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疫情影响
在历经了超长寒假、网络教学、考期延后
高三学子的最后冲刺变得与往年不同
高考,延迟了一个月
努力,却不敢缺席一刻
明天就要高考了
学子们还在继续备考
就在学子们最后的备考阶段
一些诈骗分子也开始蠢蠢欲动
为帮助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
警叔梳理了与高考有关的
种种骗局和谣言
避免考生和家长上当受骗
一起来了解这些与高考有关的骗局和谣言吧
诈骗篇卖“真题”“答案”
每年都会有不法分子在钓鱼网站上兜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标榜“准确率极高”“违约退款”等诱惑信息,并以预付订金的名义要求用户先付款。交易时,骗子大都会信誓旦旦地保证,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搞定”了高考试卷的出题老师。为此,他们便以高价出售所谓的“必考必中”试题。有的不法分子还会借传送“样题试卷”的名义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套取用户信息。
【前车之鉴】
2018年高考前夕,呼和浩特市警方破获一起贩卖所谓“高考真题”案件。
据悉,有人以“某某考神”“某某教育”为QQ名,建立了“2018高考内部押题”等大量QQ群组,大肆宣传以每套300元的价格出售高考原题,并保证“每科一半真题”“6月6日上午6时拿到高考真题,下午5时准时发出”。在掌握确凿证据后,办案民警将犯罪嫌疑人戴某某抓获。
经审讯,犯罪嫌疑人戴某某对其诈骗行为供认不讳。据戴某某交代,所谓的“高考真题”实际上是以每套200元的价格在网上购买的一套高考模拟试卷。
【警方提醒】
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广大考生及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不要相信所谓的提前拿到高考真题和答案。网上宣传的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都是骗子发布的虚假信息。同时,购买涉密材料本身也是违法行为,切勿尝试。
卖“设备”作弊
此类骗局中,骗子散布销售短信橡皮、无线耳机等作弊器材信息,声称器材可以通过高考安检,并承诺在高考过程中帮助联系答题、传递答案。
【警方提醒】
高考安保措施越来越完善,高考时各考点将使用电子屏蔽器和无线电探测仪等设备来强化考场管理,并加强考试期间的网络和短信管理。
“枪手”替考
不法分子往往在网络上伪装成高材生,称自己可以当高考“枪手”。他们以替考帮助考生考上名牌大学为诱惑,骗取考生和家长雇佣金。
【警方提醒】
所谓的团队和成员都是骗子的幌子,央视也曾曝光过“枪手”的利益链,5万元即可帮上重点大学等,但结局均是“枪手”收到钱后逃之夭夭。
对于参加高考替考的“枪手”学生,一律按规定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2 查分阶段 查分阶段提前查询考分
此类骗局中,骗子利用家长或考生“熬”不住的焦躁情绪作案。常见诈骗手法为:高考结束后,骗子会通过伪基站群发短信,称可查询高考成绩,并附有一个网址链接。不少考生收到此类信息后,便会迫不及待点开网址链接,然后手机便会被偷偷植入盗取网银的“木马软件”。还有的骗子会直接开价,要求家长支付500元至1000元的价格查询分数。
【前车之鉴】
2019年高考刚结束,江西考生小周在高考复习群里看到交钱可以提前查分的消息。于是,小周通过微信向对方转账500元,并按要求填报身份证、准考证等相关信息。
转账后,小周被对方“拉黑”,无法再与对方取得联系。小周不仅没有查到自己的高考成绩,反而因点击链接中的“木马病毒”被骗子窃取通讯录、微信等信息,骗子继而冒充小周向其所有亲朋好友群发了诈骗信息。
【警方提醒】
考生及家人查分时应认准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方式及查分网址,不要轻易点击手机短信里来历不明的链接。如果不慎点击,要立即卸载手机上的支付宝等快速支付工具,确保资金安全,并在备份手机通讯录等重要信息后,将手机重置或恢复出厂设置,或向专业技术人员求助清除病毒。
花钱可更改高考成绩
每年高考后便有考生和家长经熟人介绍或网上获悉,得以认识能通过“黑客”进入高招办系统的“高人”。“高人”许诺可以帮助修改高考成绩,同时索要高价“服务费”。
【警方提醒】
自称可修改高考分数的网络帖子纯属诈骗。所谓的“黑客”入侵修改分数在技术上也行不通。因为高考网上阅卷并非在互联网上,而是采用内网阅卷,根本不存在“黑客”入侵的可能。考生成绩发布前都做了原始数据存档和数据异地备份,通过网络公布后,考试院会对网上信息进行监控匹配,网站均设立严密的防“黑客”、病毒攻击系统。
3 录取阶段录取阶段
分数不够花钱可“补录”
“补录”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骗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也有骗子在考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还有一些骗局中,骗子也会谎称有特殊关系,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
【警方提醒】
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一律不能相信。
伪造录取通知书
骗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类似此类骗局的手法还有制造虚假的钓鱼网站,骗子的目的就是骗取学生的生活费、学杂费。
此类骗局中,骗子的准备工作都会非常专业。不仅会使用和原学校相似的校徽、logo,还配备了所有的课程资料,填写的大学地址也和正版一模一样。
