这对他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但通过刻苦学习,2个月之后他便学会了相关的知识。随后,他又被先后调到物探室、光谱室。就这样,王明健从大学毕业后就投身于原子能事业。

翁源下庄202厂附近,王明健和工人合影。

翁源下庄202厂附近,王明健和工人合影。

1957年3月,正在长沙学习的王明健又被调到北京,参加前苏联专家举办的铀矿水冶技术培训班。1958年7月,他突然接到了二机部的一个秘密会议通知。会议传达了毛主席指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不靠苏联。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能否提前爆炸,当务之急便是解决核原料问题。

王明健当年手绘的炼铀工艺图纸。 侯海霞 摄

当时我国整个核工业体系还处在初建阶段,没有正规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而制造第一颗原子弹又急需2吨二氧化铀做试验,二机部决定在翁源县下庄建立水冶厂,要求在半年之内生产出制取二氧化铀的原料重铀酸铵(黄饼)来。王明健被任命为下庄309队十一分队水冶厂的厂长和技术负责人(即后来的202厂),肩负起了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虽然跟着前苏联专家学习了一年,但是原苏联专家很多对我们都是保密的,从来没提到过铀是从矿石里怎么提取出来的,流程、设备都不提,只跟我们介绍铀化学的一般知识、普通常识。"

王明健说道。当时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也说:"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含千分之几。"半年之内建一个厂并制取黄饼的任务让他倍感压力。

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夜以继日研究试验。有一天,王明健在澡堂洗澡时突然有了灵感,"何不试试给铀矿石'洗澡'的方法提取铀?"就这样,在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没有不锈钢和塑料的情况下,王明健从老一套炼铀方法中解脱出来,创造了最简单、最经济的从铀矿中提炼黄饼的方法,即简易炼铀法,后来也被人们称作"土法炼铀"。带着这套工艺,王明健从北京来到下庄,在当时翁源县委书记的帮助下,建厂房、通水电、挑人手,迅速把厂子建了起来,并在1958年8月底正式投产。而后,又经过两年半的苦战,下庄水冶厂生产了71.3吨的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土法炼铀的总量的67%。

1959年8月,王明健接到指令,要求在当年10月1日前炼出1公斤纯金属铀,并送往北京展览馆在国庆时展出。接到任务后,王明健和助手何国发立刻赶往北京,在一个废弃的车库里做试验,在2次爆炸中他身上多处被烧伤,险些丧命。但凭借着坚定的革命精神、坚强的信念,他不断吸取教训、取得进步,在经历了上百次试验后,最终成功提炼出了1公斤银灰色、铀比重最高的纯金属铀,按期完成了任务。除此之外,王明健还发明了新型萃取剂(6092)用于纯化铀。这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起到了保障作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撼世界。下庄309大队11分队的队员们也撤离了下庄各赴前程,而因为要筹建更大规模的铀水冶厂,王明健放弃了回北京的机会,选择了留在下庄。从1964年一直到1995年,王明健始终坚守在一线从事铀矿冶炼研究。期间,王明健解决了12项重大技术革新问题,实现了从不能生产、可以生产到超额生产的3大步。

就这样,王明健一直默默为中国的核工业发展奋斗着,他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1959年的全国群英代表大会,他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在1977年11月的全国基建工程兵工作会议,他被授予基建工程兵先进生产者称号。2008年参加中核集团铀矿冶创建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时,他被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勋章。

勋章

1995年退休后,王明健仍在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化学上两道世界级难题,希望有生之年能再为人民作出贡献。"那些岁月,我除了在实验室就是在工厂工作,我把青春献给了中国人民最需要、最辉煌的事业,为中国人民争了口气,我无怨无悔。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当你停止生存时,还能以你的发现、发明创造继续为人民服务,把知识和智慧留给人民。"王明健说。

【文字整理】唐音

【通讯员】沈明礼 候海霞

编辑 南南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