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卷作文好难? 看顺德一中名师为您深度解读

顺德一中
+ 订阅

2020高考 全国Ⅰ卷作文解析

真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读

王 宏

全国中语会会员

广东省高中语文专家团成员

顺德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顺德一中2020届高三文科实验班语文教师

高考全国一卷作文题目浅谈

高考语文考试尘埃落定,万众瞩目的作文题目也终于露出了真容。

不得不说,这个题目出得相当成功,有创意,有水平,也兼顾了“任务驱动”(发言稿)的要求。作为全国卷三套试卷的领军卷,作为最多省份使用的范本卷,这个题目不负众望,比全国二三套卷的作文题明显高出一个档次。

首先,它完美地避开了所有的猜题和押题,面对这个“神题目” ,此前所有千锤百炼的套路都如汤沃雪,所有精心准备的材料都付诸东流。中午一看到题目,老师们都大跌眼镜,估计考完后的学生也是哀鸿一片吧。当然这不是坏事,高考出题的第一要求就是公平,唯有避开所有的刻意准备,才能考出不同考生的真正实力,彰显公平。

其次作文材料出自春秋历史故事,不算偏狭,读书多的学生耳熟能详,读书不够的同学也略知一二,审题的浅层难度不大,各种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不至于走题。但是(前方高能)!这个材料的深层内涵十分丰富,它饱含着中华文化、人文底蕴的精髓,审题能否达到这个层次,能否上下勾连,旁征博引,由中及外,以今证古 ,写出磅礴大气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那就要看每个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视野的高低了,无所遁形,这就保证了阅卷的区分度,各种层次的作文,一览无余。

再次,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学科一向担负着更明显的“立德育人”的任务,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但令人尴尬的是,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骨感,理论界的混乱和价值观的多元,使高考作文题的思想教育尺度一向很难把握,出题稍不注意就会沦为“假大空”,学生的作文也是空话连篇,读之生厌。而今年这个题目则不然,既有历史的长度,也有现实的宽度,更有文化的厚度,不管从什么角度,不管写那个人物,写完这篇高考作文,学生都能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体认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下面简单谈谈这篇作文的常规写法。

第一,把握“任务”。几个关键词分别是“读书会”“发言稿”“哪个人物”,说明要求写一篇读书会上的发言稿,必须注意相关格式,这里无须多言。“哪个人物”说明主要要写一个人物,不能写成“三人演义”,须分清主次,切勿喧宾夺主,弄巧成拙。

第二,就三个人物来说,各有可写之处。写桓公,应突出他的不计私怨,度量宽宏,唯才是用的品德;写管仲,应突出他先各为其主,后知恩图报的精神;写鲍叔,应突出他知人善举,以国为重,甘居人后的高尚人格。这样方能扣住写作要求中的“感受”二字。

第三,文章如果只写以上内容,当然单薄,要使内容丰厚,就必须上下勾连,旁征博引。如写桓公,可以唐太宗类比,写管仲,可以魏征类比,写鲍叔,可以萧何类比等等,至于近现代和古代欧洲,可用的例子也很多,此不赘述。

第四,高考作文一定要虚实结合,以上皆为虚写,文章必须以实作结,后半部分一定要回归现实,一是要写出这些精神或品格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二是要写出青年人应该怎样继承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这些美德。这样写则可扣住写作要求中的“思考”二字。另外,若文中适当穿插一些名言警句等亮点,则50分以上唾手可得。

匆匆草成,在此就教于各位方家。

向志国

广东省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

广东省语文单科状元老师

南粤优秀教师

佛山市优秀教师

审题要走规范路线,平日必须培养学生规范审题意识。如何规范呢?分四步走。

第一步,要区分整个作文题的文字。一是题头和结尾作文要求,二是作文题题中所提供的材料,三是作文题目提供的情境和要求。

第二步,采用划分层次的方法分析所提供的材料层次结构。就今年作文题的材料,可以分为三层次。第一句到第三句是第一层,介绍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关系和矛盾冲突。这一层主要为第二层突出人物精神服务。第四句、第五句为第二层,主要写三人表现行为,共同为齐国成就霸业做出贡献。这一层最重要。第三层是第六、七、八句,写人们对三人高度评价。这一层也是为第二层服务的,印证第二层人物行为的正确性。这一步虽然繁琐花一点时间,但不能省,主要是理清脉络,抓住重点。

第三步,重点分析第二层三人的行为表现以及体现出来的品质和思想。从齐桓公来看,主要是眼光远大,胸怀宽广,虚心听取贤臣建议;从鲍叔来看,主要是大胆进贤,谦虚让位,眼光精明,以国家为重;从管仲来看,主要是忠诚耿耿,德才兼备,富有治国谋略。这一步,要冷静思考三个人物难能可贵的品质思想。譬如,齐桓公的胸怀宽广,鲍叔的以国家为重和虚心让位,管仲的治国谋略、德才兼备。这三人的这些品质和思想极为难得,也至关重要!还可以考虑,在允许范围内,写最不引人注意的但又是最重要的,譬如人人写齐桓公,我就写鲍叔;又如人人写鲍叔谦虚让位,我就写他的积极举贤,或者家国情怀。这样就能避免阅卷审美疲劳。