【前车之鉴】
2019年6月,南京市录取工作尚未开始前,考生家长王先生就收到一所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该“录取通知书”中写道,该校从内部渠道得知王先生之子在高考及多次高中考试中英语成绩突出,故提前录取到本校外语专业。
王先生对该著名大学对孩子的肯定及录取行为十分感动,立即按“录取通知书”上留的电话与对方联系,并向对方指定的银行账户转了2万元的入学占位费。直至后期这名考生被另一所高校录取并在南京市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确认后,王先生才如梦初醒,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警方提醒】
考生和家长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一定要有鉴别真伪的意识。要通过官网认证的链接或学校、教育部门官方发布的网址进入,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
谣言篇
寻找丢失准考证考生
每年高考开考当日,网上都会流传××考生准考证丢失的信息。广大网民看到后替考生着急,迅速在群内和微信“朋友圈”转发,短时间形成影响范围较大的舆情。事件发生后,教育部门迅速核实发现相关信息为虚假信息。公安机关也证实涉事信息中所留的手机号一般都是诈骗电话。还有类似的网络谣言中,联系电话为境外的吸费电话,市民一旦拨打电话或将支付高额话费。
【前车之鉴】
“朋友捡到一个准考证,有认识的通知一下:姓名:白娅倩,考点:一中,考场:013,座号:11,准考证号:204101311,联系电话159××××8941,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帮助他人手留余香!”这是一则在网络上流传多年的虚假消息。2017年高考当日,多地也出现了准考证丢失的信息,丢准考证的成了“刘明炜”“杨雷雷”“孙超”“党喜龙”等。2018年,“刘明炜”“刘明婷”同学再丢准考证,内容完全照搬了往年的。
【警方提醒】
看到类似信息后,建议先跟考生所在中学或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举报电话联系确认,不建议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转发,或拨打信息后留的联系电话。
阅卷老师只顾赶进度不管对错
每年高考结束,成绩公布前后,网上总会有人炒作某地的高考阅卷工作极不严肃,阅卷教师甚至不管对错乱打分。事实证明,发布这些帖子的人往往是处于好奇心理,还有的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和家长一厢情愿认为是阅卷出了问题,武断猜测乱发信息。
【警方提醒】
高考阅卷是非常严肃的工作。目前通行的“网上阅卷”,从制度设计到实际操作更加体现了公平公正。
大数据报志愿
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前夕,总有中介或网站宣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各地教育考试院已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考试院按照教育部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对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数据均已进行公开,报考志愿前均向考生印发了志愿参考资料供研究填报。商家所谓的“内部大数据”纯属造谣,无非是营销口号,其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待推敲,而且志愿填报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考生本次高考发挥会影响成绩变化、别的考生志愿填报情况等。
【前车之鉴】
2018年,教育、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在一次联合执法检查专项行动中发现,总部设在北京的某公司在全国十几个省设了教育培训的加盟店,属于无证经营,其发布“精准定位院校”“与C9、985、211院校成功牵手”“著名部属高校权威志愿填报专家组成团队”等虚假广告,收费更是高得离谱,有的是39800元起,有的5万元套餐。而这些“专家”只是一群没上过大学、按照总部培训的“台词”“话术”给考生和家长电话推荐的普通员工。
【警方提醒】
填报志愿应结合各地招生考试机构的指导服务和教育考试院印发的参考资料合理填报,凡是吹嘘所谓“内部大数据”由“权威专家”高价推荐的填报指导都要小心上当。
涉高考犯罪篇
篡改考生志愿
对于寒窗苦读多年的考生来说,自己原本慎重填写的志愿被他人篡改,这绝对是件让人冤枉至极的事情。
根据相关案件统计,山西省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出现高考生被篡改志愿,未被志愿学校、专业录取的情况。
【警方提醒】
广大考生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委托他人进行网上信息查询或信息登记操作,志愿必须由本人填报,任何部门、学校、个人无权要求考生提供登录密码或代替考生填报志愿。
对于涉高考诈骗
警方将不遗余力进行打击
同时也请各位家长和考生提高警惕
最后
警叔祝愿即将步入考场的学子
高考顺利,金榜题名
来源 中国警察网 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年报 合肥市公安局反电诈中心
编辑 杨淑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