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到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参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最高峰的一天测了9000多份,着眼于脊髓损伤这一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开展科研工作……近日,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检验科学科带头人杨万勇获得创新东莞科技进步奖、东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两项荣誉。
着眼脊椎损伤,为患者治疗康复提供新方法
据介绍,杨万勇所在科研团队申报的“可负载神经干细胞的水凝胶神经仿生支架研制及其在脊髓损伤的应用”项目成果荣获“2020年创新东莞科技进步奖”。
该项目基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省自然及省科技项目、东莞国际合作和社会发展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着眼于脊髓损伤这一难治性疾病的治疗,采用水凝胶作为种子细胞支架,复合特定基因药物改良脊髓病理微环境,联合构建有利神经干细胞(NSCs)存活、定向分化及神经再生的仿生支架并植入治疗。
研究证明该仿生支架有利于移植NSCs存活和定向分化神经元,并可促进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及运动功能改善,有力促进了NSCs移植治疗中枢损伤的临床应用实践及前景,为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如今,该项目相关成果已在东莞市及佛山市多家医院开展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此外,在6月30日下午举行的东莞市科协九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20名由市科协评选、东莞市政府认定的第八届东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被通报表扬。其中,杨万勇被评为“第八届东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并作为代表在会上发言。
“要沉得住气,扎扎实实搞科研”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杨万勇已经在东莞工作13年,在兢兢业业工作的同时,他不断钻研业务、潜心科研。
在东莞期间,杨万勇研读了博士,并取得了创新东莞科技进步奖、东莞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承担国家及省、市级科研课题14项,发表论文17篇,创办了东莞市广医干细胞与再生技术转化研究院,成立了东莞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需求激增。作为一名检验骨干,杨万勇志愿到广东省卫健委指定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带领检测团队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为了及时发出检测报告,他与团队经常工作到凌晨。从2月4日开始,连续三个月半封闭在实验室做实验,马不停蹄地与时间赛跑。最忙碌的那段时间,团队每天差不多都要做4000到5000份核酸样本,最高峰那天做了9000多份,共完成了约30万份核酸检测样本,圆满地完成了东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交给的检测任务,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要沉得住气,扎扎实实搞科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能十年如一日;也要抓得住机遇,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于国家急需攻克的科研项目。”杨万勇说。
【记者】欧雅琴
【通讯员】吴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