第四步,抓关键词、采取逐字逐句斟酌的方法,审清第二段写作情境和要求的关键字词。譬如“班级”表明写的发言稿受众是班上同学,应该针对班上同学行文。“读书会”可见是分享读书心得,就必须要体现学以致用。就必须联系自己与人物思想对照下的欠缺,联系社会与国家层面的优越感或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说优点,是给信心,是讲重要性;说不足,是讲必要性和针对性。写文章必须要有必要性和针对性意识,必须要有自我意识、社会国家意识和未来意识!这样才能思路宽阔,认识有高度,思想有深度!“围绕”表明行文过程中要始终咬住材料人物品质,多次呈现,或者引用,或者比照,或者议论抒情,千万不要开头点一下就放弃不管。“讨论”表明各抒己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哪个”表明是其中任意一个,不能重点写两个或者三个!“感触”表明写上述人物对自己的思想认识的触动。“最深”表明最深刻,最有启发,最有感召,应该具体到人物某种精神,不能笼统阐述,可以阐述某一个人物的多种精神,但重点要阐述其中一种精神!“最”与“更”一样,都有同方向的比较,但要注意只是比较而已,不能说得过多!“发言稿”表明是一种口语体,是说出来让人们听的,就要注意用语不要太文言与生僻,要亲切,要呼告,要听得明白,要听得有趣味有吸引力,可以加强设问与反问,偶尔呼告,等等。但不同于演讲,演讲还必须要站立,必须有手势,必须有互动,必须以情动人!在此,再补充两个细节,一是开头称谓要得体,二是开头必须要写到发言题目,不能讲成发言主题。发言稿是文章,不能没有题目,但题目只能说出来,而不是眼睛看。主题可讲可不讲,题目非讲不可。题目应用双引号引起来,因为不是文章,只是题目,所以不能用书名号!所谓“细节定命运,规范出精品”!最后强调,审题构思应该要写出思考过程,草稿纸和试卷是可以写文字的,草稿纸不是摆设!就可以在上面写审题重点和大体思路,草拟作文标题,只有答题卡不能乱写!

姜勇军

广东省骨干教师

广东省中语会理事

佛山市语文中心组成员

顺德“姜勇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顺德区第一中学语文科组长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个人认为,今年作文审题并没有难度,体现平稳过渡的特点。给出具体情境,以读书报告会为活动情境,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整个作文题属于分析型写作。题目导向很明显,倡导读书,读而有所思,做到能思考“推贤举能,知人善用”“包容异己”的论题。但考生要把作文写好,需要有纵向溯源,观照现实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有丰富的阅读底蕴作为支撑。今年的作文看似反常规,令很多考生措手不及,其实一切都是情理之中,有迹可寻。

从八大角度谈“情理之中”:

1:从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角度来看,回归传统典籍,从经典中汲取文化智慧,是符合国家意志的。

2:加大对阅读经典的选材考查,是语文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这些纲领文件均要求学生海量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具有文化传承与创造能力,有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而在读书分享会中写一篇发言稿,正属于在真实生活情境中传承文化,具有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体现。

3、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考查语言运用与建构,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2019)》的要求。“情境正是实现这种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阅读情境,是和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针对很多学生不读书,尤其不爱读传统文化典籍的现象,设置这一情境非常具有导向性纠偏性。

4、适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必背的素养与情怀。题目中不给具体故事关联,一些平时不读书的同学可能看到材料不知所云,但是作为中国人,如果连《史记》都没有读过,岂不属于“忘了来时路,焉知梦归处?”同时,题目设置的活动任务,也属于在阅读任务情境中进行阅读项目活动的需要。

5、“唯才是举”的历史传统永远在延续。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统治者普遍重视人才、真正能够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年代。这一用人传统在后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例如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正式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以后凡是胸怀天下的君主,均奉行“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治国理念。

6、伟大复兴,迫切需要海量人才,正确的人才观。我们现在身处的是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古人在用人方面留下的宝贵经验,其中的合理成分并没有过时,仍须传承。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必然遭到各方堵截,如何破局?亟待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来自科技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则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科技兴国的实质是人才兴国。希望我们的各级用人单位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多向齐桓公学习,以对民族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善用人才,重用人才,这样我们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7、题目来源于人教版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立足教材,用好教材,教好教材是合情合理之举。

8、青年学子要具有正确的人才观,让自己成为管仲一样的卓越人才,让自己能有齐桓公、鲍叔一样的用人、荐人的胸怀与气度格局,属于立德树人的范畴。

以上八点,希望能对语文教学、备考提供一些启发,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